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东:南京“明城墙工程”那些事儿
“明城墙工程”建设的启示
江南古城南京有一长约三十公里的明城墙,这一明代建筑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完好无损,坚不可摧,让世人叹为观止。据史料记载,南京明城墙所用的砖块,都是长江中下游附近的州、府烧制的,并且在每一块城砖上都刻有铭文。除时间、州府名外,还有监造官、烧窑匠、制砖人、提调官的名字。在砖上刻名不是为了“名垂千古”,而是为了“责任到人”。无论是监造官、提调官,还是烧窑匠、制砖人,对砖块的质量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质量不合格,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重者则被砍头。责任到人的做法,加之严厉的处罚措施,使每一个参与城墙修建的个人和组织,都有“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意识,思想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就是明城经数百年风雨而无损的奥妙所在。明城墙工程对部队管理工作有安全以下几点启示:
按章办事是准则,必须贯穿到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明城墙在修建过程中,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建设规范,从而确保了城墙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明城墙墙坚如磐石的秘密,就在于其把严格的制度规范和质量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修建的整个过程中。部队的管理工作也一样,上级即使制定下发再多的文件、提再多的要求,如果执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差错、走了样,最终落实肯定要变了样。中央军委三令五申地强调要“从严治军”,然而有些单位在管理方面,仍然接连不断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的,但关键还是管理者主观上的问题。有的单位无视上级法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规操作、违章行事,导致了部队事故案件的频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按要求办事的单位,出问题和事故的几率就低,部队就能安全稳定。
责任到人是关键,必须铭记在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在砖上刻上人名的目的,就是要责任到人。无论是监造官、提调官,还是烧窑匠、制砖人、施工人,砖块和修建质量如有问题,都会受到处罚,谁也逃脱不掉。因此,所有参与城墙修建的个人和组织,都从心里上对质量充满了敬畏感。部队的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如果把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的明确指定到具体人,并落实到纸上,显而易见,必然将产生与“明城墙工程质量”同样的效果。例如,军队的计划生育工作,正因为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才取得了多年不出问题,走在了全社会前列的可喜成绩;再如,大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都签订了“责任状”,才使得每一次大会圆满成功,让世界刮目相看。事实证明,不论哪一项工作只要责任到人,责任心就强、工作质量就高、工作效果就好。
赏罚严明是保证,必须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各个节点。据记载,明城墙修建过程中,赏罚非常严明。在交砖时,检验官会让两名士兵抱砖相击,城砖不脱皮、不破碎,声音清脆,方为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不合格砖块一旦超过规定数量,则该批城砖即被定为不合格产品,必须重烧。如两度检验不合格,铭文中记录的有关提调官及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就会按规定受到严惩。而那些经检验多批次无质量问题的相关人员,亦会得到相应的奖赏。反观部队安全管理工作,各种《条令》《规定》等,针对是非功过都有明确的奖惩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好地兑现落实。尤其在处罚上,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甚至不了了之,不能使当事人促动警醒,也无法告诫警示他人。由于奖励不力、处罚不严、执行力下降,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奖惩疲劳”,从而导致责任意识的淡化,工作的不落实。
作者简介
黄玉东,笔名冬歌,江苏响水人,军旅作家,军网主编,特邀撰稿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军旅青春别样红》《向往大海》等,多家图书馆列入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