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赵世炎的家

.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日期:2021-07-30

(1/4)

■ 本报记者 沈轶伦

“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19岁从这里出发的青年,26岁时将生命终结在此。从上海出发,是为了信仰;回到上海,也是因为信仰。

1

1927年7月2日,上海,虹口,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

这天,根据情报,军警巡捕秘密冲入房间,押走了一个名为夏仁章的青年。他自称家乡闹灾,因此带着家人到上海避难。根据三天后《申报》的报道,带走青年的同时,他们还“搜出钞票三万八千八百三十一元,小洋四角”。这笔款项的数目意味着什么?

根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资料,在1927年,一斤切面为0.07元,猪肉一斤0.28元,煤炭1担0.14元。一名钱庄正式职员的月收入约为七八十元,上海老城区一幢两层小楼售价约为25000元。是年迁入上海的鲁迅曾在文中提到,当时他在虹口住处的房租加上水电等杂费,“每月一百十四两,每两作一元四角算,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可见三万多元在当时的购买力。难怪报刊直接称之为“巨资”,这样的搜查结果也令警备司令部十分意外。

可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被捕的人的家里,桌上只摆着简单的饭和一点咸菜。身携巨款,却保持如此简朴生活作风的人,究竟是什么来头?很快他们发现,这个自称夏仁章的青年,其实是史英,即施英。这个青年的大名,如今为世人所熟悉——共产党员、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

被带离住所时,妻子怀抱着赵世炎年幼的孩子。被带离住所后,年轻的父亲却再也没能回家。

被捕同月,赵世炎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26岁。

2

从牺牲之日,往前推7年,19岁时,赵世炎也在上海。

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千余名中国青年从上海乘船出发,加入赴法国“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求索队伍中。其中,有天津的周恩来,湖南的蔡和森、李立三、李维汉、向警予等,还有一个来自四川的青年,于1920年5月起航,他就是赵世炎。

1901年,赵世炎出生在四川酉阳。14岁时,他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在北京,目睹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参与主编进步刊物,认识李大钊等前辈,让赵世炎的思想得到了十足的成长。在法国期间,他建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923年,他前往莫斯科学习,次年回国协助李大钊工作。

也是在上海。

1926年10月至翌年3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组织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三次武装起义。

复兴中路239弄冠华里4号,1926年11月,这里办起了上海区委的第一所党校,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之一,赵世炎曾在这里指导活动。当时共有学员30人至40人,均为苏浙地区及上海市区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共青团干部。党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员入学后膳宿都在校内,过集体生活。1927年2月,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党校教学活动提前结束,随即成了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机关和联络处。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党在此的活动即告停止。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周恩来任起义总指挥)取得胜利。22日,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

但1927年的春天,革命形势急转直下。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英勇就义。在此前后,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国民党反动派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赵世炎就义的同时期,杨闇公、陈延年、萧楚女、熊雄等共产党人被杀害。

19岁从这里出发的青年,26岁时将生命终结在此。从上海出发,是为了信仰;回到上海,也是因为信仰。

3

赵世炎被捕处,今天的门牌号是多伦路189号,靠近四川北路口。这是一幢坐西朝东的沿街房,处于红色底蕴深厚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

资料显示,在当时的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即今武进路以北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的四川北路中北部地区,密集分布着50多处重要的旧址遗址、名人故居。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左翼作家联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上海区委(江浙区委)、中共江苏省委、上海总工会等党的重要机关办公场所,更有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沈尹默等进步文化名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叶圣陶一家于1927年搬进北四川路西侧东横浜路(今横浜路)35弄的景云里11号。这里,正处于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其子叶至善回忆当年刚刚搬到横浜路时的情景,对北四川路一带的“半租界”特征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描绘:“横浜东路是新筑的越界马路,从北四川路窦乐安路底'越’到宝山路东头。路是租界工部局修的,以便利交通为名,就'越界’修进'华界’来了,明明是扩大地盘的蚕食政策。路面上的一切,包括巡警,都归租界。路的两旁仍是华界,只是向街的弄堂口和房屋向街的大门,得钉上租界的门牌,照章纳税。鲁迅先生把越界筑路称作'半租界’,真个一点不错。”

在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道路里弄密如蛛网,石库门建筑比比皆是,打开任何一处不起眼的门,都可能发现重要的革命运动旧址、遗址,或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痕迹。老上海大学先后辗转于北四川路附近青云里、师寿坊等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却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周恩来、赵世炎于景云里和商务职工疗养院两处前线指挥部靠前指挥,率领工人、学生纠察队奋勇战斗,为起义成功奠定了胜局。北四川路周边的数十条马路、成百上千条弄堂,交织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城市迷宫,进可攻,退可守,为革命和进步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徐明,《中共四大为什么在北四川路召开》)

1927年6月26日下午,陈延年等在同样位于北四川路街区的山阴路遭到敌人逮捕。陈延年等被捕后,赵世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继续工作,被捕后,他大义凛然,在牢房里仍对难友们宣传信仰。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在这首忆赵世炎烈士的诗中,“施英”正是赵世炎在党和工会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94年过去了,今年7月,在赵世炎烈士牺牲纪念日,在他牺牲的枫林桥畔,龙华烈士陵园内,络绎不绝的青年前来向他献花。人们没有忘记他,依旧记得他生前的杰出事迹。在今天的虹口区多伦路189号,赵世炎旧居的铭牌也依旧为后人忠实记录着他被捕的地点。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