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谈“五代后晋”铸“天福元宝”古钱

在中国古币中有一枚币文为“天福元宝”的钱币。史说是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铸造。在说这枚钱前,我们先说说史。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一般又简称“五代”。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梁、唐、晋、汉与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抽取有代表性的十个史称“十国”,合称“五代十国”。“五代”被正统史学家们称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十国”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最后灭亡的是北汉(979年)。

“后唐”是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灭“后梁”之后建的国。“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在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却发生了内乱。

那是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古契丹国勾结,认小他十二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得到契丹扶持,攻入洛阳,灭了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洛阳建立晋国后迁都开封,建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但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了“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府称帝建立“后汉”,后收复中原。

“后汉”的枢密使郭威篡“后汉”后建“后周”, “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所篡建立了“宋”, 结束了“五代”。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十月,徐知诰称帝金陵,建元升元,改国号为“齐”。三年后恢复李姓,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总之一个“乱”字了得)。

关于后晋“天福”年间铸币问题,史记早有记载,也是五代中唯一有史书记载的一种钱币。

“天福三年十一月壬戌,颁诏 “除铸钱令”,“许天下私铸钱,以“天福元宝”为文。”(据《旧五代史高祖纪》载)

“晋天福三年十一月,诏三京、邺都、诸道州府,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委盐铁使铸样,颁下诸道,令每钱重二铢四絫(累),十钱一两”。(据南宋洪遵《泉志》引宋白《续通典·钱币》记载)

查著名收藏家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中也有批注:

“沈子槎有从左起读(逆时针环读)之天福元宝,青白铜,文微隐起,仅见”。

从上述诏令及马定祥先生的文字分析,可得到以下判断:

1、天福三年十一月(公元938年)前曾早有“天福元宝”为文铜钱私铸的情况。以前被禁,诏令后开始放开,“许天下私铸”。

既然有解禁的诏令,此前“晋廷”必有过“禁止私铸钱”的法令,而禁铸令无疑就是针对民间私自仿铸官铸“天福元宝”钱发布的。

2、天福三年十一月以前必有 “天福元寳”为文的官铸铜钱。它的书写方式是左旋读的。所以,诏令说“三京、邺都、诸道州府,无问公私,应有铜者”,且“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

因此笔者认为,左旋读“天福元宝”为文的铜币应为当年正宗的官铸铜钱,同时,也要求私铸钱遵循此规定!

官钱仅有铜制,没有铁质,铅制,体形较大,制作较精,存世量很少。

天福三年( 938年),因通货不足,下令天下不问公私,并许铸造铜钱,以“天福元宝”为文,不准掺杂铅铁及有缺漏,同时还规定了标准钱重。但由于公私杂铸,形制较乱,出自官铸的较少,私铸泛多。一年后,因铜钱质量太差,又下令禁私铸,只许官方铸造。

见目前网络展示的存世“天福元宝”钱币 ,钱体材质有青铜、银、铜鎏金三种。

书体有遼契丹汉字体(后晋受契丹文化影响,钱币书体古朴粗狂,书写歪斜,不成体或兼有棣书风味);棣兼楷混体;棣书;宋体等。

书序有左右旋读两种;形制有大、中、小样,祭祀大钱等多个版别。

实物证实,后晋的 “许天下私铸钱”政策直接导致了钱币大小、薄厚、轻重不一,用料不精,铸工良莠不齐,钱文书写随意,字体漫漶,怪异,极不规整。且完全不理会“委盐铁使铸样,颁下诸道”的政令,“右环读”,“左环读”互见,造成了流通领域极大的混乱。与官铸钱币相比成为劣币,不被民众接受。

疑为私铸钱

分析原因应是私铸钱币工艺不精,偷工减料所致。所以,推行从“解禁令”开铸起不到一年,至天福四年“秋七月丙辰,复禁铸钱”(《新五代史·晋本纪第八》)。

查见新闻报道:

“1999年1月上旬,在许昌市春秋广场旧城改建工地发现一处钱币窖藏,窖藏内涵十分丰富。这批钱币上至西汉“半两”,下迄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元宝”,总重约1000多公斤。 唐“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所占比例最多,约为95%以上; 其他为两汉、新莽、南北朝、隋及五代十国前蜀和后晋钱币。

“天福钱”的大量发现是本次窖藏的一大特色。 过去少见的“天福元宝”这次出土达千枚以上。 其中官铸品罕见,大样官铸者仅见1枚。 该钱制作较规整,形制厚重,文字、铜质与同时出土的大量天福钱有天壤之别。文字略隐起,钱文为左旋读,铜质和马定祥先生的描述基本一致。直径23.7毫米,穿径5.6毫米,厚1.8毫米,重4.8克”,“同时出土的大量私铸天福钱版式复杂多样,可达数十种”,还有“大样官铸“天福元宝”钱的发现, 可证明史料所载钱文“左环读之”不谬。

我在互联网还查见有“娄京一铭”泉友发表一枚同款的银质小平天福元宝,左旋读,光背,直径24.6mm,重4.4g。银质钱币。

网友“北国盈泉”发表:

“币文左旋读之棣书“天福元宝” 铜钱,直径24.8mm,穿宽6.0mm,厚1.4mm,重量4.08g;

币文左旋读之棣书“天福元宝”银钱,直径24mm,厚2.2mm,穿5.9mm,廓0.8mm,外缘2.2mm,重6.69克。背上月纹。

币文左旋读之棣书“天福元宝”铜鎏金钱,直径24.4mm,穿宽6.2mm,厚1.6mm,重量4.40g。

以上藏品应均是币文左旋读“天福元宝”钱币的佐证。

笔者也藏有一枚银质小平左旋读背上月纹之“天福元宝”,书体为棣书。直径24mm,厚2.2mm,穿5.9mm,廓0.8mm,外缘2.2mm,重6.69克。

因字体书写携刻公正,与面世的右旋读古朴,书写歪斜的币文“天福元寶”迥异,对其是否为后晋“天福”年间铸币有疑。也可能是后铸或现代赝作之物,待考。

钱币为宽缘。内穿工整,穿内壁精修,无使用痕迹。币文字体和背月牙痕挺拔,立面深峻,钱币整体上应为官铸银样之赠品,似为非流通的把玩物或悬挂物。在穿口内壁角落处发现有凹陷槽口,疑是原玩家用细绳穿越,悬挂擦搓形成。

不知您有何高见,愿听祺祥!

2021年7月18日撰稿于成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