第六战:胡服骑射(2)赵国内部的南北分裂

胡服骑射

在赵雍进行大名鼎鼎的全民改革之前,其实在赵国的北方,与游牧势力接壤的那些地方,当地的武装早就已经渐渐地自我胡服骑射了。

因为传统步兵与游牧民族交战极其吃亏,你两条腿永远也赶不上人家四个蹄儿,你不能总让他骑摩托打黑枪,你得撵上去给他来一棒子。

就像我们之前常说的那句话:“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在当时的秦和赵两国的北方边境均自发的进行了军事改革。

赵雍此时的心腹大患,并不是仅仅是历史老师口中的游牧民族与中山,而是他的国家内部。

他接手的赵国,是个内部矛盾极其严重的国家。

这个内部矛盾,是北方的以代郡(今大同)为代表的和南方以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矛盾。

这就要说一下赵国的基因了。

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得到了晋国北部的所有土地,也继承了晋从前抵御游牧民族的义务,此时的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方,正是以赵国北部的阴山为基地。

关于阴山山脉我们会在汉武大帝的年代详细介绍,到时我们就会明白这条山脉对游牧民族的意义,为何著名口号要说“不教胡马度阴山”。

因为这份责任,赵国成为了华夏诸国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

赵国在长期的与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来很多有成效的相处办法。

并非单纯是比谁更狠,谁的飞车党更厉害,更多的,是从成本上出发的。

比如说通婚,就是老少皆宜的低成本方式。

我是你老丈人了,你小子还好意思打我吗?

我是你姥爷,你小子还敢跟我瞪眼吗?

当然,后来的匈奴人会说:我特么打的就是老丈人!

人家赵国是拳头与嫁妆两手都比较硬,既能跟你的飞车党打群架也能跟你当亲家。

赵国王室与游牧民族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同在北边的秦国和燕国。

相比秦国和燕国王室的通婚对象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国,赵国并没有看不起北方的野蛮势力,或者说没办法看不起,经常性的“昭君出塞,狄女南归”。

时间久了,赵国的王位继承人中,流淌着大量的“胡人血”。

赵国的文化也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华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混合体。

不过这两种文化,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赵国为了调试这种矛盾,想了很多办法。

此前,赵国曾经采用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有游牧背景的大臣到农耕文明的中心邯郸上班,中原系的大臣则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大同)为官,希望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

但这种办法有点理想主义,效果并不好。

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逐渐成为了赵国政局的两大中心。

北方代表游牧势力的代郡逐渐将手伸向了另一个重镇晋阳(原赵氏大本营,今太原)。

代表中原文明的邯郸则控制了地近中原的另一个重镇上党。

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在日渐扩大。

中原系总认为自己有文化看不起游牧系,而游牧系也总看不惯中原人光会嘴把式,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而且越离越远,渐渐大有裂土对峙的趋势。

文明本身的差异是一个原因,而导致两大政治势力无法交汇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在于地理上的隔绝。

中山国,像一把尖刀,横插在了赵国领土的中间。

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

邯郸与代郡之间隔着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流就得绕一个大半圆。

你说绕就饶呗,扯啥地理隔绝啊?

看看这道太行山吧。

绕本身不算大问题,但你不仅要绕,道还那么难走,这就是大问题了。

也因此,南北本来文化就有隔阂,还赶上路不好走,索性就谁都别搭理谁了。

两股势力的联系,因此远不如与它们各自临近的中原和游牧之间的交流密切。

邯郸作为首都,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于同游牧民族军事斗争的需要又得不拥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

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战略的两个国都。

所以,打通南北的通道其实是赵国客观上的刚需,而并非因为历史书上所谓的受到了“欺负”。

中山虽然不是强国,但由于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齐、燕一直把中山作为牵制赵国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属于中山后面站台的老板。

中山也由于背后有大哥撑腰所以经常像北朝鲜一样没事就发射个导弹,搞个核试验,让赵国胆战心惊。

也因为国际势力的不断干预,武灵王他老爹赵肃侯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等强国,但却在解决中山国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赵雍的心很高,他下决心在这一届政府任期内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但在解决中山这个客观因素前之前,他必须在两种文化中做出抉择。

因为非国强不得灭中山,而国强,则需要统一思想。

再骑墙两头糊弄势必会分裂成一个北赵,一个南赵。

那么选哪个好思想呢?

这时候,他将眼光看向了西方。

秦国已经变法三十多年了,每十年一个台阶,每一个台阶国家都在爬坡,从击败魏国夺回河西,崤函,到囊括巴蜀,再到吞并楚国的汉中,西方世界已尽归秦国,原因就在于举国尚武。

秦国从上到下都热爱打仗,每次出征前所有的母亲和媳妇都在嘱咐男人们多砍脑袋回家,杀敌一定不要忘了砍脑袋,要不白砍了,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要不白死了。

赵雍决定不爱红装爱武装,武力是检验国力的唯一标准,宽袍大袖不禁折腾,满口仁义道德也不能当饭吃,蛮夷打扮不丢人,身死国灭才对不起列祖列宗,穿戎狄衣服,练骑马射箭,彻底以游牧民族的文化体制改革赵国。

决心下了,做起来却极其困难,为什么?

因为民族情感和巨大的成本。

(0)

相关推荐

  • 对中山国多次兴兵的赵国,其战略意义是什么?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后的一段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作是春秋的延续,但是也有所区别.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以争霸为主,而战国时代的战争则要残酷得多,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死伤比比皆是. 我们所熟 ...

  •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不搞“胡服骑射”,赵国有灭亡的危险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处中原北部,其东南是齐国,东北是燕国.东胡,南边是魏国,西边是秦国,北边是林胡.娄烦等小数民族国家,更为尴尬的是其国都邯郸附近还杵着一个不大不小的中山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赵国 ...

  • 第六战:胡服骑射(全)赵国崛起的关键三十年

    战国的一条大主线,就是秦是如何一步步把那六国逼死的. 这条大主线上,前期的主要受害者,是魏,韩. 这哥俩因为离得近,而且平分了豫西通道,所以成为了秦国东出的主要打击目标. 想当年三晋何其威风,中神通独 ...

  • 第六战:胡服骑射(4)全民选拔引导重组的赵国权利结构

    赵雍决定改革后,没有一上来就跟商鞅赛的,你们麻溜的都给我动起来,不换政策就换人的猛冲猛打,而是循序渐进的搞试点. 第一步,在北方搞试点. 将已经自我迭代的边关守军们打造成正式的骑兵部队,给番号,给待遇 ...

  • 第六战:胡服骑射(6)成于斯,败于斯,雄主凄惨谢幕

    今天的故事,我们以老赵.大赵.小赵来分别说武灵王和他的两个儿子. 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倒霉都和一个或这多个女人有关,老赵也不例外. 赵雍十六年,老赵游大陵,一夜,他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 醒来后,老赵对梦 ...

  • 第六战:胡服骑射(5)武灵王中兴

    赵雍二十年(公元前306年),也就是正式改革后的次年,赵雍进攻中山.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太行八径之一的井陉. 这 ...

  • 第六战:胡服骑射(3)改革的真正意义

    话接前文,赵雍打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前路是曲折的,是漫长的,是一堆人要跳脚骂街的. 因为民族情绪和巨大成本. 先来说民族情绪吧. 这个情绪的落脚点主要是在穿胡服上,孔老夫子曾深情的说:如果当年没有管仲同 ...

  • 第六战:胡服骑射(1)赵武灵王上位,安居平五路

    战国的一条大主线,就是秦是如何一步步把那六国逼死的. 这条大主线上,前期的主要受害者,是魏,韩. 这哥俩因为离得近,而且平分了豫西通道,所以成为了秦国东出的主要打击目标. 想当年三晋何其威风,中神通独 ...

  • 赵灭中山之战: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小试牛刀之战,中山国彻底灭亡

    中山国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唯一一个由非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千乘之国'.中山国鼎盛时期,拥有千辆战车,数万甲兵,还曾与齐共同伐燕,战果辉煌.特别是战国时期,曾与魏.韩.赵.燕'五国相王',是战国七雄之 ...

  • 第二十六战:马邑阴谋(1)窦老太太终于走了

    公元前135年,是个需要我们记住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有一个老太太过早的离开了大汉人民. 她的离去,成为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这个老太太,是文帝的皇后,景帝的妈,武帝的奶奶,历经三朝,时任太皇太 ...

  • 第二十六战:马邑阴谋(3)王恢上书

    10年后,时任宰相的公孙弘,上书请为博士设弟子. 这个看似非常平常的上书,但却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博士并不是现在的最高级别学历,而是秦汉时期的皇帝顾问. 他们并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权,常常列席御前会议,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