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过年赶年集
文:张宗龙
我们镇上阴历逢五、逢十是集,年三十那天一般家家比较忙,只在早上有一阵卖东西的,不到中午都散了,所以腊月二十五是我们那儿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年集。
小时候赶年集是我们所盼的。这天一大早,马路上就有拉着架子车的、骑着自行车的、挎着筐子步行的、拖儿领女一起的,一拨拨向集上拥去。那时候的镇子不大,集市比较集中,就在我们的镇中心,是一条南北长约三里路的大街,西边是铁路,北边是沙河。从我们家过去,穿过一条深深的铁路涵洞,就到了集市的边缘。集市西边有不少零散地摆摊的,外围多是卖桌椅板凳的、卖锅碗瓢盆的、卖骡牛家禽的,到年了这些东西买的人少了,看的人也少了。有些远处赶来卖货的,开着三轮车,来了支个逢子,把日用品、各种礼品摆上,他们是“外来户”,只能选一些当地人家的门口支逢子,占据不了好位置。再往里走,就是嘈杂的主街道,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现写的对联、自扎的灯笼、花花绿绿的鞭炮、琳琅满目的糖果、红艳硕大的气球、品种多样的干果。这些东西在平时都很金贵,卖得少、买得更少,但马上到年了,家家都会买上一些,图的就是个红火。还有过年必须用的调料品、肉菜蛋、贡果贡品、蜡烛高香,忙了一年了,再没钱也要过年“肥年”,图的是对来年的向往。还要给小孩子买件新衣裳、买双新鞋袜、几挂小鞭炮;给老人扯几尺新花布,买几条新手绢;给自己买几条普滕烟、买几瓶绿滕公或微山湖酒。
集市熙熙攘攘、乱乱哄哄,也有很多人并不买年货,而是来凑热闹的,他们随着拥挤的人流这儿转转、那儿看看,体验着过年的喜庆。小时候的年集上还有说书的、杂耍的、说大鼓的,分散在北沙河的河沿边。有些老人穿着对襟的大棉袄,两手抄在袖子里,拣那相中的节目处一坐,往敞口大碗里扔上五分钱硬币,就能欣赏一上午的《杨家将》《岳飞传》等传统书目,只听铜钗脆脆、大鼓咚咚,编的故事精彩、说得口若悬河,为热闹的年集增添了文化的气息。
年集上最馋人的是卖羊肉汤的。临时支上一口大锅,半只山羊在锅里滚着浓浓的香气,奶白的羊汤煞是诱人。馋嘴的小孩、逛累的大人,平时看见羊汤锅一般是躲着走的,他们舍不得掏那几毛钱呢。现在到年了,很多人都要犒劳一下劳作了一年的自己和委屈了一年的孩子,象个富豪一样找个凳子坐下,朝掌勺的大喊“老丝儿,来二两肥肉的”。我们那儿卖羊汤不论碗,论两或论斤,你要多少肉都行,只掏肉钱,汤随便喝,只要碗里的肉不完全吃掉,加多少汤都行。那老丝儿便切上二两肥腻腻的羊肉,盛上一大碗白白的乳汤,放一勺红红的辣椒油,加一把绿绿的芫荽菜,端到了你跟前。“老丝儿,要烧饼包?”可不敢了,尽管现烤的烧饼泡到羊汤里吃着更过瘾,但喝羊汤的人再舍不得。他们拿出自己带的煎饼,却不吃,要先把那不要钱的羊汤水喝它七八碗,既解了馋,又驱了寒,还省了饭,最后,还要把那二两肉夹进煎饼里,给没能来赶集的孩子们带回去。
现在,我们镇上开了很多家大大小小的超市,镇政府也搬迁到更宽展的铁路西了,原来的镇中心街道早已变得拥挤狭窄,承担不了集市的功能了。超市极大方便了农村人的购物,特别是网购和快递更是年轻人的首选,年集变得不那么热闹了。特别是说书杂耍的早已绝迹,卖羊汤的也早开了饭馆饭店。但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很多老人还是要到年集上逛逛,他们要回味一下从前的生活,找寻一下从前的年味,对他们来说,热闹的的集承载了多少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知道,老人们当初向往的幸福生活,应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