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不存在双轮驱动,但是“后轮”动起来了

一般每年的12月都是暗流汹涌。2018年的商誉爆雷潮还历历在目,周五的沃森生物电话会议,也打响了今年上市公司道德风险事件的第一枪,提醒我们对这个敏感月份要多一分敬畏。

最近的新发基金又开始多起来,听了一些直播,不少都在讲明年是“双轮驱动”。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也是基金销售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希望看到。但就现在来看,双轮驱动肯定是言之尚早,起码对12月我们不能太乐观。

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有两种:一种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这是内在推力,就像车子的后轮驱动;另一种是流动性的充裕程度,市场的钱多了,不管业绩好不好,一样能上天,这是外在的拉力,就像车子的前轮驱动。

自从年初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的后轮就突然失去了动力,不得不全力开动前轮。下半年,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后,后轮的动力已经恢复到8成以上,双循环全面复苏;前轮也适时从加速变回匀速——也就是最近券商研报都在说的货币政策常态化

所谓“常态化”,就是回到货币中性的状态。

美国不是处于加息周期,就是处于降息周期;不是尽情的宽松,就是一味的收紧。包括欧日在内的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货币环境只有两种极端状态,没有第三种。

货币中性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智慧,是一种没有把西方经济学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的选择,也很可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答案。

但是从宽松,到中性,市场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而且券商常说的术语“边际收紧”,也很容易使一般投资者理解为“收紧”,结果还加剧了这种心理落差。

一些被西方经济学固化了思维的经济学家,还预言明年要加息,原因是今年的货币宽松把PPI带起来了,明年会传导到CPI破3%,所以需要加息,压通胀。

这种预言是有依据的,不过这些依据完全来自西方的经验,而且至少是100年前的经验。

首先,CPI破3%也早就不是货币收紧的条件。今年的CPI目标已经放开到3.5%,何况进入复苏的明年?去年的猪周期已经给我们科普了什么是结构性通胀,现在高权重的食品物价已经全线降下来,10月份的CPI已经几乎降到0,这给非食品的商品腾出了很大的空间。

其次,PPI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PPI不起来,经济就算不上复苏。只有PPI持续高涨之后,才会抑制经济增长,需要收紧货币来压通胀。而事实上,现在PPI才刚从底部抬了一点点头,距离回正还有一段距离,距离“持续高涨”更是遥远的事情。

提早加息,能压通胀,更能把经济复苏扼杀在摇篮之中。

央行之所以不继续宽松,不是怕通胀,而是兼顾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要国际化,其实就是让外国用产品来换我们的人民币,鼓励外国持有人民币。大家都知道,要让股民买股票,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就是牛市。同样,要让外国下决心增持人民币,最好的方法就是人民币持续升值。

以往不敢让人民币持续升值,是因为怕影响出口。而海外疫情造成的供求错配,使这个阶段的出口足够刚性,人民币升值基本不会影响出口。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不允许货币收紧,而人民币国际化又不允许货币太宽松。——货币中性就是这么来的。在没有大型突发事件冲击的情况下,未来长时间都会维持货币中性,不存在实质性的收紧。

哪些赛道在12月更容易跑赢大盘?

后轮驱动为主的12月份,有3个主要逻辑:

1、复苏均衡化。国内经济复苏从第三季度开始,各行业有先有后。先复苏的行业,也率先体现在股价上。第四季度是复苏的扩散,后面复苏的行业,股价也会在后面跟上。所以我们要优选第四季度业绩边际改善的行业。

2、顺周期。“顺周期”是近两个月的高频关键词,起源于券商研报,由各路大V接力扩散。严格来说,让投资者做顺周期股票,是一种耍无赖。所谓顺周期,就是经济好的时候好,经济不好的时候不好。4000多只股票里,将近3000只是顺周期。所以顺周期的逻辑虽然没毛病,但如果不小范围框定的话,根本无法操作。

现在处于复苏的第二阶段,消费需求已经从下游传导到中上游,所以框定的范围集中在上游材料中游设备现阶段需求最大的一些赛道上。

3、腰部企业的业绩更容易改善。由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小企业融资易的日子过去了;而发展金融市场的大方向下,追求的是普涨格局,这就要求大盘股不能抽血。所以宏观政策背景对腰部企业最有利。中证500的成分股就是腰部企业的代表。

通过前两个逻辑,可以筛选出景气度开始改善、且相对低估的赛道,这些赛道的空间更大,而且爆雷风险很低,是机构资金博弈的首选。主要包括化纤、造纸、基础金属、电气设备、基建设备等赛道。

至于选股,可以结合第3个逻辑,挖出这些赛道中的中证500成分股,然后再优选一下就可以得到核心标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