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语
“丝桐合为音,中有太古声。太古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白居易在其《废琴》一诗中,了了数语,既再现了我国古代音乐领域自进入唐代以来,因汉族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高度融合,兼之不断吸收外来音乐而呈现出的空前繁荣,又对古琴这个曾经作为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在士人四艺中位居榜首的古老乐器的渐渐式微,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惋惜。古琴,在那个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宛如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美丽女子,高贵、神秘,却又何等寂寞?
当然,式微并不代表绝迹,古琴的火种尚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燃烧。所以,当两宋时期扬文抑武之道盛行之时,上自帝王下自乡野,士人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如范仲淹、苏轼等,皆善操琴。再到后来,古琴甚至因为外族入侵,逐渐演变成宋代文人坚持民族气节的一种支撑。遗憾的是,这种意味着民族脊梁的支撑终于没能抵挡得住战争与强权的摧毁,“崖山过后无华夏”,固然说得太过绝对,但蒙古民族掌握统治权,确实让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残。众多历史原因再加上古琴家们的固步自封,古琴再度沉寂。
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古琴之发展历史如此跌宕起伏,和古琴与生俱来的淡然、悠远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然而,无论兴衰,古琴作为汉文化乐器中的贵族地位没变,高雅没变。不论哪个时期,总有极富文人情怀的人们对于古琴的追随也不变,且甘愿为它废寝忘食,衣带渐宽。譬如行之先生。
当行之先生着一身布衣,背着他那把轻易不离左右的古琴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若非因着有了那一头短发和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你断然不会想到他是和我们一样的现代人。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仿佛是来自于远古时代的质朴,但是又透着几分儒雅,似衣袂飘飘的仙人。可是你又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突兀,他和他的古琴,似乎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存在,可以大隐于市,也可以小隐于林。
其实,行之先生最早是个画者,一直试图在水墨浸染中,追逐传统文化的魅力,寻求内心的宁静。但我们都知道,琴棋书画实际上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之学,因此学画之人,对于其他三艺,多少也会涉猎。于是行之先生于南京遍访名师期间,竟得遇诸多古琴高手,终因学画而识琴、懂琴、恋琴,从此沉浸于这泠泠弦音里,一发不可收拾。
在行之先生心里,古琴不单单是一种弹奏乐器,更是五千年古老中国的文化承载。然而,他又反对人们因此而把古琴贵族化甚至神化。在先生看来,古琴构造简单,学起来自然也不难。所谓“难学易忘不中听”,其实都是学琴人自己把古琴搞的复杂化了。他说:很多初学琴的人,总是要摆出一些很复杂的姿势,其实,古人弹琴是非常自在舒适的,哪儿有那么多不雅的动作呢?
很多人都以为,古琴的音色讲究的是中正平和。但在行之先生的琴声里,您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只有中正平和。先生操《酒狂》,欢快奔放,自由畅达,让人顿生会当痛饮三百杯之豪气;抚《广陵散》,于雷电交加、风雨际会中隐隐兵戎相见,让人陡觉毛发直立。至于《忆故人》的断肠,《阳光三叠》的悲凉,都已被先生演绎到了极致,断非中正平和所能概括完全的。
古琴文化,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譬如浙派的流畅清和,虞山派的清微淡远、中正平和,广陵派的跌宕自由、中正悠远,等等。行之先生自初次接触古琴至今,二十余年醉心于古琴的研究,秉承传统之琴学精要,博采诸派琴家之长,勾索拨弦极富光彩,撼人心魂,发音讲求圆润质透,力度柔中带刚,融水墨技法于琴音操弄之间,既有单音力透琴背之妙作,更有气定神闲、开阔高远之意境。琴风苍古遒逸,儒雅蕴籍,音清韵雅,运指如行云流水,一派灵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先生亦不忘出新意于法度,自中正和平中寓雄浑磅礴之气,深得广陵、金陵等诸琴派清微淡远、怡然闲逸之意趣,且又自成一格。先生曾多次受邀各地音乐盛典,甫一登台,其儒雅之气,道骨仙风,已然令听者如沐春风、祥和宁静,及至琴音乍起,其情其境,更让听众们气定神闲,灵台空明。于佛教也深有感悟的行之先生,此时已不仅仅是一位琴家,还似一位大德高僧,于茫茫尘世,点化众生。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的感慨,也曾经是行之先生心中的感慨。古琴自明清以来的古井不波,使得先生在很长时间里不愿与人交流关于古琴的种种。在这个物质奢华精神匮乏的年代,先生唯愿独自安守心中的那份美好与执着,却并不希望被大多数人看成是异类。但是,历史总是呈螺旋型的,兜兜转转,古琴作为传统汉文化的代表,在近几年重新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沉寂多年以后,古琴注定将要重新焕发出光彩。这是先生乐见的,所以他甘愿做一个践行者,为推动古琴的发展尽他的全部力量。
经历些许坎坷,收获几多荣耀,然而看尽繁华过后,行之先生还是对本来就钟爱有加的古琴更添一丝宠溺,还兼几许柔肠。一个七尺男儿,竟将满腔热忱都赋予那空灵悠远、高妙淡雅的七弦琴上。在他看来,只有古琴,才能引领着一个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看清内心的诉求;只有古琴,才能帮助一个人回归本真,接近自然。既然如此,那就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古琴,爱上古琴吧。行之先生如是认为,并为此而努力中。
声声琴语皆情语。行之先生以其特有的睿智、豁达,诠释着古琴的又一次新生。而我们,仿佛又听到古刹庙宇内、青山绿水旁那不绝于耳的安详,仿佛又听到繁华都市里、喧嚣熙攘中那穿透灵魂的宁静。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我们期待着,并且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