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岩三寺,曾经的厦门八小景此占其三
作为全国罕见的位于城市中心的自然山水园林,厦门万石植物园内文物荟萃,自古为游览胜地,清出名士薛起凤赞称“山岩多胜概,万古独称奇”,自然吸引着众多游人来此休闲揽胜,在负氧里子充盈的园林里,不仅可与繁多的奇花异草和名贵植物零距离亲密,还可徜徉于怪石山谷的林荫间走入仙境般的寺庙,感受文化氛围与禅悟。1935年出版的《厦门名胜摄影大观》里列出的厦门旧二十四景中的小八景,竟然有4个就在占地4.93平方公里的植物园西山南麓,而在万石湖到太平岩这短短千余米的距离,就集中串联着万石莲寺、中岩寺、太平岩寺三座古寺,三寺彼此间相隔,不过数百步而已,寺庙周围古迹遍布,引人入胜。
旧时厦门的“小八景”包括:金榜钓矶、白鹿含烟、金鸡晓唱、龙湫涂桥、天界晓钟、万笏朝天、中岩玉笏、太平石笑,而后面的四景分别与植物园里的四座古寺有关。从植物园西门入内,迎面就是“万石涵翠”的万石湖,顺着右边坡路上山通往天界寺,是天界晓钟所在地,后面将另文介绍。这次我们选择从左边方向前行,绕过万石湖上到半山再折返回太平岩,按山势从高到低顺次游览。
太平岩寺位于植物园西山南麓,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初为道教宫观,中祀玉皇大帝,旧称太平观。明末清初,郑成功据金、厦两岛抗清,常以太平岩为闲暇时读书之所。郑成功东渡,遂荒废。乾隆年间,南普陀寺住持如渊和尚募资复建,改太平观为“太平岩寺”,并于偏殿保留祀奉玉皇大帝的“天坛”。后在“文革”中几乎夷为平地,1978年进行重建、修复,保留了寺庙布局上少有的“棋盘回向”格局,有正殿、偏殿、殿前二层阁楼称为“赡宫”。后经不断修缮建设,寺院建筑逐渐完整,整体布局严谨,自外而进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圆通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地藏殿、法堂、上客堂、放生池、露天观音广场、罗汉广场等。
寺前榕树下巨石上书“极乐天”三个大字,转过身,就到了“太平石笑”的背面,一个由巨石堆成的石门,横在上面这块岩石上刻"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作主乐天成"的联句,甚是应景。
太平岩前,有四块巨石,两块相叠,一端贴合,一端张开,由另二块巨石顶立,形成石门,自然构成“笑口常开”景观。因地处太平岩,故称“太平石笑”。石门右侧巨石上镌刻“石笑”二字,苍劲有力,书法上佳。字旁有清人咏"石笑"的一首诗:“忽见石开口,不闻石有声。夜因吞月色,朝为吐云情。饮露千年饱,餐风一味清。太平真好景,长笑息征兵。”十步之外另有石碑,上书“郑成功读书处”。
由于时易世变,原厦门大八景小八景外八景共二十四景之中许多景点已不复存在了,前些年厦门市重新又选定了二十名景,太平石笑和天界晓钟由于风物保存完整,故而再次名列二十名景之一。
过太平石笑,曲径通幽处,不及百步就见一山门,门楣上书“欢喜地”,这就到了中岩寺了。中岩, 因地处万石岩与太平岩之间,故名“中岩”。传说中岩寺始建于明代,岁月不可考。有僧不知名号,隐居中岩,岩栖涧饮,修定其中,鹧鸪翔飞依集。后僧不知所终,是故里人亦称此地为“鹧鸪岩”。中岩寺自建寺以来历经兴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僧果老重兴中岩。康乾盛世,有僧愿翁住山,能诗,与鹭岛雅士相互唱酬,一时文风甚盛。道光五年(1825年),中岩寺因年久失修,梵宇倾颓,遂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新辟两道山门,门额为“欢喜地”是上门,寺院正门则是匾曰“中岩”的山门,门柱上集晋人句题联云“结庐在人境,流心叩玄扃”。
过中岩寺“放开眼界”第二道山门,客堂门前矗立一石,拔地而起,形似奏板,这就是原来厦门小八景之“中岩玉笏”。前人咏“玉笏”石诗曰:“勾住闲云伴岫岭,干霄玉笏自朝天,嶙峋瘦骨棱层立,半类枯禅半类仙。”形容玉笏石既有佛祖禅性,又有神仙风骨。
从中岩下行,石板路宽敞清幽,沿途题刻甚多,如黄仲训的“眼中沧海”,徐友铭题刻的“海上云根”。而园区更在山脚下西北坡的幽谷之中开辟了“新碑林”,在崚嶒堆叠的自然岩石上镌刻了方毅、赵朴初、刘海粟等百位著名书法家、文化名人,以及本土著名书法家虞愚、罗丹、高怀、林英仪、张人希的吟咏题词,为秀美风光增加许多人文色彩。
山下莲花池畔就是万石莲寺,寺的山门前面洞穴隐伏,流水潺潺。过海会桥后的山门,拾级而上,迎面为石坊,石坊上的楹联“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是弘一法师为会泉法师中兴万石岩而写的。寺院相传为唐代开元年间中原陈氏入岛开发时所建,是厦门岛上最早的寺庙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1984年新加坡宏船法师捐资重修。寺有大雄宝殿,殿后有功德林、念佛堂,殿前石阶上的团龙浮雕,十分精美。寺内外题刻如林,诗人黄日纪赞曰:鹭江富名寺,万石独称最。
“万笏朝天”是厦门小八景之一,镌刻在万石莲寺背后的巨大山岩之上,是清雍正年间厦门海防同知李日章写的。万石岩满山均为怪石,成排的岩石同一个朝向,似群臣拿着“奏板”在朝拜天子,故得名“万笏朝天”。而在万笏朝天北面不远处,还有象鼻峰巨石景观。
悠游万石植物园,除了欣赏秀美自然风光,其深厚人文往迹更令我们流连忘返。诗以记之:
青山何旖旎,万木绿幽森。
云色淹荒径,泉声噪野禽。
石能开口笑,花自倚风吟。
寂寂三摩地,来兹暂息心。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