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69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广场奇观惹人醉》

【郭进拴原创】广场奇观惹人醉

    鹰城广场,位于平顶山市区建设路西段,占地15.5公顷,主轴两侧是下沉式广场,以花草为主的绿地系统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中心部位设置大型多功能音乐喷泉。西北隅有人工湖和假山,东北隅建有欧式园林小区。整个广场在落凫山远景衬托下精美绝伦。有诗赞曰:

    鹰城广场蔚奇观,

    夜幕垂空别有天。

    五彩明灯舒望眼,

    八音旋律绕飞泉。

    长街十里繁华地,

    大雅无边风景园。

    回首湖滨游乐处,

    新歌一曲入云端。

    读着胡吉祥先生的这首赞美鹰城内八景之一——广场新晖的诗,更激发了我对鹰城广场的深情厚意,也引起了我对鹰城广场建设初期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市区广植“绿色”,规划了六块城区绿地,其中鹰城广场就是这六块绿地之一。从此,这里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很快拆除了影响市容市貌的低矮建筑和砖砌围墙,是这里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城市“亮点”,同时也是市民开展文体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是看着鹰城广场从无到有,从昔日杂草丛生,黄鼠狼、野猫、野兔乱窜的“聊斋园”变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的。这些年来,我几乎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甚至每次上下班,都要绕道从广场穿过,我不忍心把这里的花香踩碎,我想揽住这里的绿色,披一路香气,洒一腔情思。那一路绿荫,一路芬芳,一路鸟语,一路人欢,都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

每当我工作受挫折,心情烦恼的时候,我也会选择到鹰城广场来散步,她能医治我心灵的创伤;每当我在写作中文思枯竭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到鹰城广场来寻找灵感,在这里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我就会文思泉涌,很快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这里的景色很美,很独特。那曲径、长廊、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富有民族风格。那雕塑精美的《母子情》汉白玉雕像,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清新可爱,令人心动;《精忠报国》、《启迪》、《童趣》等雕塑作品逼真动人,栩栩如生。那洁白无瑕的欧式建筑的露天大舞台,傲擎苍穹,气势雄伟。这里的法国梧桐、雪松翠柏,傲然挺拔,花坛相牵,犹如珠串玉联,湖、桥相映成趣,柳搓金缕,花舞倩影,碧波粼粼,扁舟浮摇,亭台楼阁,依地就势,厢廊对称,参差交系,假山奇峻,令人心旷神怡。那湖水散发出清新湿润的气息,小桥、碧波、垂柳和飞檐,和谐地构成了典雅的词境和诗意……身着五颜六色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向人们展示着飘逸、洒脱的青春美。湖面上,一支支游艇任意荡来荡去,双浆拍打着水面,涟漪一层层散了开去,远处飘来了清脆甜润的歌声。下了班的市民们来这里漫步、锻炼、观赏、游览、放风筝、唱歌、跳舞,尽情享受着生活的香甜和快乐……

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的路灯瞬间齐放光明,流光溢彩。人们仿佛又回到了节日的都市,放眼望去,只见灯光像河流,慢悠悠地流向远方——流向夜的怀抱,宛如一把珍珠撒在空中,金灿灿,亮晶晶,明晃晃,美丽极了!

    雄鸡报晓福临门,鹰城大地处处春。披上节日盛装的鹰城广场,五彩缤纷的音乐喷泉喷珠溅玉。市民们踏着欢快的鼓点,舞起火红的绸缎,忽一处弧光闪闪,另一处烈焰腾腾。红似火,绿凝碧,白如雪,黄似金。火树银花,漫天飞舞。那是一股股珍珠的喷泉?是一阵阵琥珀的急雨?还是一颗颗水晶的流星?天上没有一朵浮云,碧澄澄的天衣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一颗、一颗,一闪,一烁,汇成了星的礼花,光的海洋。那地下灯火和天上群星交相辉映,车在路上行,人在灯火中,那美丽别致的欧式路灯与那橘黄色的反光灯以及闪闪发亮的轮廓标相互映衬,顶上的灯映着地上的影,地下的影溢着空中的灯,灯与影,影与灯,五光十色,熠熠生辉,使人悠悠然,如痴如醉,分不清哪是灯?哪是影?仿佛步入月宫仙境一般。    

 这里每晚都有几摊老百姓自发组成的戏曲、曲艺、歌舞表演,各种艺术形式如春兰秋菊,各擅其长。这些节目如春风吹面,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时代美感,唤起人们对这些古老民间艺术的兴致。演员说唱兼有,风格迥异,有的演员轻松移步,表演自如,眼神、唱腔、响板同时做起,韵律谐美,字字传神,令人拍手叫绝。整个演出,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意趣横生的活泼节奏;既有粗犷、奔放、高亢的朝气,又有委婉、动情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彩,人才辈出,如朵朵奇葩,清香悠远,拂人心脾,令人心醉,流连忘返……

 来自李庄村的铜器社,五十多位演员,擂起十六面大鼓,在各类铜器的伴奏下,以其气势磅礴、恢宏古朴吸引着观众。鼓声如石破天惊,震动四邻。

    常在这里活动的还有一支女子铜器乐队,她们以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吸引着观众。两条长达十四米的巨龙,上下翻飞,左盘右旋,须茎腾拂,鳞光闪闪,如神话中的巨龙嬉戏于大海。飞翔于蓝天……突然,两龙俯首低窜,摇头间两条水柱自龙口向上喷出,化作彩珠万点;忽而昂首升腾,两条光焰从龙眼疾射;耀眼夺目,围观群众一片惊呼!巨龙隐伏,雄狮登场。只见活脱逼真的雄狮摇头摆尾,巨口开合,奔纵跳跃,煞是威风。惊险滑稽的高跷《抬花轿》,更给欢乐的广场平添了新的风彩。

 只见又一支表演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过来了。他们传锣在前开,马锣前中排,旌旗两边站,大鼓中心摆,大铙大钹分两边,手钹摧子对罢摆,边鼓领头叫,令旗一摆舞起来。只见蛟龙出海,上下翻飞,左旋右摆,腾空伏地,急速变化,紧扣观众心弦。不一会儿,又见两条龙鱼贯而上,动作优美抒情,节奏缓慢舒展,把观众带人了神奇的意境。仙女们手持白纱,身骑花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穿梭飞腾的巨龙似翻江倒海,前后左右,高低上下,多方位多侧面展开轮舞。此时,云雾四起,五龙腾飞在云雾之中,气吞山河,极其壮观。

 另一处表演的花鼓灯,开场锣鼓响罢,玩灯人结队进入表演场地。男女青年翩翩起舞,鼓声紧、舞步急,人们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再加上唢呐和笙插奏于锣鼓之中。使之有吹有打,载歌载舞,既欢快热烈,又轻松抒情。演员们手舞足蹈,情绪激昂,音乐悠扬婉转,朴实明快,节奏鲜明,气氛浓郁,振奋人心。

    每次到鹰城广场散步,我都会在那一组被命名为《和平》、《友谊》、《舞》、《歌》的浮雕前驻足观望。这组雕塑作品成了鹰城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鹰城广场也因有了这组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而提高了文化品位。

这组作品是省辖市市长级领导邹积余同志专门请京城的著名雕塑大师吴教授为鹰城广场精心设计并制作的,她一次次登门拜访,一次次与老教授沟通,并亲自到天鹰集团去协调解决资金,才是这组凝聚着大师心血和智慧的雕塑作品矗立在了我们的广场,为我们的城市新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世人知道只有在这种平和、沉静的气氛中才能享受这种雅致的氛围,更亲切地感受到在自己“家园”里的轻松,人们在建设“家园”的同时又在“家园”的安静环境中体味它给自己带来的“和平、友谊、载歌载舞”,一派祥和如春的国泰民安的氛围之中。

 在自己的“家园”里,是幸福的,是安宁的,同时也是祥和的。而整个浮雕的用意正在于此,在于一种平和,一种安然的自由,亲切的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气氛。她表达了全世界的人民都向往没有战争,没有掠夺,没有压迫,没有歧视的理想追求。在那块《友谊》的浮雕上,三个不同肤色的女孩儿使人望一眼便收入眼底,最左边上的那位女孩儿,双耳上带着长长的耳环,粗粗的发辫搭在胸前。她如果从浮雕上走下来我们也能认出她是个东方女孩儿。中间的那位女孩儿高高的前额,高高的鼻梁,椭圆型的脸庞,头发向后梳着,一下子也能让人看到她是从大洋的彼岸来自黑皮肤的部落。而右边的那位女孩儿,则梳着金色的长发,大大的眼睛向外突出,脸宠有一种率真大方的美,让人一看也能想到她是白种人。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来自不同的民族,来自五大洲的各个角落。然而,她们却紧紧地靠在一起,用无声的情爱向世人表达着一种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得懂听得明的语言,那种语言叫做“团结、和平”;那种语言叫做“友谊、爱情”。那种表达的方式是一致的,心灵是相互勾通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是挚热的,也是直率的……《和平》的那块浮雕,其实它和《友谊》《歌》、《舞》三块浮雕共同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摘开来看也许会更有韵味。三位少女的头像是同一个人,一大两小,大头像下面整齐地并排着两颗小头像。是同一个少女的脸宠。让观赏者感受到在闲雅安静中有可亲可爱的东方少女的美丽。少女的周围开满了鲜花儿,金色的麦穗围在女孩儿的身下,四只和平鸽有两只仰着头在看它们头顶上那只大的鸽子,鸽子在这里也是写意的,少女本身就是生命与和平、美丽与自由的象征,带上图中的鸽子就有了宗教意义的禅释。使它更加深沉,更加古典,更加有东方民族的含蓄的寓意。古希腊中的耶稣都是赤身裸体的童男子儿,而且带着飞翔的那只翅膀,手中还托着放飞的鸽子……

  而此时的“和平”雕像周围,正有一群和平鸽在阳光下跳跃着觅食弄影,那鸽子的白羽毛上也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真是好看,可爱,没有恰切的字眼可以形容出来。

    “瞿,瞿,瞿”,鸽哨响了,像支美妙的歌曲,响彻在湛蓝的空宇。天,这样蓝;云,那么白;空间,又多么广阔。鸽子那么多,一群又一群;鸽哨这样响,一阵接一阵。鸽子们如流星展翅,飞翔歌唱,自由而快乐。

鸽子啊,你们是人间的天使,你们是和平的象征,你们更远更高地飞吧,愿你们的鸽哨响遍世界每个角落!

    无独有偶,在那两块《歌》与《舞》的浮雕之间的露天舞台上,此时正在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歌舞晚会,浮雕上的一群美丽少女正载歌载舞吟唱不止,而露天舞台上的歌舞晚会此刻也已达到了高潮,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在响,震得一盏盏路灯微摇轻晃;管乐在响,高昂的音调吹得人人眉梢飞扬;掌声在响,如同狂风卷起了阵阵海浪……可惜笔者手笨笔拙,无能力把这些诗情画意尽情地描绘出来。我在这分外妖娆的万花丛中徜徉,领略那独具特色的艺术之美。那些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文艺表演与现代化的娱乐形式交相辉映,艺术地再现了鹰城的文化风貌和淳厚的世俗风情。

“临风柳线飘飘绿,照眼桃花灼灼红。”春光,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春光,洋溢着欢乐和幸福的春光,染绿了神州大地。此时此刻,望着那朗朗欢笑的工人、农民;望着那尽情欢舞的演职员工;望着那满面春风的人民教师和科技人员;望着那面对诗潮花浪,眼里流露出喜悦之光的解放军战士,我心潮激荡,热血沸腾!啊!他们不就是各条战线上辛勤的播春人吗?他们播种的春色,将融汇成祖国万里河山无边无际的灿烂春光!

         2004年11月28日凌晨5点初稿于笑笑斋

                           2005年春节改定于鹰城

【郭进拴原创】  漫话《汝帖》

   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金秋时节,我们相约回到故乡汝州,观赏堪称“宋石鸿宝”的《汝帖》。

    在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汝瓷博物馆里,乌黑争亮的石碑上镌刻着《汝帖》。张久益老馆长指着石碑说:“这里原有二十块,现经我们多方收集,才有十七块半。每块高四十公分,长一百一十公分。”仔细观看,碑上镌刻着先秦八种金文及八十六种秦、汉、三国以及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共一百零九帖。这些字帖各显风彩,郑国大夫皇颉的字写得潇洒俊逸,孔圣仲尼的字写得浑厚肃穆;“酒仙”刘伶写得自由奔放;而唐王李世民写的字则意兴天来,字外风云……逐帖看去,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珠联壁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整体。清河南巡抚华沅在他的《中州金石考》中说:“真乃宋石之鸿宝也。”

 据老馆长介绍,《汝帖》是在宋徽宗大观三年八月,也就是公元一一零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由汝州知州王采所搜集刻成的。王采,字辅道,是神宗平西夏有功的襄敏公王韶的儿子,自幼聪明过人,《今古奇观·十三郎五岁朝天》记有他少时轶事。他著有《南旋劾记》两卷。载人《宋史-艺文志》。王采在他的《辅道自跋》中说,他在任汝州知州时甚为清闲,“偶得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就从中选出历任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按中国文字由象形到篆、隶、行、草的发展过程编序,然后遴选能工巧匠精雕细刻在十二块石碑上。帖成后,他视若珍宝,把它镶嵌在汝州衙内的“坐啸堂”中,供他茶余洒后品评欣赏。后来王采进京,因《汝帖》过于沉重未能带走,先置于“汝帖亭”中,后又迁到“望嵩楼”的墙壁内。明末战乱,楼焚碑残,《汝帖》淹没于瓦砾之中。清顺治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五零年,巡首范承祖整修了残碑,并新添诗跋二石,连同以前十二石共十四石移到巡道衙门内左边的“寅宾馆”壁中。道光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八二六年,州守董大醇择其略可辩识者四石,移州署西花庭壁中,并题名“存古轩”。道光十八年州守白明义见碑残缺,遂以重金从洛阳购得明代《汝帖》原拓片一部,选工匠重新刻石,又亲笔书写目录两卷。当时范承祖的诗跋已失,故仍为十二石,每卷后都加有汝州官记,两年完成后,仍嵌“存古轩”壁中。后人妙手钩临,把《汝帖》发展成二十块。一九四七年临汝解放时,《汝帖》稍有散失,张久益老馆长足迹踏遍汝州城乡,收集整理。“文革”中,为了使这些珍宝免遭毁坏,老馆长就把它砌在墙内,外用水泥护封,还在地下挖坑深埋,终于保住了这些珍品。一九八三年,县公安局的一位局长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立即送到了文化馆。现经张久益老馆长收集整理,《汝帖》得到了恢复,基本上完好如初。

《汝帖》的内容珍贵而又丰富:有夏、商、周铜器款识、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造者周宣王太史的文,还有为秦始皇东巡六块刻石之一的秦刻芝荣的手迹;有李斯、程邈、诸葛孔明的手迹;有晋武帝司马炎、宋明帝刘或、齐高帝肖道成、梁武帝肖衍、陈武帝陈霸先的五朝帝王书;还有竹林七贤书、王羲之父子三人书、南朝十臣书、北朝胡晋十二人书;还有太宗、则天、玄宗的唐三朝帝后书等。这些书法巨匠的手迹都在《汝帖》中兼收并蓄。啊!《汝帖》就像一个微型的书法陈列馆,又像是一部简易的书法发展史,它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据《直隶汝州志》记载,我国潭州、绛州、泉州三大名帖,是由更具权威的“淳化阁法帖”雕刻而来,而《汝帖》则是“择潭、绛、泉诸帖之优者荟萃成文”。据考,《汝帖》除源于已知的“淳化阁法帖”外,还从“元祝法帖”里选人了一部分;其余的有从汉碑、孔庙碑集字而成的,也有从散存各地的单行石刻中摹入的。《汝帖》的作者就是这样东鳞西爪,把只字片语集成此洋洋大观的。

  《汝帖》由私家珍藏到公诸于世后,直到明、清两朝,在别的碑帖大部分被毁的情况下,才脱颖而出,步入它的黄金时代。当时,不仅参观学习、临摹拓片者纷至沓来,而且当权者还利用各种手段强行索取。清代诗人孙灏有一首记录当时盛况的诗:   

        望嵩楼高高入云,

        旧藏《汝帖》天下闻,

        松煤拓纸岁万本,    

        官司厌苦征求纷。

《汝帖》就这样在全国流传开来,一时间身价百倍,各地争相翻刻引用。在很多金石专著中都有关于《汝帖》的详细记载和评论。可见《汝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和价值之高了。

  《汝帖》中还保存两首别处从未见过的诗。一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草书五言诗,其中有“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之句;另一首是曾为吴越国王的钱叔的七言诗:“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牙。曲槛晚宜烹露茗,小池寒露欲冰花。谢公未足深沈量,犹把输赢局上夸”。钱叔当了三十五年的兵马大元帅,一生中所作的诗则仅存这一首,《全唐诗》收入卷八,但下面却赫然标明:引自《汝帖》。

《汝帖》问世八百余载,几经波折,九死一生,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它是我国历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欣慰的是,《汝帖》故乡的书法新秀们,继承了历代书法家的优良传统,刻苦磨炼,在省内外书法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在省、市书法展览中,多次得奖,为100万汝州人民争得了荣誉。    

    行了春风,才得秋雨。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愿《汝帖》故乡的书法家们,在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