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教授关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看法
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
1从大纲到课程标准
2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本世纪初开始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自上而下的,始于2001年,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主要特征:形式→理念→目标
形式: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理念:知识为本→以人为本
目标:一维目标→三维目标
直到上个世纪末的课程
形式:教学大纲(最后教学大纲于1998年修订,1999年审定,2000年实施)
关心:应当教那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
目标: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 -维目标
课堂: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堂、教材、教师;赞可夫:课堂上的生活。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落实到课堂
效果:形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双基”(发端于52年、 形成于61年)
基础知识(概念记忆与命题理解)扎实
基本技能(证明技能与运算技能)熟练
理念:以知识为本(关心的是知识的掌握)
教学改革核心是课堂,虽然只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补充课堂以外的。
数学是需要思考的,数学不是培养熟练工,光靠记忆来学习数学是不行的。而且会很苦,苦与勤奋可能觉得是种美德,但还是要看最后收获了什么。靠记忆会忘,靠熟练会生。
绝大多数上了大学就把中学的数学知识忘却了,辛辛苦苦熟练的技能生疏了,那教育是不是更应该培养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呢?这些东西是什么?又该如何培养这些呢?特别是现在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迭,信息大爆炸会给每个人很多知识,所以必须以人为本。培养那些在未来能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人。即立德树人。
二、要有两个转变:
转变1: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如小学荷叶上的青蛙:3+2=5,与5-2=3)
知识为本:对应于大工业时代,以制造业为基本特征,重视工业产品的制作,
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核心是知识技能。
终极状态:知识靠记忆、技能靠训练(- 看就会、- -做就对)
存在问题:记忆会忘记、技能会生疏,怎么办?
以人为本:对应于知识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大数据)为基本特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终身学习的人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立德树人”
1.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尊重的教育);荷叶上的青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师范大学的所有课堂都要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转变2:要从关心老师怎么教过渡为关心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课堂要关注四件事:要关注学生向上的精神,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关注学生创造的激情,要关注学生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老师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一种基本的素养。学科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塑造和素质。
现在
形式:课程标准(2001年制定,2003年实施;数学2005年开始修订2011年义教修订颁布、2017年高中修订颁布),实现了从教学大纲回归课程标准的转变
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目标: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结果;过程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现了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转变
未来
目标:实现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转变的关键在于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结果)是原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方针所规定的。
在最初的三维目标的表述中,过程性目标只涉及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索'是单纯的学习过程描述,只能成为教学目标、不能成为课程目标,不能成为培养人的目标。
什么是结果、什么是过程?
什么是知识? (关于教育的哲学, 史宁中,《教育研究》 1998年10期)
知识是一种结果,可能是思维的结果、也可能是经验的结果。
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的教育。而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缺少智慧,这样的教育缺少智慧
智慧表现在过程之中,会想问题、会做事情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说教,而是依赖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做事的过程)中,感悟、理解、积累经验(思考的经验、做事的经验)、养成习惯发展为后来的四基、学科核心素养。过程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培养智慧.
很多东西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
所以必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经历的过程,让他们在想的过程中学会想,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事。这是一种感悟,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和做事的习惯。因此,过程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结果的教育,是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训练得到的结果。而未来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既有结果又有经验,既有理解又有感悟。不光靠老师来说学生理解,还要创造一个让学生思考,自己做事的环境、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结果。
因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把过程目标描述为:
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从两能到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强调十个核心词(核心概念)
八个与数学有关:符号意识、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两个超出了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学生不敢发现问题不敢提出问题,那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
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希望孩子得到什么?(即上面8个词)
符号意识:本学科研究对象是如何从现实世界到学科内部的。数学是通过抽象、通过符号表达进入的。如:有的小学生分不清3和4.有的老师是讲3个苹果4个梨。优化成3,4个小方块(这个过程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抽象)。
什么叫抽象:舍弃物理属性就叫抽象。
三、研究对象如何进入学科
数学的符号表达非常重要,是为了脱离具体得到一般
如何认识数:
四个比三个多(直观好理解)
4比3大(抽象不好理解)
低年级借助符号,用对应的方法举例说明,得到数学概念
三个苹果、三只鸡→00←→3
四个苹果、四只鸡-→0000←→4
高年级知道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如何认识10000,如何读2002
高年级用内涵的方法: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后继数)
1=0+1,2=1+1
3=2+1,4=3+1
比如,如何认识10000 ?
过去教科书: 10个1000 (10个千)
现在教科书:比9999多1
(读法可以不同:中国与西方符号表达一-致)
数的符号表达的关键:十个符号+数位(如何读2002)
不能把简单的事讲麻烦了,要把麻烦的事讲简单。讲课要知道本节课关键点是什么,关键点讲清楚了,这节课基本就结束了。
符号意识:研究对象是如何从现实世界到学科内部的。
数感:本学科研究对象是如何从学科回到现实世界的。
涉及到学生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看待自己看待知识等工具的关系。
核心素养就是通过你的教学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如果想要培养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会思考问题会做事,企图通过一节课或者一个知识点就实现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改变备课的方法,以前是一堂课一堂课的备课,以后需要一个知识团一个单元一个整体这样备课,甚至老师一块集体备课。一个学校有没有传统是否立足于学科,很重要的是看在关键知识上集体备课,几年累积下来形成经典教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强调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什么思维习惯,然后再落实到每一堂课。这样就不是一节一节课,是整个回过头看这节课在整个学科发展来看它的地位是什么。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
知识点(碎片知识无法感悟)→知识团(整体设计;分布实施)
教无定法,但要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培训的重点)
1.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握学生认知的过程
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3.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本质
5.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五、改造我们的师范教育:建立学科直观,学科的洞察力
1、关注概念、方法的一致性
数的运算:不能乘法运算讲乘法运算的理、除法运算讲除法运算的理
小数运算讲小数运算的理、分数运算讲分数运算的理
关键:关注数位,关注等式的基本性质(除分数等于乘以分数的倒数)
同样的数位才能比较大小(分数)、才能加减运算;
乘除运算关注数位的运算(0.1X0.1=0.01)
把培养学生这门学科的直觉、直观作为这门学科的终极目标。必须要教会学生这门学科的洞察力。(不一定要培养每个学生,也不一定让学生每个学科都培养)。
2关注概念、方法的一致性
把最关键的问题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乘方讲乘法的道理,分数讲分数的道理,会把学生讲晕。所以要一体化。计算要抓住数位不放。统一到同一单位才能算。0.1x0.1=0.01为什么呢?要说出原因而不能说是移几位(化为分数十分之一乘以十分之一等于百分之一所以是0.01)。
3.关注概念、方法的层次性
数与代数
低年级借助符号,用对应的方法举例说明,得到数学概念
三个苹果、三只鸡→OOO←→3
四个苹果、四只鸡→OOOO←→4
符号意识:形式上去掉后缀名词、实质上舍去物理属性,
得到数学的一般思维过程:
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
从感性一般升华到理性具体
从理性具体上升到理性一般(字母表示数,方程;小学、初中)
从理性一般升华到绝对抽象(集合;高中、大学)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知道这么教,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教。
4.关注新概念、新方法引入的必要性
不能给学生造成这样一个印象:同样一件事情,小学这么讲,中学这么讲,大学又那么讲。
讲方程不能从5-x=2开始讲,因为找不到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没有引入的必要性。
两个故事量相等才能构成方程。讲方程的时候用四则运算算起来非常困难的时候给个方程,学生感到方程居然这么方便(从而体现了引入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学生就觉得引入方程有必要。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要抓住,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怎么表达怎么教学怎么让学生理解。
5、关注新概念、新方法引入的合理性
概念方法的引入要合理,不要硬讲。
初中讲三角函数,高中为什么还要讲三角函数。初中是在直角三角形中讲三角函数高中是在单位圆中讲三角函数。初中讲三角函数本质上是在讲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不是当做函数来讲。把握住知识引入的合理性。
6.把握认知的过程
知识有几种:教了也不会的知识不要教;不教也会的知识不要教;教了能会的知识是应该教的知识。数学认知感悟是怎么样的?
问题一:小学一二年级说肯定是白球(觉得白球多),再高一点年级说可能是白球也可能说红球。再高年级说白球可能性比红球大。
问题二:一二年级数买苹果好看。高一点年级问其他人吃什么,再高年级说看班上经费有多少。
7.要启发学生思考
不要直接考察三角形内角和有多少度,一张卷子只要有上面这种考察思维的一道题也好。
不要只靠概念的记忆,而不靠思维。
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到结果。
满意原则,加分原则:(跟知识无关考思维的)
如:两个小区中间要修一个超市,你觉得修在哪里比较好?为什么
A答:修在中间,这样一样近。 思维正常,满分。
B答:那得看哪个小区人多,修在靠人多的那边。 思维深刻,加分。
建立准则:对中国当下特别重要,我们不能总是在别人指定的准则下做我们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自己制定准则,要从小告诉孩子准则是可以自己制定的。不一定都是老师定的,也不一定是书上定的。如:铅球,立定跳远,等三项比赛,你觉得谁是第一?第二问,如果把这三个比赛统一来看,你觉得谁是第一,为什么?当然,制定准则,也要制定准则的人也遵守准则。这就体现了立德树人。
遇到特别难的事情,有个捷径就是从特殊情况出发得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