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吗?
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吗?
王海洲||湖北
某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国新闻周刊《冯唐:“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一文,我的眼球立刻被题目吸引了。好奇心使然,我反复读了几遍,留给我最强烈冲击的是“肿胀”二字,与之呼应的观点是“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没有产生任何特点”。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之前没有认真读过冯唐的作品,更不了解这位成功拥有933万粉丝(女性居多)的微博大V和多重身份(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CEO、中信资本高级董事经理)的作家。一直以来,他的文学创作引起争议不断,但书也一直颇为畅销,多部作品有三四个出版社的版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十分赞同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七届客座研究员木叶的批评意见。他在《冯唐论》一文中写道,“未经反思的自恋,以及自视过高,会成为一种自我催眠,后果可怕。”他还指出,冯唐小说中存在不节制的叙事,《不二》牺牲历史真实和思想深度,完全变成了性的单向度存在。
看完文章,我特地留意了文末的精选留言,几乎是批评声一边倒。特摘几条如下:读者骁骁:冯唐的话不是金科玉律,文章值不值得存在会被时间证实,不会被冯唐决定。读者Dove林:那这篇文章该不该存在呢,书本给了我们海纳百川的机会,难道还要在教会我们如何在海里游泳吗?读者麻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心理,每本书都有他的读者,每个心境都有他的主人,冯老师,书不是给那1%的人看的。我们有99%的人需要读那不需要存在的99%的书!读者柳十七:时间会告诉我们,你值不值得存在!一个作家的成功不是靠哗众取众,而是靠作品!读者佩佩:作为一个女性,真看不下去他的书。99%的话一出,他便也是那99%的一部分了。
自恋,自视过高,慢慢变成可怕的自我催眠。这不正是冯唐自己嘴里的高频词“肿胀”的具体表现吗?冯唐感慨“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没有产生任何特点”。而他所谓的特点,一方面是语言的创造性,“哪怕只有一千个、一万个读者,有阅读快感和享受。”另一方面是内容上,“有没有提出过真的真知灼见。”
就冯先生提出文章值得存在的两个特点而言,其一,要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享受;其二,要提出真的真知灼见。
试问,冯先生是如何断定不值得存在的99%的文章没有给哪怕一千个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享受的呢?这是典型的清高自负,以己度人。就算包括你在内的1%的精英读了那99%的文章,多少也能产生阅读快感,哪怕只有一丁点,毕竟与人与的思想不同。这完全符合萧伯纳提出的人与人交换思想的论断。不知道您那993万粉丝是否写作?如果写,他们中1%约9万人的文章在您眼里是否值得存在?!
再问,释义为“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的成语“真知灼见”,该做如何解读?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透辟的见解?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无稽之谈。反而言之,99%的文章不值得存在,是否可以理解为它们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只是一知半解?文学不同于学术,并不都需要真知灼见。
照此逻辑,“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可以对全世界篮球爱好者说,99%的人没有打篮球的价值,因为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也可以大放厥词:中国99%的人都没有必要打篮球,因为没有产生任何特点。但我相信,这种狂妄自大永远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只是靠球技征服了世界,更是靠口碑赢得了尊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包罗万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须知,世界之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没有99%,哪来的1%?粉丝数量和几本畅销书只能代表某个群体的阅读快感和享受。还须知,成为德才兼备的文学大家,需要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在哗众取宠、饱受争议中博人眼球。这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早在1956年,毛主席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已成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南。在文学创作上,无论古今中外,历来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纵使名垂千古的文学泰斗,也无人讥笑或者否定那些热爱文学的人,哪怕是平民草根作者,即便他们的文章稚嫩肤浅。于文学而言,这既是谦虚谨慎的表现,又是尊重他人的美德。
随着信息化浪潮迅猛推进,自媒体日益发达,公众号文学平台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与人的思想交流空前地广泛、快捷和多维,广大文学爱好者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追逐自己的文学梦。那个“不值得存在的99%”的数字将不断增长,由它催生呵护的那个1%也必将日益庞大。
插图/陈颖
作者简介
泽润生民,原名王海洲,湖北监利人,现居福建漳州,地方大学毕业后携笔从戎,陆军上校转业地方工作,坚信好学才能上进。在各类期刊、报纸及网媒发表学术论文、杂文、散文、诗词、诗歌等数百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