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肺癌治疗的意志,你动摇过吗?丨肺癌前沿资讯

每周六晚

我们为您准时送上

最新鲜的全球肺癌资讯

放疗

新的无创固定方式:脑部放疗更具人性化

没接受过放疗的觅友们很难想像,放疗患者在接受一种怎样的治疗。

虽然随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放疗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相应的,毒副作用也降低至绝大多数患者可耐受的地步。

然而,为了实现脑部肿瘤放射的——精准定位,放疗患者还要接受这样一个考验,那就是:使用钢架固定住自己的脑袋。

像这样:

图片来源:mayoclinic.org

这……

是不是有一种“小白鼠”的即视感。为了避免治疗过程中的移动,医生要将销钉敲进患者颅骨中去。

作为一种外科操作,医生往往要非常注意消毒处理。患者面对这种方式则会非常非常的紧张,为了操作顺利,医生一般还要给患者用一点镇静剂。

结果呢?术后,固定部位的感染与疼痛还是难以避免。

更要命的是,这些金属框架本身也会阻挡放射线的行进路线,增加多区段分割放射的难度,最终影响了放疗效果。

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放疗的固定方式更人性化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呢?或者说,能不能不动刀子就实现“完美”固定呢?

其实,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早在2015年就批准了一种无创型的放疗固定装置——GK Icon。这次我们不用刀子和钉子,改用一种0.5毫米的塑料面罩。

像这样:

图片来源:原文文献

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为了证明这种新型设备是有用的,最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了验证。

他们测试了使用这个设备的前100名患者,其中接近一半是60多岁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单个部位放射剂量不超过20Gy,中位治疗时间为17.7分钟。

患者的放疗体验明显比固体框架来的好多了。

医生也更轻松,他们不必在放疗当天一大早就开始做手术准备,面罩固定做起来要容易多了。

更关键的是,放射线没有框架的阻挡可以对放疗部位做更细致的分割。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Michael B. Sisti博士说:

“对病人来说,GK Icon简直太神奇了,有了面罩固定技术,随时可以进行扫描。对医生来说,再也不用担心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问题,放疗的工作流程更简单了,他们可以对放疗做更细致的规划。“

为了保证无创设备的有效性,研究者还是认为有些情况不适合使用这项新设备:

  • <1 cm转移

  • 转移灶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如脑干或运动/感觉皮层

  • 单个部位放射剂量> 21 Gy的治疗

  • 不能在热塑性面膜中保持稳定的患者

图片来源:原文文献

选择左边的传统固定方式?还是右边的面罩固定?就实际的临床效果而言,目前还还未有定论。

不过对觅友们来说,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心理支持

坚持肺癌治疗的意志,你动摇过吗?

小觅蜂曾经在厦门南普陀寺吃午餐时遇到过一位患有晚期肺癌的老太太,

她的状态令我难忘。

原来,家人得知老太已是肺癌晚期,就想在她身体状态还不错的情况下多出来走走,因此专程来厦门旅游。可是老太太自己精神状态却很好,她不以为然的说,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得病了。”

“都是子女要带我出来玩的,”

“只要别让我打针吃药受那个罪,我在哪其实都一样。”

可见,每个人在面临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时的感觉不一样,有的人追求过下去,对生存期有强烈的要求,可有的人就没那么在乎能活多久,转而更重视生活质量。

虽然,目前尚无治愈晚期肺癌的可靠方法,转移性肺癌的治疗方案非常有限。化疗方案目前只能控制症状、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延长患者的生命。

但以上结论,是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得出的。

患者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对于肺癌治疗的期望是什么?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改变呢?医生们并不知道。这也许是造成目前医患沟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美国乔治亚医学院流行病学副教授KM Islam博士进行了一项研究,希望通过比较不同患者对治疗的不同期望,来协助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Oncology Practice上。

该研究包括235名晚期NSCLC患者,他们在一线化疗前、中、后分别接受问卷采访。受访者34%是农村人口,平均年龄68岁,大约一半有医疗保险,三分之一拥有商业保险。

第一次访谈中,也就是在一线化疗开始前,

60%的患者认为,治疗的意义不仅仅是活下来这么简单,他们有很多别的想法。接近1/4的患者(23%)将治疗的意义定义良好的生活质量。只有12%的人认为活下来是唯一目的。

随后的访谈设立在患者已经接受一段时间的化疗后,这时患者对肺癌治疗的意识有了变化:

一开始就比较重视生存质量的患者保持了对生存质量的要求,

而那些一开始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患者,他们的意愿纷纷发生了改变,一半以上的患者有了其他治疗目标,23.8%的患者转而认为生活质量最重要。

除了治疗周期让患者意愿变得不一样以外,年龄、婚姻状态、就业情况等也会影响患者心理预期。

  • 年龄小于60岁且没有工作的患者一般只考虑生存期问题;

  • 女性患者、61-70岁的老年、已婚患者对治疗的预期更广泛,他们不仅仅追求生存期的延长,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

研究还发现,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对患者治疗意愿的影响不太大。有医保的患者则特别容易改变自己的治疗意愿。

Islam博士总结道:

“患者的治疗意愿其实是一直变化的,随着治疗的推进,他们的心理预期会改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觅友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对治疗结果的期望是不是也有所变化呢?又是什么让你改变了自己的意愿?这个问题看似不太重要,实则决定了与医生沟通的正确方式。有的时候,你得明确的告诉大家——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当然,“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可不是任由患者想怎么治就怎么治,偏听偏信中医、补品抗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宗旨。

而是说,要让医生知道你内心的诉求是什么,然后合理制定属于你自己的治疗策略,无论是积极治疗也好,姑息治疗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你幸福圆满的过完生活的这段旅程。

觅健社区

819医师节,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上一篇速报提到了医患沟通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能和医生成为知心的朋友,很多沟通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随着819“中国医师节”的来临,社区也开展了一系列拉近医患关系的活动。以下是圈主小鱼发布的活动通知:《最美的祝福送给最辛苦的你,感恩医生一路同行》

点击文字链接即可进入社区参与讨论:学医数载,他们也需要被“理解”

图片来源:觅健社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