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182】
作者 | 黄秋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小年已过,农历庚子年已经在倒计时,心里不由得有点慌慌的,小时候过年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一入腊月,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腊月二十以后,大人就开始着手赶年集买年货。也有把家里种的萝卜白菜葱拉到街上去卖。这时候人们见面打招呼的话也变了,不约而同都是问,年办齐了吧?
我们最常去的是这几个集,郝寨、下洼、郭集,郝寨下洼这两个镇逢双开集,郭集逢单开集。我们村在这三个镇的中心位置,赶哪个集都方便,买大件的东西只有去社旗县城。
过年要买的东西很多,割肉,买酒,买菜,买炮,买年画,大人小孩添身新衣服,买几把新椅子等等,往往赶四五个集才能买齐。到年三十了,想起还缺点啥没买或买得少,不宽裕,骑着车子趁年三十赶个半拉儿集再买点,到此赶年集活动才算落下帷幕。
小时候跟着大人慌着赶年集,也帮不上啥忙,跟着看个热闹,看个车子,防着小偷割包也起个作用。小孩喜欢的不外乎买新衣服和买鞭炮。
那时候买个带五角星的军帽,也是最值得炫耀的,新衣服买回去也不穿,放到大年初一穿,刚穿上新衣服的那几天,处处谨慎小心,害怕弄脏新衣服。
二十八贴花花,这天我家比较热闹,左邻右舍的都拿二张红纸到我家,央父亲给他们写春联。父亲一概是来者不拒,能在乡亲们面前展示书法他也高兴,把方桌搬到院里,找个破碗倒一瓶从学校拿回来的墨汁就开始写对联。能一直从上午写到下午,才顾上写自己家的。父亲就像一位裁缝师傅,一张红纸叠来叠去,用小刀裁来裁去,对联门心都出来了。剩下的边角料还充分利用,写上福、有、川流不息、槽头兴旺、出门见喜、身体健康、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等,一张红纸一点都不剩。我干的最多的活儿是帮着抻纸,父亲每写一个字我就向怀里拉一下,写完再放到院里空地上晾干,那时最佩服父亲,写对联也不看书本,也不犹豫,都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最吸引我的还是煮肉和出油锅炸菜,最起码能跟着解解馋。煮肉简单,连骨头带肉洗净放锅里,加入大料葱姜,劈柴火一架,滚它半晌,煮熟捞出来,能啃个骨头是最奢望的事。我前边拿着骨头边啃边往外跑,家里喂的狗紧跟着往外窜。一年到头了,它也期望解解馋呀。最有仪式感的还是出油锅炸菜,因为不是专业厨师,也就炸个素丸子、鱼块、莲菜、麻叶,最后把豆腐切成薄片过过油,炸菜工作圆满结束。头天母亲就把莲菜洗净切成条儿,过水焯熟,捞出备用。焯莲菜的水也舍不得倒掉,放点白糖当茶喝,说是败火气。炸素丸子的馅也要准备半天,萝卜粉条反复剁碎,加入调料腌好,鱼剁成大小均匀的块儿放盐和佐料腌好,第二天备用,还有炸麻叶的面也要和好。这些工作准备好,就等第二天上午出油锅炸菜。出油锅炸菜一般在年二十九进行,上午厨房的劈柴准备充足,油倒锅里滚开,就开始炸了。这个时候,父母往往都让我们出去玩,然后把灶火屋门关上。当时不明白咋回事,长大才知道小孩儿们在那儿不安全,还有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至今还不明白的是炸的第一个菜,用筷子夹着放到锅台上,类似于敬奉老灶爷,也不让吃。往往炸得不少了,才拿点给我们尝尝。随后一段时间,出去跑半晌,啥时候饿了回家偷偷装几个丸子再跑出去玩。最有盼头的还是走亲戚。姊妹几个我是老大,走亲戚抓压腰钱非我莫属,这项收入虽不多,但是属于意外惊喜,类似于现在的年终大奖。除去开学交书费剩下的归自己掌握,父母也不要。不像现在孩子压腰钱动动就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父母不得不出面掌管,到最后不了了之。因此网上有一句关于父母的谎言:压岁钱我替你保管着。走亲戚不管是自己去还是跟大人去,吃饭倒不盼望,最盼望的还是早早收到压腰钱。那时候一般都是一块钱,也有五毛的,到外婆家挣得多,是二块。一个春节下来也能挣二三十块钱。有时候亲戚只顾忙着做菜,没顾上给压腰钱,那这个午饭心里就一直想着这件事。亲戚给压腰钱的时候还要假装推辞一番,这是父母教的,不要人家一给伸手就接,现在想想有点搞笑。我现在给晚辈压腰钱,他们不推辞,接过后谢谢伯伯谢谢叔叔,感觉很直爽。我走亲戚的任务到初七就结束了,农村学校初八开学,往往在开学的前夜,再突击写剩下的寒假作业。好像记得上五年级后年龄大了,走亲戚挣压腰钱的好差使就移交给妹妹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就连孩子们也对过年没啥感觉了,平时吃的穿的跟我们小时候过年一样,也没啥盼头,春联也不用写了,超市银行等各类公司搞活动赠送的贴两年也够。现在为防空气污染又不让放鞭炮,孩子们除了写作业上网课就是玩游戏。从前过年的感觉和仪式越来越远了!过年唯一感到紧张的是自己眼角增了一道鱼尾纹,周边同龄人抱孙子的又多了几个;父母的记性又差了些许,走路的步伐又慢了一些!故乡的那些旧时光又何曾因为我外出谋生而放慢过脚步。离家这么多年,回家的遭数屈指可数,可是越到过年,就越是想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少年啊!同是在外过年的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的感受呢?
(全文完)黄秋杰,社旗县下洼镇人,1989年初中辍学,1994年离家外出谋生。通过乡土赊旗平台,结识了在全国各地的社旗老乡文友。偶有小“豆腐块”发表于乡土赊旗及报刊网络,还望各位老师和老乡不吝赐教。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