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育差等生的首个马拉松是怎么炼成的?!

01

阴沉沉的天,云层压得很低,感觉是要下雨。北京朝阳公园,李宁跑步俱乐部半程马拉松比赛等待起跑。时间是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8月是北京的酷暑,空气中的风像是从电吹风吹出来的,又热又干。

比赛定在早上7点钟开始,上午10点钟结束,这样可以避开中午烈日的暴晒。

阴天,对于参加比赛的跑者来说是个好天气,不过,阴天的光线可就苦了那些拍照的摄影师。

一年前的今天是北京奥运会的首个比赛日,中国女子举重队队员陈燮霞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一枚金牌,那时,我还没有开始跑步,体重都超过了80公斤。

昨晚,凉拌了一根黄瓜,还有过水凉面,算是在比赛前补充的碳水化合物。睡觉前,我已经把跑步背心、短裤、跑步鞋、跑步袜、两支宝矿力、两支红牛等凡是觉得比赛中能够用到的东西都提前准备好了。

我属于那种心里有事晚上便睡不踏实的人,凌晨3点钟的时候我醒来一次,吃了两片褪黑素后,又接着睡,再次醒来的时候是5点一刻。

日常的10公里晨跑我是不吃东西的,习惯空腹跑,跑完之后才吃饭。

但是,半程马拉松的距离是10公里的两倍,是不适合空腹跑,比赛之前一定要吃东西,这样才能在比赛中跑出好成绩。

我的早餐是两只水煮鸡蛋,一盒三元脱脂牛奶,一块全麦面包。早餐完毕,便到厕所排空,我用了一支开塞露,跑友们说开塞露是排空神器,比赛必备。

如果早上不在家里排空的话,比赛途中上厕所会很耽误时间。我穿的跑步背心和短裤都是新百伦牌的,脚上的跑鞋是2月份到香港的时候在崇光百货买的,亚瑟士牌卡亚诺12。

我用防水创可贴把两只乳头贴住。跑一场半程马拉松大概是两万多步,那么跑步背心和乳头的摩擦也就是两万多次,会被磨得流血,我看到过网上流传的乳头被磨出血的照片。

赶在6点30分检录之前,我到了朝阳公园1号门。

我来朝阳公园参加李宁跑步俱乐部的跑步活动大概有六七次了吧,但是,参加半程马拉松这么长距离的比赛还是第一次,心里多多少少少都会有些忐忑不安。

朝阳公园是北京四环之内最大的城市公园,曾经被地产开发商们称为北京的中央公园。

来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的跑友大约有五六十位,我仅仅是熟悉几位参加朝阳公园周末训练的跑友。

比赛就是在朝阳公园内绕圈跑,每圈5公里多一点,跑完四圈的距离就是一个半程马拉松。

02

我是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学会跑步的,刚开始的时候跑2公里都感到气喘吁吁,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体育差等生的我,早就被定位属于那种天生就不会跑步的类型。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网上的一篇翻译帖子这样说:“当你觉得略微有点喘不过起来的时候就走一会儿,然后再跑得长一些。慢跑,走,慢跑,走,慢跑,走,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可以不间断地跑完2公里了。”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美国的知名教练,名叫“霍尔·希格登”,他写过一本《马拉松终极训练宝典》。

我按照霍尔·希格登这个慢跑,走,慢跑,走的方式试了一次,果然很灵,我顺利地完成了5公里。

这样练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就能够不间断地跑完5公里。

我停下跑步机,用手机给我妻子发了一条短信:完成5公里。

她问,走了吗?我说,一步都没有走。

那是2008年12月初的一天,那时我已经55岁。

从气喘吁吁跑2公里到呼吸自如地完成五公里,对于我这样从小到大的体育差等生而言,既是身体上的突破,更是心理上的跨越。

这是一种实质性的改变,它表明了一种可能性效应(possibilityeffect),让我感觉到原来自己也能跑步,没有那么不堪,尤其是在心理价值上,变化是巨大的。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领域,和别人比个高低也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比赛在7点钟正式开始,一起跑大家就很快,我不由得被跑友带快了节奏,刚跑了5公里就已经呼哧带喘的了。

“配速6分35秒,太快了,要慢,要慢。”我的云跑教练帅克站住5公里的地方,大声喊着。

帅克的身份是个军人,名字来着上个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电影《好兵帅克》。

帅克第一次接触长跑是在2007年3月25日的北京长跑节,虽然只是一个10公里的比赛,却让他体会到了长跑的乐趣,在此之前他最长的距离也就能跑1.5公里。

正是在北京长跑节上,他听朋友说起了北京马拉松,于是就打算试一试。认认真真地备战了三个月,在10月21日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用3小时51分31秒的时间完成了首马。

我是在网上认识帅克的,我们年纪相近,都是恢复高考后的前两年考上大学的,有共同的话题,中文系毕业的他擅长写作,把对于跑步的感受都写成了文章,读了很受用。

“后面三圈,保持7分钟的配速就行了。”趁我停下来喝水时,帅克继续说道。

朝阳公园南北长约2.8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按理说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规划出一条适合跑步的赛道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你在朝阳公园跑步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里的急转弯有点多,速度刚跑起来就遇到一个急转弯,需要即刻减速,这种急停急转会使人受伤。

参加比赛的跑友中,大多数都是跑步的老炮。带领我们训练的队长郑雪梅,在北京举办亚运会的1990年就开始跑步了。

跑步的起因是经常低烧,但是查不出哪里有问题。当时她家住在酒仙桥,楼后面就是一个田径场,里面有人跑步,她也就跟着溜溜达达地跑起来了。

恰逢单位工会举办一个职工运动会,她就报名跑步,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参加就拿了奖。那时候发奖不是发现金,而是发个洗脸盆、床单、被套、台灯。

2000年的时候,郑雪梅跑了第一个全马。2007年她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3小时17分38秒的好成绩。记得第一次到朝阳公园参加李宁跑步俱乐部训练的时候,就有跑友说我是跑步机上练出来的。

我问他怎么知道我是跑步机上练出来的?他说我的两条腿是上下抬腿,没有向后蹬腿的动作,在跑步机上尽管上下抬腿好了,跑步机是自动往前走的,但是,到了公路上,如果你不向后蹬腿的话,怎么能跑得很快呢。

一般而言,马拉松比赛都是在春季和秋季,夏天举办的赛事很少。朝阳公园的半程马拉松,是李宁跑步俱乐部为了10月18日的北京马拉松比赛进行的一次成绩测试,看看准备参加北京马拉松的跑友们训练状况如何。

我在李宁跑步俱乐部报了两个月之后的北京马拉松,选择了跑半程。三月底的一天,我约了跑友一起在北京天坛公园训练,我们从天坛的南门出发,依次跑过东门、北门、西门,然后又回到南门,跑一圈的距离大约是5.7公里。就在快要回到南门的时候,感觉左脚有点痛,跑友说:“脚痛就不要跑了。”

此后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一步都没有跑,而是改骑自行车和做一些力量训练,到了7月初的时候才恢复跑步训练。

03

2009年元旦,我去逛北京大望路的《光合作用》书店,刚进门就看到了特别推荐的村上春树所著《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和跑步有关的书,扉页上这样介绍:“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

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最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跑步。

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文字是村上的符合,跑步何尝不是?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伤感,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之后,作家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文字之外,均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出生于1949年的村上春树是从1982年开始跑步的,每年都跑一次全程马拉松,他还跑过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这些年又迷上了铁人三项。无论如何,我也难以将跑马拉松和作家联系到一起。

我只比村上春树小4岁,但跑步却比他晚了27年。尽管书里关于指导如何跑步的知识不多,然而,村上春树的跑步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指出了一条道路。

在他的笔下,马拉松真是太美妙、太神奇了。

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

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

按照训练计划,备战半程马拉松中需要跑一次15公里。

“为什么跑半程马拉松之前需要跑15公里。”我问帅克。

帅克告诉我说:“15公里就是半程马拉松的70—80%的距离,一件事情如果有把握做到七七八八的,那么距离全部完成就不远了。

如果跑全程马拉松的话,就要跑32公里以上的的距离。”

我在朝阳公园,用2小时34分跑完人生首个半程马拉松。

从仅仅能跑2公里,到跑完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我足足练了8个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