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大学录取不去报到想复读, 究竟会有什么影响?
近日,各省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陆续公布了2021年高考各批次志愿的投档录取情况。对于很多考生,同时我们也接到了很多考生和家长的电话:如果被高校录取后不去读大学,而是选择复读,会有什么后果?今天掌上高考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可能的后果。
高校录取后不去大学报到
有什么后果?
一、不会再被其他高校录取
目前,8月2日—3日的志愿填报,是今年录取进程中的最后一次填报志愿了,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抓住最后的填报机会。根据教育部规定,考生被正式录取后,高校和考生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档。考生今年也不得再填报任何志愿、不得再被其他学校录取。大学开学后,若考生逾期未报到,相当于自动放弃,学校将对考生作自动退学处理。
二、第二年可同应届生一样参加高考
大多数被录取不去读大学的原因,是考生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水平,决定去复读。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受影响的,来年可以和应届毕业生一样参加高考。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读生在高校录取中与应届生有所区别,甚至有些专业受限制。
三、放弃录取资格,对复读有啥影响?
答案是:被高校录取后不去读这种情况,总的来说影响很小。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如果高考生被大学录取后,又不去报到浪费高考招生名额,将其计入诚信档案。但目前山东考生如果被高校录取后不去高校就读,目前还没有提出要求。但是个别学校会有特殊要求,考生需要跟录取高校招办确认一下,是否会记入诚信档案。
但还是希望各位考生,如果被录取了尽量去读,因为复读的压力大,而且高考政策每年都变,变数太大。
另外,每年高校设立的招生名额,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计划,如果被录取不去学校,占用了一个名额,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最后,再次提醒各位考生要慎重思考,慎重选择。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可以了解下学校里的转专业制度;如果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可以努力学习通过专升本、考研升学等方式进行深造。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真决定复读了,就不用瞻前顾后。那么,哪种考生比较适合复读呢?
哪些考生适合复读?
1.高中基础扎实,成绩优异,综合水平颇受认可。但是高考发挥失常,一般来说这类学生通过复读,做好考试心理调节,第二年高考成绩基本都会提高很多。
2.学习能力不差,在高中阶段,没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在经历过这次高考失利的打击,决心要认真学习,拼搏一次。
3.志愿填报失误。如一些过了一段线的考生因为报考失误,没有被理想的本科录取,或是录取的专业与自己心目中的志向差距太大。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可选择复读,并在下次报考志愿时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4.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高三一年是学生12年学习中最艰苦、最劳累的一年。考生愿不愿意再苦一年,再累一年?考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如何?你若不愿付出,成功自然不会眷顾。
5.学习方法不当的考生。有的考生忽视基础,眼高手低,把精力放在解难题上,策略上犯错,致使基础题分拿不全,难题分又拿不高;有的考生不听从老师指导,不注意劳逸结合,使学习效率低下,只要复读期间稍作调整,就会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
这3类考生不适合复读
1.超级偏科的学生。偏科这件事情是学生们都会经历的,但有的学生用是语言理解学科类偏科很严重,就比如语文,英语这样的科目。像这种学科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会看到成绩。很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平时学习就很差,即使再复读一年,也不会全部专注在这样的学科上面,因此提升的空间也不会太大。比如数学这样的科目是需要学生超强的逻辑思维的,如果再次选择复读一年,也只是多煎熬一年,毕竟逻辑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提升。
2.抗压能力差的学生。高三一年本就是非常辛苦的,并且也是一件极具压力的事情。身边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自己高考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经历过高考失败的人,负担会更重。如果学生的抗压能力很差的话,再次进行复读,学生自身的压力会更大,整体气氛也会变得非常的沉重,甚至无法快速的进入到复读状态,考试只会更加失利。一般情况下了抗压能力小的人很难坚持到最后。
3.看上去努力,但进步空间小的学生。其实有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会呈现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努力学习,可到头来成绩还是没有大幅度提升。因此这样的学生不建议再次复读。毕竟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这次的成绩已经还算可以,就没有选择复读的必要了。有很多学生的理想学校是名校,尽管自己很努力,但由于进步空间太小到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其实针对这种情况接下来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会是更好的选择。
复读有哪些要求?
1.提高心理素质。复读生虽然有了一次高考的经验,但也存在再一次参加高考的心理压力,全身心投入新的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2.要在教师指导下,认真总结高中三年来的学习经验和教训。找准自己的长处和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3.高考成绩不理想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反映。从抓基础知识开始,建立系统知识网络,剖析重点,化解难点,深刻掌握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坚决克服“一看就懂,一答就错,一看就烦,不求甚解”的浮躁情绪。
4.明确考纲,把握高考方向,注意高考信息,打破陈旧复习套路,加强复习针对性。把握各学科的知识点,注重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归类,加强限时训练,强化时效性,规范性,全方位训练思维能力,拓宽视野,提高学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