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说书(31)|展览已成书坛的"科举"考试

说书

作者丨刘树人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驻沪某部政委,大校军衔。

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20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展、《书法》杂志第三届全国“百强榜”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发表关于书法艺术的文章十多万字。

这里说的展览,主要是指全国展,有时也包括省级展。

说这个题目,是因为看到著名书法家、吉林大学博导丛文俊撰文批评:“当下的书法,是一种无精神的‘展览体’”;后又看到中书协原副主席、分党组书记陈洪武撰文说:“‘展厅成就’是当代书法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都是书坛权威的声音,如此不同,虽不奇怪,但是否让你想起了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故事?

所谓“展览体”,其主要特征就是趋同性,即一次国展入展的几百件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在取法对象、风格面目等方面相似相近,作品外在形式上普遍讲求装饰性。其实,展览体依循自身的逻辑,从国展开始就出现、形成和发展了,是当代书坛实行展览体制的必然结果。它起初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即投稿者都想入选、参展,继而意识到评委的决定性作用,便揣摩评委喜好,力求提高入展几率。一次国展收稿一、二万件,评委一、二十人,评审每件作品据说目光停留平均仅有十几秒、几十秒钟,在大工作量之下,评委自然会“讲效率”,青睐自己熟悉的、喜好的风格面目的作品,投下“庄严的一票”,就如同你面对满汉全席108道大菜,最终还是挑合乎自己口味的下筷子一样。二三十年前有所谓“流行书风”,参展者都想写出与众不同的风格面目而求新求异、甚至求丑求怪,区别于当下趋同的展览体,可算是一种“求异”的展览体——但从“人人都求异”这一点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趋同”,所以叫“流行书风”。可见,出现“展览体”书法,问题不在于展览体本身,也不在于写展览体的书法家本人,而在于书法展览的体制和机制。只要有国展,就会有趋同性的展览体书法,因为,不写成展览体能入展么?

举办国展,评选入展和获奖作品,初心是好的,对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调动全社会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促进书法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只是,当代书法热潮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魔力能把一切事物与利益挂钩,把一切关系都变成利益关系。于是,当经费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展览由最初4年一届的全国展、中青展,逐步发展为国展、兰亭奖、各种书体的届展、各种书法形制展如手卷展、册页展、楹联展,以及给与赞助者冠名权的“**杯”展,等等,各种展览眼花缭乱,投稿数量越来越多,组织者忙得不亦乐乎,评委们益显位高权重。为了帮助基层书家提高投稿命中率,各地又组织培训班、冲刺班、评稿会,当然还有评委自己办的班,等等。看到过一篇妙文《书法参赛获奖30条》,说,“参赛获奖有没有窍门?评委打高分的依据是什么?这30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各大书展赛事评委的眼光,对于参赛具有较高价值”。其中“······4、作品形式要抢眼。新颖的作品形式容易留住评委的脚步。······6、边创作边请教。多向大师和专家请教、探讨······29、胸有成竹,精于设计。字外的功夫就是:字还没有写就已经获奖了,功劳在设计。······”这不管是培训班组织者的参赛指导,还是国展过来人的经验传授,可以想象,经过这样的统一培训后,投稿参展的作品能不趋同么?

中书协副主席刘洪彪去年11月在“中国书法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上说,“国家级展览好比古时的科举考试、现在的全国统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成熟的评审机制、规则、程序,是极其严格、严谨和严肃的,是非常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完全经得起检验和检查”。但也“时常会有一些疑虑:怎么这件作品获奖了?这件怎么能入选呢?那件特别出彩的作品怎么不见了呢?坦率地说,我们经常会有类似的疑问”。

毋庸置疑,书法国展(包括省展)评审是严肃认真的,评出的入展、获奖作品,总体上是投稿作品中的优秀者,选优汰劣的主旨得到了贯彻,发现和培养了很多优秀书法家。但是为什么又“时常、经常”会有疑虑、疑问呢?这是不是说明,当下的展览机制出现了“异化”?

刘洪彪老师讲到国展好比古时的科举考试,我参观过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脑子里也产生过这个看法。自隋唐时代成形而绵延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起初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方法,达到为朝廷求贤选材的目的。科举考试吸引士人通过读书谋取功名,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改善生存环境的晋身通道,受到读书人的欢迎。所以唐太宗看到士人鱼贯进入考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书法国展极大地调动了学书者的积极性,通过评审选优汰劣,作品入展、获奖者犹如鱼跃龙门而身价十倍;展览规模越搞越大,展览项目越来越多,由此书协会员不断增加,书法家队伍迅速壮大。放眼当下各艺术领域,恐怕没有像书坛这么繁荣忙碌,没有比书坛更生猛热闹的了!

科举考试到宋朝,因大幅增加科举录取名额而出现“冗官”现象,自明清考八股而导致社会思想僵化,连累书法也写成了“馆阁体”,背离了为国求贤的主旨,不合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到清末终于被废除。现在也有人认为,国展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停止了。但我认为,国展还有一定价值,展览体也未可厚非,理由是,在随便什么人拿起毛笔写字就敢自称为书法家的当下,国展仍是维护书法艺术严肃性的一道门槛,展览体也起码守住了书法首先要讲技法的底线,为社会大众明白“什么是书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样式。否则,书法作品随意写,书法大师满地走,书法还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么?

不过,国展如果只是“守底线”而不能起到引领书法向前发展、向上提升的作用,这······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呢?呵呵!

2021年1月24日于海上倚虹堂

精彩回顾

树人说书(01)|闲话“书法家”

树人说书(02)|“钱变成纸”与“纸变成钱”

树人说书(03)|话说“好字不如赖画”

树人说书(04)|“丑书”究竟丑不丑?

树人说书(05)|书法的“底线”与“顶线”

树人说书(06)|书法家:你读书了么?

树人说书(07)|从批鲁迅书法者遭“炮轰”说起

树人说书(08)|搔痒不着赞何益?

树人说书(09)|“浑沌”的故事

树人说书(10)|书似看山不喜平

树人说书(11)|把书法当作学问做

树人说书(12)|文怀沙先生及文人书法及其他

树人说书(13)|现代“仓颉”何其多!

树人说书(14)|再说“写到灵魂最深处”

树人说书(15)|书之乐和鱼之乐

树人说书(16)|《世说新语》中的王羲之

树人说书(17)|承前启后写辉煌

树人说书(18)|超越乎?没超越?

树人说书(19)|“似与不似之间”是什么?

树人说书(20)|从“用耳朵鉴赏书法”说起

树人说书(21)|闲话扬州书法

树人说书(22)|“尚意”东坡意如何?

树人说书(23)|武林“大师”出丑关书坛何事?

树人说书(24)|从项羽学不好书法说起

树人说书(25)|看鲍贤伦书法展所想到的

树人说书(26)|唯不能同斯大雄

树人说书(27)|当代书法是书法家的“心电图”吗?

树人说书(28)|无法还从有法来

树人说书(29)|书法家有必要“采风”吗?

树人说书(30)|能师造化即为师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刘树人

书法作品:刘树人

期刊总数:732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