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祖上 摸棱两可

识苏04 三苏祖上 摸棱两可

《苏东坡新传》记载
眉山苏氏,原籍赵郡,即今河北赵县,后魏置郡,唐改赵州,宋升为庆源府。栾城从战国时代就属于赵郡,今为河北栾城县。三苏题名,惯称赵郡苏某,苏辙并名其文集曰《栾城集》者,都是从其祖籍,盖苏洵作《苏氏族谱》,追认赵郡苏味道为其始祖。
说起来,苏轼的祖上实在有些不光彩。
这个苏味道是唐贞观年间出生的,直到武周朝,攀附上了武后近臣张昌宗,从此仕途发迹。
张昌宗何许人也?
不要把他和奉系军阀的张宗昌搞混了。其实完全可以忽略此人的名字,他还有个亲兄弟,这张氏兄弟俩,一起伺候武后,把老太太伺候的欲仙欲死,面首兄弟组合是也。
对,就是这么个人物,让苏味道攀上了。
苏味道一生庸碌,无所作为,倒是贡献了一个今天非常频繁使用的成语: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相传,当时有下属向苏味道请示工作时,他总是习惯性地抚摸床棱,喃喃: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行。具体怎么办,你们自己看着办,不要再问我了。

久而久之,下属给苏味道起了个绰号:苏摸棱。

成语模棱两可,亦作摸棱两可,即由此得。
后来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张氏兄弟失势,苏味道也被贬为眉州刺史,并死在任上。
苏味道生有四子,伯、叔、季均随父为官,只有仲子,苏份未走仕途,在眉州安家落户,直到苏份第九代后人上,诞生了一位叫苏洵的人物,而后才有了轼辙兄弟。

说起来,苏轼的性格中,如果能稍微嵌入一点点他这位老祖宗的明哲保身、模棱两可的基因,一生中的大小波澜,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话说两头,这样圆滑世故的性格,怎么可能写出那样激荡、坦荡的诗词?

所谓性格即命运,我们这些后人,其实是没有办法多做评判的。

在苏轼的父亲苏洵之前,眉州苏家五世先人无一入仕,甚至连读书人都没有几个。
就说苏轼的祖父苏序,为人豪横侠义,记载说他生性淡泊,不喜读书,只爱做一些所见所闻所感的打油诗,路见不平必出手相助。
某年,眉州饥荒,苏序开仓赈济灾民,还会在寒冬腊月蒸了芋头给有需要的人任食。
苏轼成年后豪爽与善良的品格,其中很大一部分基因,一定是来自这位乐善好施、为人侠义的老人家。
这一支苏氏,在苏洵之前一点知识分子的基因也没有,甚至到了苏洵,也是大器晚成。
但是,如果把个人的轨迹融入大时代中去理解,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命运。
苏氏一门到了苏洵这里突然开了窍,竟然异军突起,一门出三文豪,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在苏洵出生前,五代乱世刚刚结束,宋朝肇始,太祖立朝的国策就是抑武扬文,走文官政治的大路线。
这个路线决定了有宋一朝,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
苏洵出生时正值宋真宗在位期间,关于这位皇帝,除了民间评书杨家将里那个拉偏架的负面形象之外,在正史中最有名的就是他那首《劝学篇》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正是这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让天下士子尽皆以仕为一生之志。
三苏,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成长起来的。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