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高蹈火莲花 1
方晓、肖承均和海岩共同坐上了开往市里的客车。车窗外闪过一些丹桂婆娑的树影,大片的稻田如绿丝毯般铺开去,直到天边。“唉!现在的人啊!有文化没信仰真可怕!”方晓说。海岩说:“说实在的,我们都有文化,可是有文化的未必有信仰。信仰不是轻易就能建立起来的。”肖承均和方晓老师都默默点头赞同他的看法。肖承均说:“至少我们有健康的信念,有使命感。我没法确定自己有没有信仰,但是对人类对大自然,对各种宗教,我有敬畏心!”
肖承均说自己曾经领着孩子登泰山,行到半路遇见一群僧人行脚,他们穿着兰布长衫,灰布长衫和黄布长衫,一律的白粗布袜,黑铲鞋,一人一把折扇,用手摇着,一边走,一边欣赏泰山的风景,个个气质不俗,青春的色彩尤如素以为宣的水墨画。肖承均带着海鸥牌手动相机,赶忙抓拍了几张,其中穿兰灰衫的僧人回头做了一个拒绝的手势:“别拍”,那份高雅与善良,却诱发了他的好奇心,他紧随其后,见他们在一家茅舍平院中住足,经另一女向导介绍,他才知道,这位是著名的了月禅师,是某大学外语系高才生,佛学讲地特别好。
“我说,师父,照张合影可以吗?,他说照张合影么。”了月禅师的回答不推不就,他抓紧时机调好光圈速度和焦距,把相机交给了女儿肖雨瑞,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了月禅师还送了他一本佛教书,是僧肈的《物不迁论》,并应邀在书的扉页上,用圆珠笔写下“同结佛缘”。“当我欣慰地翻开佛书,扑鼻的佛香味道,那种超然的感觉真是美极了”。
肖承均沉醉在回忆里,他在单位宿舍的大杂院里,晒条上在清风里摇拽着晴雪的衣衫,那仿佛已是隔岸的红唇。在清静里读佛书,他有一种清凉飘逸,冷暖自知,谁也不知道他此时的复杂躁动美妙的情绪,悲欣交集的一瞬。“法无去来无动转者;诸法假而不真,故尔是空;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涅槃无相,故无可言名’。”
眼前,路越走越宽,丹桂树也越来越密,客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市区。穿过宽阔的中心马路,他们在一个中途小站下了车。一辆黑色的 路虎车停在他们面前,一位女子从副驾驶坐上下车迎接他们,她是一位作家,是将要看到的公益纪录片的剧本作家,叫于敏,她高声招呼:“海岩先生,请上车,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海岩介绍了方老师和师兄,他们一同上车,坐到后排,肖承均瞄一眼女司机,白净微胖,浓眉大眼的,他凭直觉判断:她是佛教徒!
他们来到丹桂森林公园西面的一座楼上,乘电梯来到三楼的办公区,迎面的墙上挂着华国锋主席的亲笔题词——大展宏图。走过格子办公区就是小会议室,长方形的大桌上铺着画毡,摆着宣纸,笔筒、砚台等文房四宝,三面包围着一些不锈钢直背椅子。当他们在桌边坐定,才知道那位女司机是这部公益片的赞助商,也就是制片人,她叫朱莉。
海岩说:“在拍片之前,我在西藏写生,问路问到一个僧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图哲师父,他去镇上买菜回来,肩上背着褡裢,他真诚地给我指路,给我细细地说了一些重要路标。后来,于敏邀请我参与拍公益片,做美术编辑,才知道最初给我指路的人是图哲师傅。他可是西藏家喻户晓的公益人物啊。”
制片人朱莉说:“缘分呢,有缘千里来相会。方老师和肖老师,我们都是有缘的啊。今天,我们这次书画公益活动就是为了迎接图哲师父的,书法可以写些吉语励志语,画可以随便画,山水人物花卉都行。这里是朋友的党部办公区,朋友邀请师傅来这里活动,是为了观片,也是为了交流学习。师傅上午到市佛教协会办点事,下午来这里观片《高原霞光》。他在电话里祝福我们——活动顺利,吉祥,快乐,幸福平安。”
为公益人物做宣传是公益的延伸,师徒三人有写的有画的,在轻轻的佛乐中展开笔墨,海岩创作的是藏民信众,肖承均画的是些花卉扇面,方晓老师接受了命题,画“高原霞光”。山水和人物画都比较慢,扇面花,一两分钟就能完成一幅。当肖承均他画够了花卉,拿定主意改画鲶鱼时,脑子一时疲惫上来,鱼形失控,立即补救,改画成了石头和竹子,结果还比较满意。
“石头竹子可以,师傅是僧人,不吃鱼,不喜欢画的鱼。”女制片人说。肖承均这时也忽然想起古老的藏族风俗。他看老师和师弟还在画,突发奇想,本能地要用草书抄一段经文,这是他第一次动心抄经,他一气写完金刚经第一段,放到地上看整体,他觉得还满意。于敏说:“我们佛教居士工作室缘起就是来自《金刚经》非相非非相诸句呢。”,令人欣喜的是,这是一次暗合,绝没有命题。
海岩已经完成了一幅藏民人物画,画上一位老妇人和一个小女孩,人物重彩写实,画面真的是近乎残酷的厚重感。背着大筐的妇女、一手摇着经筒,披着黄色头巾的女孩,一样是被日头灼炙得枣红的脸,让你看到生活的艰辛和沉甸甸的勤劳。但是她们眼里都透着笑意。海岩说:“我画的是藏民信众,她们的眼睛都很清澈,纯的像西藏高原的天空。”海岩特别强调,画面的主人公,不是一般的藏民,而是有着崇高信仰的朴实无华的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