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的开街与我的惆怅
按:这是我(网名清凉黄昏)2019年5月5日在常州网龙城博客上写的博文。按装了网文摘手以后,第一次试用它,把这篇博客弄到360图书馆来。
青果巷对于我来说,实在太熟悉了。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起青果巷许许多多地方的景致,包括已经拆除的和依然存在的。这因为有着双重的原因。其一,我七十四年的人生有五十年就在青果巷度过,望上追溯的话,世居四百年,祖先来此落脚之时,青果巷的巷名尚未出现。其二,青果巷封闭前的近十年,我不仅独自前去寻访,也曾和一些网友在那里聚会。青果巷,叫我如何不想你!
整修的这几年,青果巷四周的围栏把人们和她隔离,让我再也无法亲近。我只能从市河南岸的东下塘略睹她的芳容,看着她一点点梳妆打扮,期待着她变作何许模样。好不容易等来开街的日子,可是我在微信上知道,开街之后的青果巷不再允许非机动车进入,这一消息让我陷入深深的惆怅。
听说青果巷开街以后,面貌全新,人流拥挤。我站在隔河的东下塘看,感觉也是十分良好。所以很为整修的成功而高兴,但却因自己的体力无法进入而惆怅。
以前我到青果巷的历次寻访,都是骑着电动车前往。每次预先锁定一二目标,每到一处停下,观察片刻,拍几张照片,发怀古之幽思,在脑中刻下难忘之印象。如今电动车不能进入,我又如何进去得了?近500米长的文物保护街区,从两头巷口起,我的体力能够进入50米呢,还是100米呢?心中毫无把握,所以只能陷入深深的惆怅……
凭我的体力,根本无法一次纵览青果巷的全部新貌,现今最想去的是两处地方。
一处是“三锡堂”。因为我们几个网友曾经在竹子的院子里,坐在青果巷,畅谈青果巷,留下欢声笑语,留下彩色影像。到那里去回忆旧日的温情,品鉴“三锡堂”的新貌,该是多么地富有诗意。
另一处是恽鸿仪故居,我和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在一个夜晚,我跟随一位姓恽的同事,走进雪洞巷口他的家。当时只是感觉院子很大,住户很多。后来这位同事到外地读大学去了,再后来我参加外地的一次会议,见他坐在主席台上,身份居然是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的代表。
由于我的孤陋寡闻,近十几年前才知道那儿是恽鸿仪故居,于是便去寻访。可惜只能见到文物保护石碑,却无法进入里面。后来我和表兄说起此事,他把恽宅的情况向我略作介绍。于是我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踏进恽鸿仪故居。不仅因为我曾经进去过一次,也因为我的母亲出生于常州的南恽。
在深深的惆怅中,进行着愉快的回忆。回忆的不再是我和青果巷的“私情”,而是我与青果巷的“公谊”。我曾经作为青果巷老巷民的代表,参加《常州青果古巷》的首发式,并在会上发言;常州网汇编的《我们眼里的青果巷》书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去年夏天我曾经奉命撰写关于青果巷古迹的4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青果巷前古运河》(这篇文章发到了龙博),只是那本书至今未见下落,令我迫切地期待。
在惆怅中想着,我该如何进入青果巷……
2019年5月2日在青果巷口
2014年1月在恽鸿仪故居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