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三生三世》: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看懂这些,你或许不再那么焦虑

对比、竞争、沉没成本和结果,你的爱情,有时就像你的事业。

电影《悟空传》,这样由《西游记》演义出的小说,又有无数的电视电影的版本,除了和小说《悟空传》比比,其实可比的真的有限,但是小说和电影毕竟没有电视和电影那么接近,这么说的话,两部《三生三世》之间的对比要更简单直接一对一。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是有对比,也不意味着沉重和焦虑就该加重。

\ 1 \

强大竞品的存在,

一定会影响市场对你的反映。

首先电影确实在画面上更胜一筹,动画特效和大荧幕能给观众的冲击力,是比小荧幕要强的。

深渊、桃林、桃花灼灼;瀛洲、青丘、雨林森森
天宫、鬼宫、来势汹汹;木屋、俊疾、含情脉脉。

世外桃源的画质超越了现实的狭小和局促,有些冲击想象力的画面确实能把情感和共鸣引到深处,这就是电影画面的魅力。

可是这一局的胜出是科技的胜出,是大小荧幕的差异,要说为电影评价加了多少分,还真的不好说。

再说电影主角,电影版一出来,微博搜索飘出了#杨幂之后再无白浅#的热搜词条,要说是粉丝的力挺和抹黑,或者说粉丝经济下的竞争吧,其实并不准确。

为什么呢,因为先入为主是一个常规的认知方式,把认知对象放在市场里来说的话,如果是同质产品,市场教育阶段是先一波的产品和企业做完了的,那么后来者一方面享受了前者对市场教育的成果,一方面就不得不面对市场被领先占领的局面,在红利期没有抢占到市场份额,后来的获客成本就会更高,用户或者观众的口味也会更挑。

除非同质产品或者后起之秀有非常突破性的优势或者特色,或者在同样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有极大的让利,否则如果前者得内容、性价比、口碑、传播都比较好的话,被比下去的多是后来者,尤其是当竞争只存在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对比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后者将前者从垄断优势里拉出来,但是是不是能分得市场一杯羹,这就很难说。

就像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面说的“没有一个编剧愿意承认他的新电影剧本只是新瓶装旧酒。相反,他们更乐于听到'这部电影用一种崭新的手法将各种激动人心的要素融合在一起’。”

如果一大批观众之前已经接受了杨幂的白浅,那么电影版本的刘亦菲就会显得有点不够灵活。

得知素素那一世的记忆后,对夜华的爱怨交织让她无法自拔,杨幂演的比较内化,那些沉默无言忧愁在心的眉角,黯然伤神情到深处的痛苦,无可奈何又深陷泥潭的叹息,以及无法面对借酒消愁的落寞,简直把一个上神骄傲又自持、隐忍又真诚的爱演的非常到位。

一对比,刘亦菲这一版少了灵气、少了深情,多是哭喊,连醉酒都看起来不够沉醉,很多感情不是靠哭喊就能表达彻底的,那些欲言又止、避而不谈、措手不及的更是深刻。你知道爱情里的仓皇和忧伤,却忍不住放下另一个人受苦,大概很多的爱情都是从“我舍不得你吃苦”开始变得深刻,男女皆同,柔软的部分总能被某个人触到,盔甲也终究是软肋,而杨幂就把这种软硬拿捏得相当得当。

情节都是那个情节,感情也是那份感情,两个演员的认知理解不同,加上先来后到,都给观众对刘亦菲的认可添了不少挫折。

再说说男主角。记得电视剧出来后热议不少,有人爱夜华,有人骂夜华,电影版的隐去了诸多家长里短的细节,但是杨洋这张脸确实怎么看都不如赵又廷那张像夜华,偏稚嫩,眼角都是年轻又生涩的微笑。

可是其实夜华该是什么样见仁见智,只是赵又廷“整容式演技”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示范,观众从心里已经认同了夜华就是赵又廷演的那样,等杨洋出来后,就会显得生涩,似乎夜华本身那份不露声色的沉默和内敛就出不来了,而沉默背后默默承担的部分,能给观众的眼泪和感染也就一起消散。

生活和职场也是这样,沉默的担当总是比招摇过市的渲染要得人心。

不过话说回来,面对这样的对比,电影剧组和电影演员们应该没有那么焦虑,选择这样一份一定会有对比的工作开始,就应该是做好了两手准备的,加上电视剧的口碑那么好,就是被比下去,也在他们的预想范围之内,没什么好辗转反侧。

电影市场是这样,职场亦是。选择创业或者承担一项有前人开路的任务,本身就有风险,甚至是九死一生,既然知道最坏的结果就是这样,那剩下的就是做到最好,始终在进步,一直在超越,当然是和自己比。

\ 2 \

沉没成本拖死你,

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

我看到素锦的时候,其实真的感觉到了悲哀。电视剧和电影的这个角色如出一辙,错误地认定和执着,在自我感动的道路上越走越走、越陷越深。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偏执地以为认定和得到就是结果,殊不知,人心如水,求不得的就该放手,抓不住的更该放掉,你以为的等待不过是痴迷,在自己被感动的怪圈里周而复始,却不知道那离两情相悦的认同差了几个轮回,没有缘分,就算祈求月老、就算跪求上苍,结局还是残忍。

不爱有很多理由,不懂就是致命的一个,自以为是的懂得和了解,怎么可能换来相视一笑的默契和欢心,你懂我比你爱我更难得,某一时刻的了解比单纯的心疼更让人珍惜。成全别人的海誓山盟,何尝不是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

爱情如此,生活和事业何尝不是?有些人选错了方向、定错了规划,不知道及时停下就是自救,却在那些沉没成本里打转,错上加错,最后得到的除了失败和否定,还有日渐苍老的容颜和越战越败的气馁。

前一段时间采访了一位宁波的老总,他说自己在创立现在这个集团之前做过一阵装潢,那时候刚毕业没多久和好朋友两个人开了一家小公司,积累了一年之后在当地还小有名气。之后他们接到了一个较大的项目,是一个别墅群的装潢项目,他们当时就想着“干票大的”,公司其他中小型项目全都停了,全身心投入。结果耗了一年左右,最后也没有拿到合同。

老总分析认为存在商业陷阱的可能,虽然赔光了本钱,也没有再纠缠就停下了,后来创立了现在的公司,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做大了。但是他的那个好友并没这么好运,不光没有停下还借了很多外债继续跟进,最后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下巨债,加上长期思想压力过大,开车走神还出了车祸,一条腿没了。

《清醒思考的艺术》说“纠结于沉默成本的关键就是:你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你越是抱紧它不放。而这种荒谬行为是因为人们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坚韧是我们发出的信号,我们又怕自相矛盾。”

而作者其实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 3 \

人人追求结果不过是结局,

终结的圆满或者破碎其实离我们很远。

电影版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夜华为了封印鬼族擎苍而原神涣散沉入深海,墨渊即将破冰而出,这里用了一段回溯,不是片段回忆,是画面倒拨,接过的吻、相遇的人,流出的泪,回去再回去,仿佛回到了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时候,一切都温暖如初春暖花开的样子,又仿佛在墨渊即将破冰而出的时刻时间突然静止,剩下的爱恨如何、思念如何、顾盼如何都留给观众去猜想。

电影结束,影院里满是唏嘘声,大团圆或者大破灭,很多人还是希望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我比较认同导演的处理手法,毕竟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看起来花好月圆的,却往往是水月镜花,看起来支离破碎的,却可能是另一次重生另一段人生和另一个希望的开始。悲喜交加和不悲不喜,才是真实的人生,也是真实的职场。

就像很多人讨论的赖声川导演的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一样,往往“悲喜剧”这种说法更能得上了岁数的人的认可,他们的阅历和体验就在真实地演绎着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和更多的不悲不喜的平淡,所以,终结的圆满或者破碎其实离我们很远,除非生死,否则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别的还真的都是小事。

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生受不了学术的苦纵身一跃结束生命,企业破产引得董事长了结生命、创业者不堪重压选择走上黄泉路,这些故事多少叫人唏嘘和遗憾,无关对错,只是如果当时那一刻再释然一些,许多看似是问题的问题就会变得不是问题,甚至即使还是问题,那最差还可以选择不去解决吧,扔在那里去走其他的路,哪怕是曾经不屑一顾的、好走的、容易的路,来日方长,时过境迁再回头看,会不会更庆幸救了自己一命呢?

职场往往追求结果,总想用数字和物质证明存在的价值,可是既然知道了终结的圆满或者破碎其实离我们很远,那么一时的悲喜和一城一池的得失,又何必太过放在心上,这样想的话,是不是可以少些焦虑,多点信心呢?

\ 写在最后 \

看完三生三世,有时候真的会觉得真爱好难啊,光时间就是十几万年,那里面枯燥又孤独的等待还占了大半时间,可是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了那一瞬的对视去飞蛾扑火,只为生命曾经被点亮,哪怕最后说一句“爱过”也好过没遇到过。

而你的爱情,有时就像你的事业。

这条路上,你一定会遇到同类竞争,也许也会在某些时候选错方向、放不下沉默成本,但是既然知道了终结的圆满和破碎尚且遥远,何不轻松点面对当下?

爱不易,遇难得,为了有更大的力量爱那些值得爱的人,做那些想做的事,就少点焦虑,多点专注,努力飞仙上神,才有可能主宰命运、享受自由。

文 / 蔡不蔡  图 / 电影剧照

来源:世界经理人,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