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通过这个书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一个观点:
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原生家庭密切相关。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困难的是,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决定性格。
如果真的是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那我们只要搞明白原生家庭是什么。
并让它发挥好的作用,我们就能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好一点,我们的人生也许也能从此变得更顺利一些了。
而这也正是本书创作的初衷。
不过在讲解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前,我们还是要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
其实,原生家庭这个词在中国已经火了好几年了,大家肯定都不是第一次听说。
原生家庭指的就是我们从出生到结婚前一直生活的那个家庭,也就是和我们的父母一起生活的那个家庭。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词叫新生家庭,指的就是婚后夫妻一起新组建的家庭,这里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理论相信:
一个人原生家庭的气氛、习惯、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对象,以及家人的互动方式等,都会影响这个人日后在自己的新生家庭中的表现。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大多数人在成年以前,都是和父母接触最频繁、最密切。
父母不仅教会了我们走路、说话,也成为了小小的我们为人处世的模仿对象和标准权威。
小孩子很容易就把自己父母的行为理解成是“正确答案”:家里来客人了,看到爸妈起身,我们就也赶紧站起来;
客人走后爸妈开始吐槽他,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可以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爸妈在餐厅里对服务员颐指气使,我们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尊重人; 可如果爸妈对我们大吼大叫,我们就会慌乱地停止自己的一切行为。
由于小时候的我们,一开始还没有具备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人类天生又会对父母抱有毫无保留的信任。
于是我们只能全盘接受父母的一切反应,这是小小的我们判断自己如何做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当我们慢慢长大之后,虽然看似拥有了思考能力,但其实父母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早已经根深蒂固。
形成了我们身上各种各样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我们甚至已经分辨不出来它们了。
直到我们成年进入社会,我们开始和原生家庭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人和角色建立关系。
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些惯性造成的问题开始一个一个地显现,尤其是在一段亲密关系里。
一些人会发现,不管和谁在一起,对方都不能满足自己的某种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
另一些人则感觉自己在关系里的价值感总是很低,对方怎么肯定自己都不够;
还有一些人可能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好像就是那种极度自私的人,在感情里只会索取,不会给予;
而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一些人虽然向往亲密关系,但当真的进入亲密关系后又感到窒息、想要摆脱,并不断在“向往”与“摆脱”这两种状态里循环往复。
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好像突然一下子发现自己居然有这么多的“性格缺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曾寄希望于提高沟通效率,或者强制改变行为,甚至是直接换一个对象,但总是治标不治本,同样的情况还是会重复发生。
即便获得了表面的和谐,但内心的感觉是最真实的,那就是不快乐。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一个人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我们难以建立和谐快乐关系的根本原因,并不在我们自己身上,而在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我们身上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是这些影响的具象化反应。
发现这件事的人就是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她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从事专业心理咨询长达20多年,接触过大量的心理咨询者。
她也由此建立了”原生家庭“理论。
她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原生家庭到底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案例的主角叫戈登,是一位三十八岁的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他遭遇到的痛苦是,结婚六年的妻子,因为他脾气太差而离开了他。
这在我们听来确实不可思议,因为脾气暴躁好像是个很常见的事。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甚至我们自己也出现过突然爆发和发泄似的指责别人的时候。
不过,苏珊·福沃德博士并没有放过这个看似常见的现象。她开始和戈登聊天,并引导戈登谈起他的父母。
当被问到对自己父亲的评价时,戈登笑着回答说:
“他是一位优秀的心脏病专家,虽然他以前总是打我,但那只是为了让我乖乖听话。
我不觉得这和我的婚姻破裂有什么关联,如果没有他,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他是最棒的,他的病人都把他当圣人。”
苏珊·福沃德博士继续问他现在和父亲的关系如何,戈登尴尬地笑了笑,说:
“关系很好啊,只是最近三个月有些矛盾。因为我想从事整体医学研究,每次跟他说起这个,他都会咆哮着说。
他送我上医学院不是为了让我做这个的。昨天谈的更糟糕,他甚至烦躁的对我说,让我忘了他是我的父亲。这真的很伤人。
我也不知道我们的关系怎么会变成了这样,也许我真的不应该做整体医学吧。”
在戈登描述他父亲的时候,苏珊·福沃德博士注意到他的双手不断的扣紧再松开,很明显他的内心很不安。
于是苏珊·福沃德博士继续问戈登他父亲是不是总是这么霸道。
戈登说:“其实也不能这么说。他以前确实常对我大吼大叫,也会打我。可是别人家的小孩也一样,所以我不觉得他霸道。”
在苏珊·福沃德博士的继续追问下,戈登详细说明了自己被打的情况,原来他每周都会被父亲用皮带抽打两三次,后背、双腿、胳膊、双手和屁股,都无一幸免。
而挨打的原因竟然是“跟父亲说话不够尊敬”、“考试不及格”、“忘了做家务”等等这样的小毛病。
当苏珊·福沃德博士问戈登他害不害怕的时候,戈登说:“怕得要死。但为人父母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苏珊·福沃德博士观察到,虽然戈登嘴上表现得很理解,但他的眼神却在躲避自己。
苏珊·福沃德博士决定直接“戳穿”他,于是她问道:“那,你希望你的孩子也这么怕你吗?”
戈登愣了一下,随后他的双眼充满了泪水。那是直面了痛苦之后的反应。
戈登回避了这么多年,拒绝承认父亲的错误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还主动去寻找借口替父亲辩护。
戈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对他来说,父亲是伟大的和正确的,所以如果父亲真的做了这么多过分的事,那一定是他自己的问题。
要么是他还不够好,要么就是他根本就不值得被爱。
而这无疑会摧毁一个孩子全部的自尊和安全感,所以戈登的本能防御机制让他相信父亲的行为没什么过分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力量继续活下去。
可想而知,这会给戈登的内心造成多么大的压抑。从童年时代起,他的心底就一直潜伏着一座火山。
一旦外界的压力过大,他就会向身边的人肆意发火。而戈登的妻子,这个离他最近的人,就会成为他的撒气筒。
戈登的经历让苏珊·福沃德博士感慨万千,因为在她的从医生涯里,这不是个例。
她看到过太多成年咨询者的自尊被自己的父母伤害,可能是打骂、训斥,也可能是嘲笑他们笨、丑、没有用,又或者是强加给他们太多的责任。
对他们极度溺爱和过度保护等等。而这些人大多也和戈登一样,不会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父母联系起来。
苏珊·福沃德博士相信,要想帮助一个成年人从根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靠强制改变行为的短期疗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解决引发这些症状的根源,在改变咨询者现阶段自毁行为的同时,也要彻底治愈过去的精神创伤。
因此,苏珊·福沃德博士写作了《原生家庭》这本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中毒的父母》。
因为这些伤害型父母给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就像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苏珊·福沃德博士不想谴责任何一对父母,因为父母的行为也会受到他们父母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而去除毒素的办法就是,看清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然后通过行动改变它。
第一,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自己能过上好的生活。
第二,哪怕是叛逆的孩子也会承认,自己其实是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的。
父母其实是想要用各种方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或者掌控在自己的预期范围内,为孩子好只是他们的一种托辞罢了。
首先,苏珊·福沃德博士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不要落入“原谅的陷阱”。
在很多心理咨询或心理学科普书籍中,作者都会主张孩子要原谅自己的父母。父母当然不应该负所有责任,但盲目地寻求原谅却是不可取的。
苏珊·福沃德博士强调,原谅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在那之前,我们应该被允许发泄愤怒。
而且,原谅一定要在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造成的伤害之后,而不能是孩子单方面的原谅,父母却继续施加伤害。
其次,苏珊·福沃德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三份的自我观念、感受和行为的调查表。
这个表格的作用是帮孩子一方区分自己的观念、感受和行为中有哪些是受了父母的深远影响的。
因为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认可,这种需要让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而想要重新获得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就需要看清并消除自己身上被父母控制着的痕迹。
由于感受和行为最终都是受观念支配的,所以在这里我只详细介绍观念调查表的内容,总共有16条。
如果其中有4条以上适用于你,说明你仍然处于和父母的纠缠关系中。
这16条是:
1. 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2. 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
3. 我是父母的全部。
4. 父母没有我活不了。
5. 我没有父母活不了。
6. 如果我对父母如实相告我离婚、流产等,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7. 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
8. 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伤我多深,他们将永远不再理我。
9. 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
10. 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11. 和父母沟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
12. 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变,我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13. 我这人太顽劣了,所以我必须补偿父母。
14. 如果我可以让父母了解他们对我的伤害,他们会有所改变。
15. 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敬他们。
16. 父母完全无法控制我的生活,因为我一直都在和他们斗争。
让人挺难接受的一点是,以上所有的观念都具有自我破坏性,它们都会阻碍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此,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渴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你就需要和这些观念做对抗。
但紧接着,苏珊·福沃德博士提醒我们,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和父母彻底断绝关系。
我们可以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家里的一分子。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也是苏珊·福沃德博士所说的“自我界定”。
苏珊·福沃德博士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比如,“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当父母对孩子说了一些过分的话或者做了一些过分的事的时候,孩子很难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受。
不断地屈服,或者大吼大叫地排斥。 不用说也知道,这两种做法都无济于事,父母下回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因为他们也并没有获得来自你的有效信息。
因此,苏珊·福沃德博士建议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回应,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说法和做法的感受和态度。
让父母获得来自于你的真实信息,这是建立沟通和寻求改变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在做出回应的时候,苏珊·福沃德博士强调要尽量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比如,“哦,我明白了”,“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失望了”等等。
这种非辩护性回应对打破“攻击-撤退-防守-升级”的循环大有帮助。
除了以上介绍的3个方法以外,苏珊·福沃德博士还介绍了4个方法:
包括“不再自我惩罚”,“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专业的心理治疗”,“打破旧有模式的下一代循环”。
感兴趣的书友记得要持续关注下周的共读哦。>>>戳我立即与千万书友共读《原生家庭》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让我们再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首先,我们一起了解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由此找到了决定我们性格的原因所在,看清楚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并通过行为消除了其中的不良影响后,我们的性格和人生都会更加顺利。
接着,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这本书里所介绍的7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里的其中3种,分别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操控型父母”。
我们知道了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受影响后的孩子又会呈现出哪些特点。
通过对照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的父母,以及自己身上还有哪些原生家庭影响的痕迹。
最后,我们还学到了《原生家庭》这本书里推荐的7种解决方法中的3种,分别是“不要掉入原谅的陷阱”、“观念、行为、感受自我调查表”、“自我界定”。
我们知道了如何恰当的原谅,如何通过自我调查表来检查自己还有哪些方面被父母深深影响着,以及如何在照顾自己感受和他人感受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把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本书尾声里的温柔劝告送给你:
最要紧的是,你要学会放弃斗争, 放弃改变父母的企图,放弃不懈寻求获得父母关爱的做法,放弃对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绪反应。 以及放弃幻想父母总有一天会给予你应得的关心和支持。
因为只有放下了执着,你才能真正开始你自己的生活。
本期策划人:芥介子,身如浮萍心如磐石的人间流浪者。让你开怀大笑, 也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