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性格 = 企业性格?从疫情下的美国银行说起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的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外国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本文讲述了美国银行高管托马斯·蒙塔格如何影响美国银行职场文化的故事。作为老一代华尔街高管,他的许多管理办法都颇受争议。他既是一些人口中搞小团体、破坏男女平等的“元凶”,又是另一些人口中激励他人、关心员工生活的好老板。疫情之下,他最初坚持员工线下办公,更让这种口碑和评价两极分化。本文来自《纽约时报》,作者Kate Kelly,原文标题 “A 'Friend of Tom’ or 'Can’t Be Bothered’: One Man’s Rules at Bank of America” 。
位于曼哈顿的美国银行大楼|图片来自《纽约时报》,摄影 John Taggart
强硬作风
在疫情早期,美国银行想到了一种衡量远程办公的效率的新方法:它为每位经理创建一份电子表格,每天记录和对比在家工作与现场办公的效率。
这份表格是该银行的高管托马斯·蒙塔格 (Thomas Montag) 所创建。根据知情人的描述和记者所见,这份表格根据每位员工每日的盈利状况将他们从高到低排列,同时会将在家办公和现场办公的员工分到左右两个组里。
虽然目前关于两种办公模式的效果仍然众说纷纭,但是这位高管手中的电子表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托马斯·蒙塔格管理着美国银行的全球银行市场部,手下约有17000名员工。在疫情期间,仍然来现场办公的员工被他称为“勇士”,远程办公的人则被称之为“被淘汰者”。一些被叫做“汤姆的朋友” (与他亲近的员工的非正式称呼)的员工则获得了奖金、晋升机会和多同老板接触的机会。
现年64岁的托马斯·蒙塔格是美国银行仅次于首席执行官布赖恩·莫伊尼汉 (Brian Moynihan) 的第二大高管,去年的薪酬约为1900万美元。根据美国银行现任员工和最近离职的员工的说法,在去年春天疫情肆虐期间,他曾向市场部的员工施压,要求他们继续留在办公室。这些员工非常担心,如果不去现场办公,他们就会失去奖金或者工作。
在去年二月的一次采访中,托马斯·蒙塔格说自己担心流行导致市场动荡,自己每天都会去办公室。“我在某种程度上是'上了前线’。”
然而,在托马斯·蒙塔格担任美国银行高管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强硬的作风和当代的金融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
如今,尽管私募股权公司和硅谷越发开始考虑年轻职工的新要求(比如最近高盛的银行家和他们的经理会面对面交流),但人才竞争和压力依旧存在。如今整个金融界都在被迫适应在家办公模式,领导者是否可以因此更有同情心、更富有人性化呢?
坚持线下办公
托马斯·蒙塔格的同事们讲他形容为“精明且有魅力”的人——2008年与美林合并后,他利用这些品质将美国银行转变成企业贷款和交易的金融巨头。但也有人说他管理严苛且反复无常,在他的世界里,一些人天生就能当领袖,另一些人则会因为轻微的过错而被“放弃”。他鼓吹奉献精神,亲疏有别,将员工分化成两极。
“汤姆要求卓越精神,”2009 年至 2016 年担任美国银行债券部门董事总经理的罗伯特·格里洛 (Robert Grillo) 如是评价,“他的演讲极富感染力,而且他身上有一种令人惊叹的职业道德。但我认为,他偏袒某些员工的做法对整个企业文化是有害的。”
疫情开始时,高盛迅速放交易员们回家办公,并为他们配备了家用办公用品;花旗集团为员工在郊区准备了新的办公空间;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 (James Gorman) 因感染新冠而自我隔离。
托马斯·蒙塔格花了更久的时间才接受了远程办公模式,在这期间人员流失惨重。自今年年初,至少有11名高级市场员工(包括几名交易员和部门主管,以及全球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主席)离职。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许多人对部门的办公文化感到失望,疫情则让这种文化变得难以忍受。
美国银行的一些竞争对手要求在六月或七月实施强制复工计划,而美国银行则未作具体计划。如今,这家拥有超过20万名员工的银行还在持续产生利润,根据它第一季度的收益报告,托马斯·蒙塔格的部门收益也稳步增长。
据仍在办公室内的人透露,辞职是部门员工普遍的想法。现在最大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托马斯·蒙塔格的职业生涯是否会受疫情影响,而是美国银行甚至是华尔街是否准备好做出改变。
造就托马斯·蒙塔格的企业文化
蒙塔格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出生和长大,1985年他在高盛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当时有一群有权势的人“统治”着华尔街,一方面冒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赚钱,另一方面则让年轻员工们接受着如军事训练般残酷的历练。
蒙塔格在高中时期是橄榄球队的进攻球员,第一份工作是晚上敲门讨债。在高盛的日子里,他在交易台前处理那些掉期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对工作细节的关注使得他从年轻员工中脱颖而出。
2008年,蒙塔格加入美林银行 (Merrill Lynch),管理其市场部门。在他任职几周后,金融危机来袭,银行破产。而此时,以消费业务闻名的美国银行收购了该银行,整合两家银行的重任落到了蒙塔格身上,很快他就成了全球银行和市场的负责人。
“早期的工作肯定是艰难的,但是他成功了。” 美国银行副主席安妮·菲纽坎 (Anne Finucane) 回忆道。
蒙塔格的部门在蓬勃发展。今天,美国银行在美国的资产仅次于摩根大通,它庞大的消费业务涉及美国一半的家庭。它为类似拜尔、Salesforce 和 AT&T 等公司提供相关服务。
这些成就和蒙塔格善于发现重量级客户和商机的天赋密不可分。但是这样的天赋和他的行事风格让部分员工不满。根据一些员工的说法,多年来,即使周五下午股市关闭,他也要去办公室找经理。如果经理不在的话,他会留下一个写着“你在哪里”的纸条。
凯伦·方 (Karen Fang) 是美国银行的高级债券产品销售人员。2013年她在婚礼后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会议,蒙塔格送给了她一个亚克力奖杯,以表彰她的奉献精神——凯伦一直在推迟自己度蜜月的计划。
“汤姆的朋友”
2014年后,蒙塔格建立了一份特殊的员工名册,如果上面记录了员工没有执行一些行政任务(如参与同事的绩效评估),那么该员工将被扣除奖金。
虽然说托马斯·蒙塔格对员工工作时长、具体任务的期待足够明确,但是有时候他的指令或者决定还是让人难以捉摸。比如,在讨论员工薪酬的会议上,蒙塔格偶尔会从将近100万美元的奖金中消减少量金额,原因不明。有一些员工会在最后一刻收到加薪,这些人被称之为 “汤姆的朋友”。
哥本哈根商学院组织学助理教授梅根·托比亚斯·尼利 (Megan Tobias Neely) 表示,在她对金融公司的研究中,她发现经常看到受单一主导人格影响的文化。她说,那些顺从领导的人将会获得“各种进步、机会和奖励”。她进一步补充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样,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习惯这种环境。”
对那些“习惯这类环境”的员工来说,托马斯·蒙塔格是一位支持人、鼓励人的老板。“汤姆以一种老派的方式关心员工,这在当今的企业界并不多见。” 对冲基金经理吉恩·赖利 (Gene Reilly) 说,他曾在 2010 年代初担任美国银行全球量化交易主管。 “无论是同事需要做心脏手术还是某人的父母在医院去世,汤姆都会打来电话并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
托马斯·蒙塔格否认自己搞小团体。今年二月,他否认了自己会给员工列清单。“我当然会觉得有些人很好,能代表公司,善于团队合作。所以我提拔他们、帮助他们,或者和他们合作。”
提拔女性,贬低女性
几年前,托马斯·蒙塔格为在银行工作了10年及以上的员工提出了一项休假计划,这一计划尤其收到女职工的欢迎。他还提拔女性担任高管职位,其中包括美国银行中国区行政总裁王薇和资深交易员兼客户联络员奥利·阿维丹 (Orly Avidan),后者于去年年底成为股票销售主管。
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越来越公开地讨论厌女症、性骚扰等话题,美国银行也面临很多压力。据称,托马斯·蒙塔格所在的部门每年都会处理约15起相关投诉。类似的指控其实在华尔街并不少见,但15起投诉这一数字被认为高于同行。
美国银行的发言人杰西卡·奥本海姆 (Jessica Oppenheim) 称,没有任何根据表明美国银行比竞争对手存在更多这类问题。她说,该银行以公平的方式支付女性薪酬,在员工报告里,女性工作满意度要高于男性。
但根据一些职工和前职工的描述,托马斯·蒙塔格所倡导的男性文化存在贬低女性、物化女性的情况。
当强硬派遇到疫情
在新冠疫情开始阶段,托马斯·蒙塔格最初需要督促员工回办公室工作。他自己开始每天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骑自行车上班,而不是像往常那样穿西服套装。在办公室里,他会对在场的人表示感谢,还会给远程工作的人发邮件、催他们回办公室。
“我们的整个系统在斯坦福德(康涅狄格州的城市)而不是在你家卧室里。“他在二月份的采访中说道。
到三月中下旬,美国银行正式通知交易大厅的员工,表示他们可以在家工作。但是在小组电话和个人交谈中,市场部门的交易员和人力都给出了不同的信息。
据三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春天,随着疫情在纽约肆虐,负责银行和市场部门人力资源的亚历山大·泰勒 (Alexandria Taylor) 与一些交易大厅经理通了电话,“建议”他们回办公室。其他高管也打了类似的电话,但是亚历山大的电话最有分量,因为她和员工福利息息相关,又和蒙塔格有融洽的关系。泰勒和蒙塔格经常在员工事务上开展合作,泰勒甚至最终将自己的办公室挪到了他办公室外面。
根据员工的说法,从去年夏天开始,在远程办公相关的政策和新闻播出后,该银行采取了更加宽松的立场。到了秋天,已经没有什么最终员工在家办公绩效的电子表格了。
目前尚不清楚蒙塔格还将工作多久。二月份时,他说到考虑到自己的年轻,在某个时候“他们将把我踢出去”。在7月份给员工的一封信中,他似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保持乐观态度。“我来纽约只是为了赚几美元,然后回到俄勒冈州买房子。”他如是说。
译者:Michiko
本文来自翻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