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17 人生一世如肘之屈直

圃苏17 贵为市长却以野菜为生的真相只有一个
继续讲苏轼采摘枸杞养生的故事。
苏轼这篇《后杞菊赋》其实分了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是怀古自嘲,感慨自己现在的境遇不堪——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大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椽属之趋走。朝衙迭午,夕坐过酋。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后半部分其实也是苏文一贯的套路,即借景物作文章,抒发及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后杞菊赋》的最后,苏轼用了很长的一大段话抒发自己安贫乐道、有啥吃啥的老庄精神,他说:
人生一世,就像手肘能伸能屈。贫富之间,美丑之间,没有一定之规。有些人天天胡吃海塞却很瘦弱,有些人吃糠咽菜却依然肥胖。无论你吃的再好再贵,还是吃的再次再廉价,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死了之。我现在以枸杞和菊花为食,春食其苗,夏食其叶,秋食其花,冬食其根,说不定还能长寿呢!
这篇文章写得风趣与豪迈兼而有之,实在是一篇妙文,录于此,自赏——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粮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关于苏轼吃野菜的事,我们其实当个段子听就罢了,过去有人拿这事儿当真,并借此大书特书苏轼的旷达。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些宋代对于文人士大夫的礼遇与待遇,就应该判断出,苏大学士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编了个苦情段子。
在中国古代所有王朝中,宋代的官员俸禄是出了名的高,甚至应该是最高的。
我一时没查到密州这个级别的行政长官的俸禄,但可以参照北宋神宗朝以前副宰相级别官员的月俸来判断一下——
200贯钱,100石粟,还有绫罗绸缎七七八八的几十匹……
这是什么概念?只要拿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北宋的物价来比照一下就知道有多可观了。
当时一斗米是90文钱,一贯是770文,所以副宰相一个月的俸银约1711斗米,宋代一斗等于今天8.75千克,也就是一个月的购买力是15吨米……
我们来做个最简单粗暴的对比,这个月北京新发地的大米批发均价是5.5元/kg,嗯,结论是——
北宋副宰相的月收入(俸)是8.25万元,这还不算俸禄中的禄和绫罗绸缎。
副宰相大概是正/从二品,向下以此类推,苏轼当时应该是正或从五品的官员,官阶相差不过五六级,月俸总不至于连口肉都吃不起吧?
贵为州县最高行政长官,就算没有官场应酬吃喝的财政拨款,每个月的俸禄也足够他想吃点啥就吃点啥了。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如此矫情卖惨呢?
真相只有一个!
他的身体确实出了问题!
之前我在前文讲过,虽然才四十岁,但此时苏轼的身体,因为常年饮酒吃肉,已经显出了与年龄不相符合的症状,最典型的是他的头发已经花白,同时又被眼疾困扰多年,这些都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坚持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服饮枸杞与菊花,果然让身体出现了正向的反应:
一年后,苏轼的头发竟然逐渐返青,脸色渐渐红润,而眼疾也有好转。
据《本草纲目》的记录,枸杞与野菊都是对身体有大益处的草药。
说到底,人到中年,体魄所困,苏轼逐渐转变为一位养生达人。
这种转变,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的推动,但更多其实与他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有更多关系。
唯其如此,从43岁开始,苏轼才能在20余年的动荡岁月中,令身体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在自控的状态。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