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风的先驱者——五首词评述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忘记了何时读到这首《苏幕遮》的,但是能确信这是极少几篇让我过目能诵的词之一。不过当时年幼,尚难体会“明月楼高休独倚”的孤寂与凄凉。若干年后,异地漂泊遭遇困境而孤立无援的时候,脑海里一下子蹦出了这首词,那一瞬间才算真正明了文正公当时的心境,顿时潸然泪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卒后谥号文正,亦封楚国公。范仲淹两岁而孤,母贫无依,无奈携其改嫁长山朱家,改其名为朱说。成年后知晓身世,泪别慈母赴南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不曾解衣就枕,寒冬腊月以冷水洗面驱赶困意,生活至贫只好喝粥充饥。初始本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思想,寒窗苦读,后更是常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其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考取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范仲淹一生,词作不是很多,存世更少,只有区区五首词。若凭数量,他是当不得词人之称的。然而若论质量,却可令众多以词见长的才子们交口称赞。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玌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词,或许是范仲淹五首词中最没有质量的一首,但是词中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却可称得上词之别调。宋朝填词成风,但词在早期却是被时人视之为“小道”、“末技”的,范仲淹显然也受到了世俗之见的影响,以至于这首《剔银灯》充满了戏谑的味道。上阕大意是说昨天夜里读《三国志》,忍不住觉得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实在可笑。想当初他们用尽权谋机巧,结果却都是枉费心机,只闹了个天下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瞎折腾,哪里比得上和刘伶一块儿喝他个酩酊大醉来得痛快?下阕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人生一世,总没有活到一百岁的(这话放在今天可能就说不通了,百岁老人何其多也?)。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作到了一品大官、百万富翁,也难逃老之将至的命运,谁又能幸免呢?

整首词几乎纯用口语,笔调诙谐嬉笑,实在是很不严肃,与那个刚直不阿的范文正好像是想去甚远。而且如果从字面上看来,这首词似乎就是在赤裸裸的宣扬消极无为的历史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一派颓废情绪,更不似心系天下苍生的范仲淹的作风。但实际上,其时范仲淹先因景佑党争被罢黜出京,后来又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心情极度惆怅,所以才在有着共同理想抱负和同样不幸遭遇的好友欧阳修面前发起了牢骚。但那种极度苦闷的情绪,无非如雪泥鸿爪一般转眼皆过,反倒是这几句亦真亦幻的牢骚话,使得范仲淹的形象更接近于平常人,变得可亲可敬起来。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据说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曾经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惜乎现在只剩下这一首了,殊是可惜。

此前的词,多写个人遭际、风花雪月等等,题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然而范仲淹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以词写塞上风光,应该说他才是开了以诗入词的先河,不可不说是大手笔。这首词的上阕既点明了戍边所在区域,又点明了季节。词人用一个“异”字概括了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又以一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尽写塞外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情景。下阕续写了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既写了周围环境,又牵涉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词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连缀起来,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阕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其时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思乡之情。然而,战争没有取得胜利,何谈还乡。可要取得胜利,又实属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长夜漫漫,笛声悠悠,天地一片苍茫的凄清与悲凉。这样的夜晚,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概括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与浓重乡愁。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透过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委婉曲屈地表现出来,格调苍凉而悲壮。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关于这首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对于它创作意图,却是说法各异:有人说,这首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有人则认为,这首词是“思君之作”,是词人在外任时(也许是在防西夏守边时,也许是贬官时),心忧朝廷无人,君王无佐,故而以此抒发内心的焦虑。还有人认为,这首词就是“为思念室家之作”,作为一个人,范仲淹除了对国家的责任,也同样有着对家的眷恋。

但是有一点可以不用怀疑了,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无论他怀的是谁,其间都洋溢着一种柔情。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入手。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该是有多么轻而细碎,但是词人却偏偏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是极度孤独的,更衬托出夜的岑静。秋夜寒寂,已然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词人卷珠帘,望夜色清淡,星河如瀑,皎皎明月下的词人不由想到年年今夜,都只能空对千里之外的意中人惆怅叹息,聊寄相思。这个原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此时却也辗转难眠,幽恨不绝了!

词的下阕,词人直接抒写了自己长夜不寐,却又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为看不到思念的人,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也只能是“酒未到,先成泪”了。有人说这一句比起“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来说稍显做作,但我以为,恰恰是方举杯便落泪的细节,更为突出词人愁思深重,情意凄切。偏偏此时,青灯如豆,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倍添凄凉,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词的下阕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毕现。结尾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入情入理写出词人横竖难解愁思的落寞和凄清。李清照后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句子,当是化用了此句,不过更加工巧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苏幕遮》中去。有人说范仲淹是“铁石心肠人,也作消魂语”,指的就是他这首词。相对于权奸污佞,来犯外敌,范仲淹或许确实当得了铁石心肠的评价,然而,作为一名可以出将入相的忠臣良将和一个心系故土亲人的普通人,范仲淹又何尝没有柔情的一面?所以,他能够以低徊婉转、沉雄刚劲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只是,和别人不同的是,即便是愁怀,范仲淹也能透出一种豪壮,更显得意境深阔。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来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然而范仲淹的特殊性却在于艳景与愁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古人写乡思离愁,往往借萧瑟衰飒的秋景来表达,但是这首词却能把景色描绘的阔远而秾丽。“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丝毫没有颓废衰败之气,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但反过来却又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自然而然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巧妙的由景入情,这里的芳草,正是体现乡思离情的媒介。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却偏偏不管人的情绪,只在斜阳外漫漫延生。这样的秾丽之色,使得下阕所抒情感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不管乡魂旅思,无论明月楼高,多少惆怅情怀,都在酒入愁肠之后,化作相思珠泪。欲遣相思,却为相思所苦,只是这情调,已经不再局限于闺阁庭院,而落在遥远的边疆,更显壮阔深远了。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庆历六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上阕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下阕表达乐观旷达的情怀。词作字面上的意思是,城中春景将逝,莫如到城外去寻美景,且那里景致确实很美,恍若世外桃源。这表明此时的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心生厌倦,想要远离官场,退隐归田过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了。下阕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似乎是在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确实,归隐田园的行为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实在相去太远。但是此时,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那种对于退隐山林的愉悦与欢乐,实在是呼之欲出。其实,范仲淹终究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他以一腔报国热情屡屡受挫之后,消极之心也是难免会有的,只不过比起别人来说,已经轻微了许多。所以,当我们再读他的《岳阳楼记》时,又看到了一个虽宦游在外,却满血复活的范文正公。而在他同题答梅尧臣规劝他不要再仗义执言、免遭贬谪的《灵乌赋》中,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刚烈。

范仲淹词作虽然存世数量很少,但却首首堪称精品,在宋词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北宋建国至宋仁宗,享乐之风甚嚣尘上,歌词中也多记载游乐盛况或是艳情俗事,范仲淹却能在词中或咏史抒怀,或表家国之思,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着过渡时期的浓重痕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仲淹才是宋词开豪放派词风的先驱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