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书”之《120个回望》

“一起来听书”之《120个回望》

浙江图书馆、浙江民生资讯广播联合推出

2020年5月20日21:00 FM996播出

【主持人口播】

秋雨:北京时间晚上的21:06,欢迎各位翻开今天的“一起来听书”。今天的你过得还好吗?我是你的陪伴者秋雨。这里是浙江民生资讯广播正在直播当中的“一起来听书”。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盛夏将至,小满未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了,它的到来,预示着闷热潮湿的天气即将来临。今天晚上如果你刚好还在室外的话,会感受到这种暮春初夏时节所带给你的那种闷热,但是又很舒适惬意的感受。

今天是星期三,是小满节气,也是很多潮流商家所喜欢的520,但对于我们节目来说,周三这个日子是一定要和大家来分享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的线上分享会的。上周六,文澜读书岛今年的第9期活动,也是总第55期活动,第一次到书房之外的地方来直播,来到风景如画的西湖南岸玉皇山下,在晓风书屋丝绸博物馆店举办了一次特别的分享。

今天是5月20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不同的是,因为疫情,今年的高考推迟了一个月,现在正好是高考冲刺最紧张的时刻。所以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特别策划了这场迎接高考的阅读分享活动,给大家分享回忆录集《120个回望》。

《120个回望》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呢?这要从1977年说起。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了,1978年的春天,像劳月老师以及今天的几位分享嘉宾同样年纪的这些1977级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半年之后,1978年高考开始。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所以原杭州大学77、78级的校友就发起了一次征集高考回忆录的活动,编撰了这本《120个回望》,收录了120位同学对当年高考的回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近,5月3日,当下备受年轻人推崇的哔哩哔哩网站推出了视频演讲《后浪》,刷爆了社交媒体。按照前浪和后浪的说法,那么在这一次分享会上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前浪的故事,而且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巨浪。这个巨浪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方向,甚至改变了这个时代。当然,仅有前浪是不够的,所以这一次的分享会,我们特地邀请到了各个年龄段的书友一起来讨论,非常期待这样一场前浪和后浪关于高考的对话。

今天首先给大家带来分享的是祝毅。他是这本《120个回望》的主编,杭州大学政治系78级,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我们来听听祝毅的分享。

【嘉宾祝毅音频】

祝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过,人生有没有意义?他说人生没有意义,因为人是要死的。但是人生为什么变得有意义了?因为人为了让自己活得有意义,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你的人生就变得有意义。正因为有了高考,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有意义。我们后来所追求所奋斗的,都是因为这次高考。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

第二,我们所经历的高考是极不寻常的。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1月召开的,党中央拨乱反正,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富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肯定有铺路石。我在编这本书时的理解是,当时有三块铺路石:第一块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第一个序幕;第二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三是全国科学大会。所以,恢复高考是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现40年高速增长的一个历史起点。

这就是今天首先要跟大家讲的,我们为什么要编这么一本书的原因。我们觉得,要把这段历史让亲历者记下来传达给后人。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1000多万考生从各个岗位涌向了考场,场面何其壮观,1977年全国就录取了28万人。当时录取的本科生也就10多万,可能比现在的博士生还要少。半年过后,78级高考又开始了。当时浙江省的招生指标只有9900人。大家想想看,现在我们一年录取的考生大概有28万到29万,可能要突破30万。但是1977年浙江省招生指标只有五六千人,1978年招生指标不到1万人,那个时候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点不假。我们这代人成长时正是“十年文革”,当时的教学秩序比较混乱,可以说高考的机遇还是给了有准备的人。高考让我们这一代人成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主持人口播】

秋雨:听完祝毅老师的分享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当时编撰这本书的初衷,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历史是要被铭记的,不应该被忘却,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来自前辈的回忆当中去感受历史的点点滴滴。是一种回望,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启示。接下来带来分享的嘉宾寿剑刚是《120个回望》的作者,杭州大学政治系78级,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我们来听听寿剑刚的分享。

【嘉宾寿剑刚音频】

寿剑刚:分享一下我当年的高考故事。我经历了两次高考,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差一点失败了,离失败只差了5分钟。

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去离家10多里地的农村插队落户。那一年我16周岁。恢复高考时,已是我在农村插队的第三个年头。这期间我干了一年多的农活,做了一年多代课老师。说做代课老师,其实很惭愧,就是误人子弟。因为我自己10年的中小学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胸无点墨,腹中空空。但这段经历让我感觉自己离学校离书本距离不是太远,所以有勇气去报考。反过来说,要是没有这一段经历,我可能就没胆量去报考。有一句话叫,“什么都是最好的安排”。

说回到高考。1977年的高考,我因为备考策略失误,导致了考试的失败。当时想,我就数学弱一点,其他各科好像还马马虎虎,所以把备考的所有精力都投放在数学上。结果数学没考好,其他各科也都没考好。到了1978年高考,我吸取教训,各科齐头并进,并且又有了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就考成功了。但是考试期间发生的一件当时让我受惊吓,事后让我担后怕的事。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余悸。

当时在海宁县城参加考试,我从长安镇坐火车去,在县城找了一家招待所住下。第一天下午考历史,我以为是2:30开始,中午就美美地睡了一觉。我这人心脏比较大,说难听点是马大哈,说好听点就是遇大事有静气。起来以后,我慢悠悠地到了考点上。进校门口后,发现里头安静得很,没几个人影。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是2:25,你如果再过5分钟迟到超过半小时,这门课就取消考试资格!当时把我吓坏了,跑步进入教室。一紧张一刺激,肾上腺素急升,下笔如有神助,最后历史考得最好。

我自己越想越后怕。如果我再多迟到5分钟,这门课就不用考了。这门不考以后,其他的几科还用考吗?一门课没分数,你就不用考了。然后,1978年考砸了,1979年还会考吗?已经考过一次,这次是第二回了,很可能1979年就不会再去考,招工回城了。5分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主持人口播】

秋雨: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嘉宾寿剑刚的分享。他分享完之后,问了大家3个问题,我觉得第三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受点难,没有什么坏处,有点挫折,走点弯路都是允许的。因为从他的个人经历来说,下乡插队那段经历,当时是磨难,过后都是财富,一辈子可以享用的财富。他对于基层的了解,对劳作艰辛的体验,对农民的感情,都是在那段经历中培养出来的。所以他觉得,年纪轻的时候太安逸太顺利,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受的苦难是一个常数,那么他的问题就是你愿意吃苦在前还是吃苦在后?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此刻我想问正在收听节目的你的。你觉得呢,你愿意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继续来听分享,宣成是《120个回望》的编委,在杭州大学物理系77级就读。我们来听听宣城的分享。

【嘉宾宣成音频】

宣成:我是杭州人,因为家里是右派,年龄小,初中毕业后到内蒙古、黑龙江去支边,也没得去。后来到杭四中读高中。就是在高中里,因为家庭不太好,也不太会讲话,外面活动少,我有更多的时间看点书,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了一点,打了点基础。

后来下乡,那个时候也根本不可能想象到以后到底会怎么样,只有好好劳动,劳动之余看点书。然后非常幸运地等到了1977年下半年的高考,换了人间,突然让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这么好的一个历史机遇。对我来讲,最幸运的是,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到省招办。

其实做点具体的事情,做个社会的螺丝钉,把这个事情做好,也是蛮好的,很有意义的。一辈子非常快,最后不也是一个死亡吗?你怎么使人生精彩,能对社会有意义?不仅对我们这代人,对现在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很有启示的。

【主持人口播】

秋雨:刚才听到宣成老师分享的最后,说到很多当时的故事和细节,对现在的我们都很有借鉴或者启示意义。宣成老师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浙江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工作,直到退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30多年来,他参与并有幸参加主导了高考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全过程,年复一年目送千百万的青春学子,通过他们研发的这套计算机系统踏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他觉得很欣慰,结缘高考一生值了。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后来他又一辈子结缘于高考,服务于高考,这似乎是一个特别神奇、奇妙的人生历程。

刚才我们听到了3位嘉宾刻骨铭心的记忆。用前浪和后浪的区分法,他们都是前浪。接下来的这位嘉宾是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张弛,她把自己比喻为中浪。她听过这120个故事当中的很多个之后,对于这样前辈的分享非常感兴趣,也想到了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就是“诗比历史更真实”。

【嘉宾张弛音频】

张弛:从小我就很喜欢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讲过去的故事,了解历史沙滩上留下来的珍珠。这样的故事有它的闪光点。作为一个中浪来说,我先分享一下我当时的高考。当时报考是先考完试,然后估一个分数,再报志愿。当时并不是像现在有平行志愿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所以当时虽然我的高中是全省最好的重点高中,但竞争也很激烈。最后有惊无险地来到了浙江大学学习。毕业工作了几年以后,回到学院看望老师,一番谈话之后又想重回学校,再次准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考试,回到了学校并且就读。

高考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可以走出去,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是,我并没有像很多老前辈一样刻骨铭心,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当时的选择高考,可能就像曾经所有人都选择了下乡一样,只是一个时代大趋势而已,并不是自己真正的选择,更多的相当于集体的无意识。

回到浙大读书,我发现身边有很多同学都是95后,我这个年龄在学校里其实是不常见的。现在的学校更像是一个青春之国,硕士生、博士生最好在35周岁之前毕业,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听完这一次讲座之后,我在想一个问题,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老前辈们几十年前的高考,无论题目、科目还是制度都和现在不一样,但是那份激动人心、坚韧不拔、自助自强,可以说犹如精神火炬一样代代传承,是没有改变的。我相当于一个中浪,拿着精神的火炬,也希望把这些故事告诉我的学生们,告诉他们,在面临激烈竞争时,心态上精神上要经受考验。告诉他们,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你一直学习读书,有求知欲好胜心,只要精神火炬你接住了,那么以后你再回顾人生,这些都不算什么,只是暂时的。

【主持人口播】

秋雨:感谢嘉宾张弛带给我们的分享。是的,很多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今天这样一个分享会给更多的今年要参加高考以及接下来明年后年要经历高考的学子们一些鼓励和激励,同时对那些对高考怀有特别记忆的人留下一些回忆和回望。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