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互文修辞看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型的相对成熟

通过哲学思考捕捉到某种本质之后,相关学术思想如何回归并反哺现实人生,一直是旧哲学尚未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是西方哲学无法实现高层次知行合一人生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正是这一点,才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当然,这其中也蕴含着人类文明的终极走向。

西方哲学之所以从不追求高层次的知行合一人生,根本制约原因就在于,西方哲学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但最终的哲学话语权却一直掌握在唯心主义哲学手中,这让他们在民族性格只能整体显现为甘于做上帝奴隶的基调,让一群逻辑分析能力极差的人搞民主,只有西方文明能够想得出来,而这背后的真正主导力量,一定是阶级政治,因为只有借助宗教的愚民手段,西方社会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才能确保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永远最大化。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一旦哲学以专业形态出现,却又不能以高级的知行合一状态回归生活,最终必然导致曾经所有的辩证思维方面的努力在结果处掉进形式逻辑的陷阱,因为当一切因都出于上帝的时候,西方哲学所求得的所有哲学之真都仍只是上帝所造之果,这种唯心的果只能用形式逻辑的“什么是什么”来表示,因而相对于中华文明“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婉转性,西方文明只能尽显“己所欲,施于人”的直接性。

因为不信上帝,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在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尽显人神平等的成熟与平和,所以才能建立起“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除了追求“什么是什么”之外,在求不得的情况下,关于用“什么不是什么”来辅助说明“什么是什么”,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论怎样解读,都极具辩证思维特质,反之西方人一旦延用中国的思辨模型进行思考就惨了,因为那样他们的上帝将很快就消失无踪,所以我的《哲学的常识化转向》便有逼迫西方人必须学会辩证思考之义。

比较而言,西方人的思维模型当然相对很不成熟,这是西方哲学赋予西方人的宿命,因为人的显意识从来是由辩证逻辑指导的,只有潜意识本能才是受形式逻辑指导的,所以人类的整个哲学追求都服务于形式逻辑的彻底摆脱,只是西方哲学对潜意识的摆脱层次相对中国传统哲学较低些而已,其中关键就在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型相对于中国人不够成熟。

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模型有两种,一种非专业的与西方人一样摆脱不了形式逻辑束缚,另一种专业性的思维模型受《易经》、《道德经》影响深远,是不间断反复的螺旋结构,而西方的辩证模型虽然也是反复的螺旋结构,只是在一个螺旋完成后,必须要经过一段形式逻辑的直线思维,至于如何才能进入下一个正确的辩证思维循环,时间上有太多不确定性,所以西方人的思维受形式逻辑陷阱束缚更多,不像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模型,在完成一个辩证循环后,能直接进入下一个辩证循环,虽然在结果处我们一样没能摆脱形式逻辑的束缚,但过程的的束缚相对少太多,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模型相对成熟太多,所以中国人才能相对平和,不至于像西方人那样分裂。

我认为,正因为有这种辩证特质差异,所以中国语法中独有互文这一修辞类型,其他文化中没有。当中国语言由单字表义进入复字表义的发展模式之后,其中的同义反复结构中就多用到互文修辞,比如思想,思就是想,想就是思,但二者思考的深度或有不同,二者结合,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不但文化内容因此丰富了,形下的通俗效果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透过互文修辞的循环论证特点,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独具哲学整体性特点,只有在具备了整体性之后,才能产生互文修辞,所以只要分不清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之间的关系,西方人便永远克服不了以奴隶身份搞民主的内在先天分裂思想,因为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人就开始不自觉地用辩证逻辑与内在的本能的形式逻辑展开殊死搏斗了,直到现在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出现,我们才有可能用常识化的终极哲学终极压制形式逻辑的简单、直接与粗暴,进而走向人类文明内的终极主观成熟。

与西方人绝对不能摆脱形式逻辑束缚相反,中国的普通人肯定一样摆脱不了形式逻辑的根本束缚,但精通传统道文化精华的人能摆脱一些形式逻辑的束缚,只有极少数圆融者能在自己的思想中深度摆脱形式逻辑束缚,只因这种摆脱仍缺乏常识化基础,所以会在别人请教如何摆脱时失语,其原因便在逻辑的主观本体性不明上,所以当《哲学的常识化转向》将西方哲学的单一本体论变成主客观双重本体论之后,逻辑的主观本体属性注定会对统一人类的认识论起到基础性推进作用,哲学的常识化转向注定因此而得到全面开启。

对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成熟之因就不难理解了,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辨模型相对完整,所以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深度相对更深,所以思虑相对周全的中国人才能做到相对平和,于是才有了中华文明在反复包容中复兴与壮大的今天,所以哲学的常识化转向理论只能出现在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这其中一定有人类文明演进方向与步骤的必然性,是逻辑的单一终极指向性作用的结果。

哲学的常识化转向一旦开启,任何哲学思想都必须接受生活实践的终极知行合一性检验,于是各种伪哲学就只能纷纷和上帝一样,统统进入历史的故纸堆,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笑料素材,但现在的我们没有任何互相嘲笑的资格,只有竭尽全力推动哲学常识化转向的义务,否则就是文明主动进步的逆流。

(0)

相关推荐

  • 程雅君 | 论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及在新时代的守正开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论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及在新时代的守正开新 程雅君 | 文 作者简介 程雅君,男,1972年12月生,安徽安庆人,苏州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中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入选&quo ...

  • 为什么说辩证法不是逻辑?

    一,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自欺欺人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要戒除庸俗辩证法>说:"黑格尔辩证法也属于庸俗辩证法.庸俗辩证法就是无视形式逻辑规则的辩证法,其核心概念不加定义,或者 ...

  • 从清代绢本彩绘《茶景全图》看中国传统制茶工艺

    <茶景全图>为清末介绍中国传统工艺图文系列之一,历年来有多种版本,此版为甲子年版,推算应为1924年之作 说茶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实在是太久远了.自发现野生茶树开始,与之相应的制茶技术就已经 ...

  • 【文常】中国传统文化常识500题,附答案...

    【文常】中国传统文化常识500题,附答案...

  • 互文修辞手法及解题思路提示

    修辞手法之七:互文 1.什么叫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唐人解经继承了汉儒传统,或称& ...

  • 从清代绘本《茶景全图》看中国传统制茶工艺

    人类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高科技产品层数不穷,茶产业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从古代的手工制茶到现在的机器制茶,在工艺技术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一杯好喝的茶,往往讲究的不是机械的精准,而是手工制作的 ...

  • 互文修辞判断

    互文 [hù wén]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 ...

  • 真美!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色彩搭配 (2)

    一眨眼就到了六月份的尾巴 农家的小麦已变金黄 树梢的李子不再青涩 红红的樱桃也进入盛产季节 微风送走春意 带来了初夏的浪漫气息 色彩缤纷的端午节悠然而至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也是国人心中浓 ...

  • 真美!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色彩搭配

    一眨眼就到了六月份的尾巴 农家的小麦已变金黄 树梢的李子不再青涩 红红的樱桃也进入盛产季节 微风送走春意 带来了初夏的浪漫气息 色彩缤纷的端午节悠然而至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也是国人心中浓 ...

  • 从窦文涛看中国谈话节目

    播音中国 作者:彭梁洁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新一季<十三邀>收官时,节目豆瓣评论区有一个热门问题:你最想看许知远采访谁.窦文涛得到不少提名.有人说:很想看看他作为被采 ...

  • 从西方视角看中国传统故事,为什么大多都很“奇葩”?

    中国文化的西方解读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里我们首先得界定一个范围,我们传统的东亚文化圈,包括的国家有日本朝鲜越南以及我国.这些国家的文化理解是大致相近或者相同的,所以在解读上实际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