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传来新消息,将于9月1日开始实行,家长表示松了一口气
上学的时候,课间休息是学生最期待的时间。下课铃响起的那一瞬间,学生便如利箭一样,瞬间出鞘。要么跑到操场上撒欢,要么在座位上与同学谈笑风生。
这10分钟,不仅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缓解学生的疲劳。无论小学还是高中,课间总是备受学生的喜爱,如果有老师拖堂,学生便会怒气冲冲。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课间的10分钟的欢声笑语,便被安静所代替。操场上看不见学生跑跳的身影,就连走廊上,也是形单影只的学生,在静悄悄地走路。
在教室里,学生要么在座位上安静地看书,要么趴在桌子上小憩。更有学生因在走廊跑跳发出声音,被老师多次批评。总之,在本该充满欢笑的课间,却变得异常诡异。
课间10分钟学生被“圈养”,鸦雀无声是标准
现在的老师比较佛系,学生就算犯错误,老师通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不受伤,发生意外情况,将学生“圈养”在教室,而且要求鸦雀无声。
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一所小学。而在全国各地区,不少中小学都有这样的规定。学生需要坐在教室里,除了上厕所不能外出,在走廊里也不能跑跳,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此事被白岩松怒批之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控诉:课间不让放松,怎么又精力应对全天的课程?现在的学生课业压力本就非常大,课间撒野10分钟又能如何?
还有的网友说:文化课的占比本就多,体育课才能让学生锻炼身体,如今又将这10分钟剥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怎么办?而且不能外出呼吸新鲜空气,也容易生病。
很多时候,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学校便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学生发生意外,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行动和自由,实在有些欠考虑。
学校的文明休息或许是为了众多学生考虑,可家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中小学生在本该爱玩的年纪,却只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连话都不让说,这样的学生怎能健康成长。
为此,教育部传来新消息,或将于9月1日开始实行。消息指出:学校不得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利,不能限制学生课间以及非教学时间内的交谈、游戏以及活动等行为。
学生听到此消息欢呼雀跃,课间属于自己的10分钟终于回来了。家长也表示如释重负,学生终于可以在10分钟尽情地放松,不再受限制了。想到这里,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
笔者有话说
这样“圈养”的方式,或许情有可原,不过这样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影响还是颇深远的。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也容易对心理造成影响,后果不可预估。
目前教育的问题备受重视,家长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十分关注。因此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与家长互相配合,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家长在课间“圈养”的现状中,充当了哪些角色?
首先,家长的行为,影响老师的工作
以往和现在相比,关于孩子的教育理念有着质的改变。以前是大多都是“散养”,而现在是当做熊猫养。可想而知,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有多重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这就导致家长过多的保护孩子,不仅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也不利于老师正常的工作。孩子在学校发生矛盾和意外,家长总是不分青红皂白保护自己孩子,导致老师也越来越佛系。
其次,家长的责任越界,导致教学工作难度增加
很多时候,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里,可却是对老师不信任。不仅随时观察班级群的动态,也会不定时地到学校看孩子的表现,也会顺便“考察”老师的表现。
在教学工作中,家长总是指手画脚,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关心学生的教育是好事,可过多地干涉老师的正常教学,就有些越界了,家长还是要把握好分寸,以配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