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
本篇要目:
*********************************
761.衡水安济桥
清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762.凤山关帝庙
清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
763.淮军公所
清 河北省保定市南市区
764.清河道署
清 河北省保定市南市区
765.深州盈亿义仓
清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
766.郎寨砖塔
唐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
767.先师和尚舍利塔
唐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
768.小张碧云寺大殿
宋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
769.北阳城砖塔
宋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770.巷口寿圣寺砖塔
宋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
761.衡水安济桥
衡水安济桥又名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衡水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胜利东路,东西横跨滏阳河上。于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公元1766年)建成。滏阳河是桃城区境内一条较大的自然河流,纵贯南北,境内流长42公里,原为衡水的水路交通主要河道,在衡水安济桥北侧,滏阳河西岸建有客运、货运码头,方圆百里的客商,都从此地乘船,进津京,由此衍生了安济桥西头的“问津街”,问津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衡水知县杨俨奏请上级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强二县助资,建立了一座木桥。后来,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由于多次发大水,木桥屡修屡毁,明嘉靖三十二年,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石桥,明隆庆三年又被大水冲毁了;后来,由贾从仁等人募资,又把石桥修好了。这样衡水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过了二百来年。至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滏阳河汇成一条河,于是河水猛涨,桥几乎被冲毁。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购置石料,准备建一座坚固的石桥。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于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
该桥东西两端北侧原建有漳爷庙、玄武庙、龙神庙、安济桥碑亭、关帝庙、八蜡庙、观音堂等古建筑,都早已被毁,现仅存龙神庙碑、八腊庙碑各一通。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火轮由滏阳河南犯,因洪水淹没桥孔,日寇遂将安济桥中孔炸毁,后修复。1946年衡水县政府组织劳力,进行了安济桥下清淤施工并培修堤埝。1956年改用木桥衔接。因年久失修,重型车辆行驶,已有危险。1982年3月,建立衡水市后,把此孔木桥拆除,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同时,对桥栏杆和栏板进行了修饰。衡水安济桥修缮工程于2019年5月开工建设。今年春节前,施工单位已经对桥栏等处进行了加固维修。理处开始排水清淤,恢复原有七孔结构。
2013年3月5日,衡水安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2.凤山关帝庙
凤山关帝庙位于河北承德市西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1983、2006年再次维修。关帝庙,亦称为“关圣寺”,与凤山戏楼在同一中轴线上,同为一组建筑群体。寺院南北长62米,东西宽27米,占地1674平方米。
庙前有一对石狮,左雌右雄,石狮两侧有两根高大旗杆,夹在石制的旗杆座内。殿内两侧栏杆内分置泥塑马和马童,其高与真人等同。过马殿两侧为庙的院墙。寺院墙与东西钟楼、鼓楼相接。经过过马殿即入寺院。院内青砖铺地,中间甬路通往大殿和两侧配殿。甬路正中有鼎式香炉一尊。东西两厢各有配殿和僧房。
正殿台基呈凸字形,条石台基,用柱28根,前有抱厦三间。正面主梁与副梁之间无枋额,每间分别用三组一斗交麻叶头,各麻叶头中间均饰象鼻,每柱均有柱头斗拱。
关帝庙古戏楼台基前呈凸字形,规模雄浑壮伟,结构新颖,装饰华丽,技艺高超,构思奇妙,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为一体,是河北省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堪称建筑技术上的精英之作。
2013年5月3日,凤山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3.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坐落在河北保定旧城区西南隅,气魄壮观,具有明显的江淮建筑风格,有四个高大的院落,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7个区域。
淮军公所地处保定古城区西南隅的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30亩。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淮军公所位于保定市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规模之大。
令人注目的是祭场后院的两个垂花门。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极为别致。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看去玲珑剔透,整个门楼,纯系一组工艺品,让人赞叹不已!其建筑特色突出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间间都称得上艺术品,当你走进主体建筑的祭场内,放眼细看那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门楣、甚至那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团花似锦,刀刀到位,其内有花鸟,有器物,有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样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不失和谐,各个神态栩栩如生,别无重样。
2013年3月,淮军公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4.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3号,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28军军部。现存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仍保留着清末官宅的特色。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
清河道为分巡道,始设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管理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州、赵州、深州、冀州、定州五直隶州。现位于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3号,并监管直隶境内的苑家口(今霸州城东南十八里)以西、北京以南诸河。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
民国时期,清河道署曾作为军阀王占元的公馆。王占元,晚清投奔保定府淮军行伍,清末北洋第二镇统制,曾一度镇守保定,民初为湖北总督兼省长。当时他在保定开办了乾义面粉公司和电灯公司,成为保定府名噪一时的首富,当年号称“长江三督”之一。王占元公馆是在清河道署基址上增建而成,占地1.4公顷,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布局严谨,由50余间平房组成七套院落,与一座小花园毗邻,建筑形式均为硬山布瓦顶。这座建筑群虽曾冠以“王占元公馆”,但从整体定位上仍是一座中国典型的道台署衙建筑。
现存清河道署建于清道光年间(始建年代不详),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布局严谨,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沿线纵向串通一座大门、四套院落。共有大门、垂花仪门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以及东路东跨院、西路西花厅院、西花厅后院等古建筑18栋。中轴线上四套院落布局规整,均为一正房两厢房,正厢之间有庑廊相连。正房(北房)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侧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各院落两侧均开便门,以便进出。
2013年3月,清河道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5.深州盈亿义仓
义仓是旧时中国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隋唐已有。深州盈亿义仓简称义仓,是一清代建筑群体。南北长56.13米,东西长58.82米。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办公区,由北向南依次坐落着门庭、东西厢房、宴休堂四座建筑,围合成一个小四合院。深州盈亿义仓位于河北省深州市博陵路107号。
深州盈亿义仓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个建筑采用中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式风格,共有房屋51间。该粮仓主要功能是仓储粮食,赈济村民,其仓储功能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粮仓多处出现坍塌和损毁现象,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现仅存南仓、北仓、西仓、听事房。四周围以围墙,形制为北方传统四合院式。中央拨付专项经费从2014年开始实施修缮,2019年4月工程竣工。
深州义仓为砖木结构建筑,瓦顶为硬山式阴阳合瓦布瓦顶。除东院的门庭施三踩斗拱外,其他建筑不施斗拱。建筑大木构架是抬梁式,纵向构为檩、随檩两件。檐椽为方椽,飞椽上方下圆,从正心檩以外铺设望板,以里铺设望砖。
义仓之南仓、北仓、西仓在室内陆面下留设了架空隔潮空间,使仓内存放的粮食和地面隔离开来,以防潮气上渗。同时还在隔潮空间的墙基上间隔一定距离开有通风孔,使空气可以在通风孔、门窗和屋顶上的百叶窗之间上下流通。
2013年3月,深州盈亿义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6.郎寨砖塔
郎寨砖塔位于山西省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有过修葺。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2米。塔基石砌,高92公分。塔身八面呈弧形,南面有砖旋门。
第一层八面分别辟有假门、假窗,假门、假窗上各镶一块碣石。正西面碣石上刻诗一首。二层上,其中一石碣有文记。一层檐下有出檐,上端用莲瓣砖、狗牙砖和条砖砌成,二至六层檐出均为叠涩,各层均有小佛龛,六级以上塌毁。
2013年5月,郎寨砖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7.先师和尚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创建年代不详,塔内“墨书”题铭载:见此塔隋残,大宋乾德四年(966)修毕。可知塔与金禅寺皆唐已有之,宋初重修舍利塔。《屯留县志》载,金禅寺始建于唐,此塔风格具备唐代早期密檐式砖塔的特点,与宋塔的风格完全不同,塔的修建应在唐代。
塔是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特殊的建筑类型,先师和尚舍利塔的简约质朴手法,表现出早期砖塔的艺术风格。塔身采用了传统建筑惯用的收分、侧脚的做法,每一层塔的立面都采用下大上小的收分方式,每角的角线以45°向中心倾斜的側角手法,使每层塔身的每个面都构成梯形的立面逐层缩小,塔檐也采用不同的叠出层数,尺度逐级缩小。这些工艺技法的应用,使得僵直的线条却构成了弯曲线型的塔身轮廓和弧线形状的立面效果,以最简洁的手法塑造出典雅质朴柔美的塔身,表现出近乎完美的整体造型,是舍利塔的艺术价值所在。
2013年3月,先师和尚舍利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8.小张碧云寺大殿
小张碧云寺大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小张村中,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是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发现的珍贵文物,被国务院直接列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者,绿也;云者,指庙宇建筑结构布局严谨,手法苍古,从远处看整个庙宇呈繁体的“云”字,碧云寺因此而得名。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以“碧”观之:下院有古槐1株,高五丈多,其粗14人方可合抱,从春到秋,遮天蔽日,满树碧绿;中院有巨柏5株,挺拔苍翠,终年碧绿。以繁体“云”字观之:碧云寺正殿为“云”之头上一横,引路及石阶为“雨”之一竖,地藏殿与西厢房为“雨”左边之一竖;上院矮墙与东边关圣殿与西厢房为“雨”之横折竖,引路两边之四株巨柏为“雨”之四点;中院南边石阶东侧的巨柏为云之一点,矮墙为“云”之点下一横;下院西边的送子观音殿、舞台、耳房为“云”之横下之撇折;庙门为“云”之最后一点,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繁体“云”字。如此匠心独运,富有创造,游人观后,无不赞叹不已。
碧云寺上院有正殿三间,为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开间较大,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疏朗,规制严谨,角柱升起,檐角翘起缓和,给人以雄壮稳定之感。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拱,梁架结构规整紧凑。正殿内正中为地藏菩萨像,慈眉善目,凝视远方。西边为老子,东边为孔子,又称“三教堂”。东西神台上立着十八罗汉像。西南角上有一和尚像,传说是建庙老僧的包骨像。正殿顶棚绘有壁画,隐约可辨“喜鹊登梅”“麒麟献瑞”“龙凤呈祥”“百花争春”,其画风线条流畅,庄重典雅,神形兼备,技艺高超,画墨传神,给后人留下了宋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它珍贵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小张碧云寺大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9.北阳城砖塔
北阳城砖塔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塔为七级方形砖塔,高5米。
塔基嵌有1尊释迦牟尼石佛像。以上各层皆为叠涩出檐。
2013年3月,北阳城砖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70.巷口寿圣寺砖塔
巷口寿圣寺砖塔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县城东北0.5公里处的巷口村西,俗称“塔寺”。该塔创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旧称“芮城八景”之一的“塔寺晨钟”即指此。佛寺建塔以藏经、供佛或藏佛骨,据宋代姚宗道《塔寺创建法堂记》一文记载:此地在兴建寿圣寺之前就有一旧寺院废址,因佛教信徒们在此发现“有光出如炬,远而望之甚明,逼而视之乃灭”,他们“多异其神”,就地挖出“舍利一器”,于是就在原地“再造塔而葬之”,之后又创堂室,建寺院。由此可见此塔为舍利塔。寺院已毁,仅塔独存。
塔身以首层最高,辟门于南侧,余下诸层皆在正向四面设装饰性壸门,留出另外四个素面来,有无相间,张驰有度。依其外观与结构形制,实处于密檐与楼阁二式之间,又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或塔心的宋塔之间的形式。塔身之内,中空处原设楼梯已毁,唯壁上留有字画痕迹,元、明游人题记保存基本完整。20多平方米的宋代壁画中,佛祖菩萨和供养人的面形秀润,线条挺劲流畅,敷色典雅。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原设有木制楼板,可缘木梯逐级攀登,民国初年被土匪焚毁,按此塔的结构形制与外观,实处于楼阁式与密檐式之间,又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或塔心的宋塔之间的形式,十分可贵。塔内存有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挺拔流畅,敷色典雅,虽因香火污染,色泽陈旧,但其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民国初年地方上之败类勾结古董商人将其主体部分铲揭盗卖,今仅存残留部分。墙上有元代大德、至正,明代洪武、永乐、弘治等年代的游人题记。塔身原有裂缝甚宽,看来岌岌可危,后经民国九年(1920年)地震,裂缝复合,现塔身裂纹,四层以上,走向西北;六层以上,走向东北。塔南近傍原有创建塔寺宋碑一通,“文化革命”中被毁。
2013年3月,巷口寿圣寺砖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