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2021年6月30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的“历代书法陈列”展厅中推出了“以碑破帖 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首次大规模地展示清代碑学书法,且三分之二以上的展品首次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是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以来书法系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南博分时段做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进入清代,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进行梳理,先做了“雅规依旧——清代帖学书法作品展”上、下两辑,然后到本次“碑学”展览。书法史意义上的“碑学”有特定的内涵,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清代中前期乃至明代以上,书坛普遍崇尚法帖。而自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继起鼓吹北碑,崇碑之风一时大盛。在意识上,时人已经厌恶因摹刻失真而与“二王”经典渐行渐远的刻帖;在物质上,有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作实物支撑,“碑学”就自然而然兴起了。本次展览将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碑学滥觞、碑学转换和碑学大兴。明末清初,古文字学、金石考据学再度兴起,掀起了一阵访碑狂潮。大量碑版出土,更造就了一批以写碑铭名世的书家。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如程邃、郑簠、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人。郑簠的出现,让师法汉碑的认识和实践都发生了变化,彻底打破了“唐隶”对元、明隶书的长久束缚。他不仅是一位靠师碑成功的书家,更将师碑目标从魏晋名家碑版转向非名家汉碑,从而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书家,堪称“前碑派”的先锋。郑簠(1622-1694),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以擅长隶书著称于清初。他开启了习隶者必先取法汉碑的新风气,更将师碑目标从魏晋名家碑版转向其他非名家汉碑,从而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书家,堪称前碑派的先锋。眼前乃郑簠书法风格成熟期的一件隶书作品,笔法和章法都直取汉碑,点画既圆且劲,字势活泼飞动,极具书写性。行笔注重速度和轻重的变化;结体大胆,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所录诗文乃南朝沈约所作《梁三朝雅乐歌·介雅》之一和三。万经(1659-1741),字授一,号九沙,浙江鄞县人。其隶书用笔沉稳苍厚,结体端庄平和,于汉碑所得甚多。著《分隶偶存》,开乾嘉学者研究汉唐分隶之先。此作用笔饱满,线条圆润,展现了“丰”之气象。别体杂出,外形近圆,古拙天真,富有童趣。字距宽疏,行距紧密,与汉隶近。所录诗文《听箴》,与《视箴》《言箴》《动箴》合为《四箴》,乃北宋程颐所撰,是明清书家常见的创作题材。清代中期,由于清初“前碑派”的影响,一些书家敢于抛弃“二王”正统,以汉碑之法融入行书,探索以碑破帖之路,还致力于隶书和篆书的创作。代表人物有“扬州八怪”“西泠四家”等。另外,一些乾嘉学者也致力于篆隶书的创作,如钱大昕、段玉裁、桂馥、钱坫、孙星衍、阮元等。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使书坛从以碑破帖走向全面师碑。阮元“二论”的问世,在理论上给北碑以公开的支持,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随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进一步扬碑抑帖,对碑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山东曲阜人。他是清代屈指可数的文字学大家之一。桂馥的隶书厚重方严,朴茂醇古,技法平实质朴,气息理智从容,被视为直接汉人的典范。此隶书轴用笔朴实厚重,省去了行笔中的“一波三折”,收笔小心,笔力内蕴;字形近方,结体开张,横平竖直,主次分明;行列整齐,符合学者的理智和谨严;用墨浓重,时出飞白。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三明宁化人。喜绘画,能治印,工诗文,善书法,又精于理学。他在书法上造诣极深,是清代碑学的代表性书家。他兼擅五体,以隶书入神,其余诸体称能。其隶书博大高古,个性强烈,表面上如横空出世,无所依傍,实则根柢汉人。他在隶书上的过人胆识和出众才华也同样体现在行草书上。其行草以独特的结体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清代后期,“帖派”一脉急剧衰微,而“碑派”一统天下,成为书坛主流。理论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一套更为完整、也更为偏激的理论,将清代“碑学”书法推向高潮。实践上,出现了一大批“碑派”书家,可分两类:一类是擅长金石文字学并以写篆隶为主的书家,有吴熙载、杨沂孙、杨岘、胡澍、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黄士陵等;另一类是以魏碑法写楷书、行书,或融魏碑、唐楷于一体的“碑派”书家,有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等。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以字行,后避同治帝讳,改字让之,又作攘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精于金石考证,擅长书法,师从包世臣,篆刻“晚清四大家”之一。作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熙载对师祖推崇备至,在篆、隶上对其亦步亦趋。此隶书屏用笔厚重,多藏锋圆笔,铺毫直行,裹锋而转,结体紧结,字势平稳,很接近邓石如所作。受书人伯寅,指潘祖荫(1830-1890),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家、藏书家。春深水暖多鱼婢,雨足年丰少麦奴。载之五兄大人属,濠叟杨沂孙书放翁句。此作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3)。此时他从石鼓文、金文之中汲取营养,完成了字形从长方向正方的转变。字的结构也因此变得更加优美、耐看。可见,杨沂孙的篆书变革应该就在19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联句从陆游《村居书事二首》(其一)中摘出。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等,广东省南海县人。他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此作颇有意思,正文就“香海”两个大字,但书后有近百字,仍意犹未尽。从书法上看,“香海”二字于朴拙取境,大气磅礴,用笔生涩,如龙蛇游走,又如斑驳摩崖,金石味十足。此作虽书于民国初,但与其清末的书法风格不可截然分割。在以上书家、学者、画家的共同努力下,“碑学”书法盛于晚清光绪年间,并经宣统、民国初年的发展,一直影响到整个近现代,乃至今日。王时敏 隶书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