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效应:满则溢,空则有

留白效应最早来源于中国画上的一种手法,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智慧。

心理学将这一概念引入,用“留白效应”来概括人们感知事物时所具有的这种因联想作用而使得印象更加深刻的心理现象。

人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并且人们在进行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印象变得更为深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留白效应?

这种空白在人们的感知中起到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效果。

因为对于感知者而言,如果感知对象将全部的信息都无所保留地表达出来,那么感知者所需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感知对象所提供的信息。

而如果感知对象的表现是留有余地的,则感知者就会对这种空白去进行自主地补充。

在这一主动的联想过程中,感知者会调动起更加积极的情绪,给予更高程度的精神投入,从而也就加深了印象,取得了更好的知觉效果。

在设计、沟通交流、企业战略中都有运用,通俗解释,即凡事留有余地。

01

在人际沟通或人际互动中,如果能适当的给对方留下一定的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比如交朋友,人们开始的时候总是愿意与对方接近,似乎整天黏在一起才是感情深厚,可真正黏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又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使友谊的小船翻船。

所以我们在和朋友、同事、亲戚打交道的时候,与其因为太接近而产生摩擦、伤痕,还不如在开始相处时就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

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的越快;一个人越是想掌控对方,越容易出隔阂,只有彼此留有自由的空间,关系才会和谐、长久。

因为,有时候不说的话比说出来的话,更蕴涵道理,更有智慧。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有所注意,别人欲言又止的话,比起直接的批评和建议,更有意味。

02

人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

所以,不能说太绝对的话和一切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

在和别人接触过程中,最好少使用一切确定的词语,如“一定”,“必须”怎样怎么样,与他人相处的奥妙,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做人也不可太张扬,在得意时要学会低调,只有给别人留面子,自己才有足够的面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给别人留下转身的余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走,世上永远没有绝对的事情,包括你的优势。

在与他人相处时,谦虚的人招人喜欢,而什么事都挂在嘴上,逢人便滔滔不绝说个没完的人,时间长了会招来厌烦。

03

“留白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在与比较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也要学会留白。

很多人往往觉得这是自己的亲人,没必要在乎那么多,但实际上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越是与我们亲近的人,受到我们的伤害就越深。

其实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何尝不也是这样呢?

有的家长对孩子一百个不放心,孩子的日记要偷偷地看,孩子的聊天记录要想方设法地瞧一瞧,孩子和同学去广场玩一会儿,也要在后面跟着看看都有谁,弄得孩子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

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孩子躲着你,不愿和你交流,想办法把你甩开。

所以,家长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也一定要留白,要给孩子留下自己的空间。

不管是与谁相处,都应该做到适当“留白”,给对方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以此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04

在企业管理中,留白效应也称“留白”法则,是指在危机处理中,企业不能盲目封闭自己的转圜空间,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回旋余地。

对企业来说,“留白”效应要求企业在“危机处理资源准备”和“危机影响控制”两大层面留出一定的空间。

一方面,企业不应仅按照危机影响评估的“最低限度”进行资源准备,如团队、物力支持、方案等;

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从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限”来尝试控制危机的影响,譬如信息管制、赔偿方案、客户关系等。

而在职场中,留白是一种艺术,一个人要注意给别人留有转身的余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

在对外沟通时,“留白”效应尤显重要。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为不可测度的事态、无法预言的前景,预留进退趋避的余地——也就是说,对外“留白”意味着“缓冲”。

ENDING
熙桓心语

“留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一定要掌握火候、精心设计。

我们要抓住生活中可以“留白”的地方,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适度的空间。你的留白,别人也会感激于心,你自己不会太累,别人也不会太反感。

林语堂先生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才知道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儿。”给生活留点空白,也是给自己的心腾出休憩的空间。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