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8岁女生跳河,生前遗书曝光:谁不是遍体鳞伤地活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0年11月7日凌晨,就读于上海新川中学的学生欣欣投河,18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她还没来得及经历生活的大风大浪,作为一个上海土生土长的姑娘,欣欣家境优越、性格温柔,有着所有少女的单纯美好。
可是,从今年6月起,她的微博多次提及自己的班主任。而最近的导火索是,班主任说自己“考得好是作弊,考不好是早恋”。
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欣欣爸爸打了电话,痛斥她的不诚实。欣欣最终无法承受这样无端的诋毁与侮辱,也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面对流言蜚语,弱小而无助的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欣欣这样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她们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伤害的。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来说会非常敏感、自我怀疑,如果外界多一些鼓励他们能很好地成长,建立起自信;相反,如果外界总是充满着训斥、诋毁的声音,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毁灭他们整个自我认知。
所以在这个无助的年龄段,不管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成年人都应该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小心呵护祖国的花朵。
所以,老师这种训斥教育的做法是非常欠妥的,加上欣欣无处倾诉自己的困扰和痛苦,只得自己消化,而还是孩子她是难以承受起这些挫折的,最终酿成了这桩悲剧。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人生这一路走下去,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挫折,有时候我们会怀疑,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痛苦,是不是真的走不下去了?
但正如中国的俗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遭遇失业、失恋、甚至亲人的离去,这些沉重的打击让人无法喘气,但这个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挺过去”。
那么,当我们遭遇痛苦、甚至想放弃生命的时候,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呢?
一、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应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他人带给我们的力量。
比如案例中的欣欣,她在面对这些诋毁和侮辱的时候,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这是一种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
倘若那时有人站出来,不管是从行动还是心灵上去帮助她,可能事情就不会进展到最绝望的那一步。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
前者意味着,当你难过时向朋友求助,朋友给予你陪伴和鼓励。或许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想去抱怨时,家人和你一起聊天、陪你散心,这些都是情感下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感。
而后者就是指那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当你做某项任务遇到困难时,同事给你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案,这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从而减轻压力。
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压力应对都是非常有效的。
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说有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同事,那么当遭遇那些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这些社会支持能帮助他缓冲伤痛。
所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帮助我们抵御绝望感的好方法。
二、自我悲悯
自我悲悯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痛苦时以悲悯之心对待自己,比如理解自己的遭遇、不去苛责自己,保持一种自我接纳的态度。研究表明,自我悲悯能够帮助经历负性事件的个体更好地接纳并应对该事件,并保护其身心健康。
所以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不妨以这种自我悲悯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同情自己的遭遇、包容自己的感受。因为有时候我们越去拒绝这种痛苦,痛苦反而来得越剧烈。
当我们从心里去接受它,慢慢地我们会学会如何与痛苦共处,而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会逐渐变得平淡。
就好比有时候我们想努力去忘记一个人,反而更忘不了,当你真正去接纳自己的感受时,就慢慢放下了。因此,通过自我悲悯的办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内心渡过难关。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肖水源, & 杨德森. (1987).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 183-187.
林可秀, 范林林, & 王雨吟. (2017). 自我悲悯干预对未来导向应对和心理适应结果的影响.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