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之从乌镇到南浔
三人行之从乌镇到南浔
江雁
到乌镇的第二天清晨,我与往常一样早醒。窗外已风雨声不再,惟有吱吱喳喳的鸟鸣,似乎在呼唤我到室外去,不要辜负了乌镇的大好春光。
见巧儿和艳玲姐酣睡依旧,我轻手轻脚洗漱好,顺手将行李收拾停当,一个人走出了旅店。
乌镇有个让我极不满意的地方,西栅在景区的非工作时间里,对游人是完全封闭的。这样的行为,也许他们可以解释成是对古老建筑的保护,然而我只看到了他们的悭吝。当然,这和乌镇百姓是没有关系的,据说即便是他们自己进去,也还是要花上四十大洋。吃相真不是一般的难看!
然而我只能无奈。那些靠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建造出来的名胜古迹,早已经不属于人民。何况我们还都是属于人民中不曾付出过劳动的那一分子?
景点自然是进不去了,我且去看外围的风景罢!
正是新雨过后,樱花、桃花、海棠等愈发的千娇百媚,地上的草儿,树上的叶儿,还有那成片成片的竹林,亦透出一种油亮亮的绿,叫人心醉。偶尔的,我还会透过某处不太茂密的丛林,看到一两间破旧的茅草屋。我一面感叹岁月的风霜对它的侵袭,一面又觉得这才是很多人梦中想要的原始味道。只是,谁知道若干年过后,它会不会也变成某些人借卖情怀来敛财的场所呢?
在乌镇衙门旧址前,我遇到一位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小帅哥,热情向我讲解乌镇的来历,衙门当年的气派。我以为他也和我一样是普通的游客,忍不住暗自惊讶于他的渊博。但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本镇的居民,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人力车夫。之所以上来和我搭讪,无非是想要做成一笔生意——劝说我坐他的三轮车去游南栅,那个尚未开发,更具原生态的地方。
鉴于他开始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我自先入为主的愿意随他一起去游南栅了,但我还是告诉他,我得征求一下旅馆里两位同伴的意见。小伙子很耐心,坐等我打电话,还说愿意跟我一起去接她们。
艳玲姐和巧儿表示一切听我安排。于是,我们仨挤在小伙子不大的三轮车里,到南栅绕了一圈。他带我们喝三白酒、菊花茶,吃乌镇的青团和定胜糕,看没怎么经过粉饰的百年老屋。
小伙子虽然是地道乌镇人,但说话丝毫听不出地方口音,倒是艳玲姐,湖州和福州分不清,让他困惑了好一会儿。我调笑艳玲姐改写历史:向来都是北方人纠正南方人的普通话的,但是她愣是让一个南方人对她的h、f不分没了脾气。
我们穿过一条幽长的小巷,我和艳玲姐还在一个陈腐气十足的铺子里,各自淘了两本旧书。而后,我们和那位帅气的小伙子作别,又到东栅走马观花了一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乌镇。
又是傍晚时分,我们出现在南浔古镇的街头。
南浔不像乌镇那么吝啬,过了五点,游人就可以自由出没了。加之有这么一个梦幻且富有诗意的名字,我对她的好感瞬间飙升到了顶点。
作为明清时期的江南蚕丝名镇,南浔既和其他的江南古镇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同时又独具特色。
三水通幽、庭拱廊秀的南浔,沿河既有小桥流水,又有众多私家大宅园林。这些私家园林,主人都是南浔当年赫赫有名的商业巨贾。他们不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学着接纳西方的美学风格。于是,他们的宅邸,也就兼具了中式园林的含蓄和欧式建筑的奔放。
难怪有人说,如果西塘像个易让人亲近的小家碧玉,乌镇如同大方精致的大家闺秀,而南浔,则是留洋归来的十三姨,优雅且带点叛逆。
我们漫步在河畔,江南丝竹,古宅新柳,于暖暖的春风中向我们扑面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沉醉于她的温婉儒雅。但我还觉得,这个优雅且叛逆的十三姨,是如此的充满活力。
南浔确乎又是沧桑的。那些老建筑围墙上的斑驳苔痕,应该是岁月为它雕琢的故事吧?只是,我们也许都只能知道故事的开头,却猜不到它的结尾。就像当年那些建筑的主人们,他们都曾借每一个细节寄予自己对于后人的美好愿景。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实现了呢?
因为还想更深入的了解南浔,我们于第二天上午,凭票参观了古镇里的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静江故居等景点。置身其间,除了感慨当年那些江南豪门的富庶而外,也为他们独特的审美深为叹服。
作为南浔五大名园之一的小莲庄,是其时南浔首富刘镛的私人园林。刘镛说是商人,却轻富重文,培养出了个进士儿子,秀才孙子。他这座花了四十多年才建成的小莲庄,亦是因为仰慕元末书画家赵孟頫在湖州的莲花庄而得名。
名为小莲庄,自然少不了荷花池。但因为季节的缘故,我们仨就只能面对一池枯茎,遥想夏日清风,荷香四溢的美景了。
荷池沿岸,既有代表中国传统特色的退修小榭,又有颇具异国情调的法式建筑东升楼。主人家为了彰显自己的人文情怀,还修建有供文人墨客们吟诗唱和的净香诗窟,以及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的碑刻长廊。整座园林,真可谓是中西合璧,而又相得益彰。
嘉业藏书楼,与小莲庄隔溪相望。这便是刘镛的那位秀才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的,因为有晚清末代皇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藏书楼规模宏大自不必说,藏书亦极为丰富。
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最著名的是宁波的天一阁,然后恐怕就得数到嘉业楼了。我对藏书楼内的宋四史斋印象深刻。这里陈列着四本书的雕刻版——《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雕版都是用红梨木作材料,至今保存完好。看着它们,我甚至有一种已经触摸到历史的感觉。
南浔,难寻。这个不大的古镇,曾经拥有漫长的历史,曾经拥有短暂的辉煌,而后隐去了光芒。而今,她渐渐从隐没的角落里,带着岁月的风尘,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喜欢的就是南浔小桥流水、黛瓦白墙的诗意,就是她饱经沧桑的历史厚重感。只是,想想乌镇,再想到其他那些商业化气息日渐浓郁的古镇,我突然有一种担心:南浔的被开发,是幸?亦或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