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村档案 詹家屯地戏队,“忠义”村魂的传承者 2018年第65期(总304期)

鸟瞰詹家屯 图片来自《忠义之屯地戏魂》

詹家屯地戏队,“忠义”村魂的传承者

——林德胜

位于西秀区旧州镇西南面3公里处的詹家屯,是一个典型的屯堡村寨,为明洪武年间所建。据《詹氏家谱》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詹氏入黔始祖詹嗣宗(时任卫指挥佥事),与曾氏入黔始祖曾德益(时任卫千户)、叶氏入黔始祖叶信禄(时任卫经历)率所部金、周、罗、侯、刘、郭、石、秦、鲁、唐、赵、范、汪、、余、单、张、戴、李、曹、王、陆、胡共二十五姓将兵,随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征讨云南,进驻普定(安顺)。 “云南平定,仿古屯田之制,屯兵戍守:有事作兵,无事屯垦,公插扦标为据拓土屯田,并携妻室入驻,以便繁衍,以填贵州人稀。”“嗣宗公屯垦之地无名,遂以己姓表之曰:詹家屯。”此即民间传闻的二十五姓建村之由来。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仪式

图片来自《忠义之屯地戏魂》

走进詹家屯村,可以看到村内尚遗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的构件精细完美,工艺精湛,图案隽永,分明是明清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而众人所熟知的屯堡地戏,是屯堡历史文化最典型的非物质文化载体,詹家屯地戏队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所彰显出来的大明古风更为人们所惊叹。

地戏俗称“跳神”。《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在安顺的几百堂屯堡地戏(跳神)中,詹家屯地戏队可谓家喻户晓。该地戏队获过多次大奖,曾到台湾、保加利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演出,接待过中央电视台及重庆、福建、湖南等多家地方电视台的采访、拍摄。2010年,因电影《千里走单骑》侵权一案,詹家屯地戏队与导演张艺谋对簿公堂而轰动一时。

但人们对詹家屯地戏队的敬重,更在于它的精神灵魂——“忠”与“义”。

詹家屯地戏队

图片来自《忠义之屯地戏魂》

说到詹家屯地戏的“忠”,在詹克俊先生的《旧州地戏》中,记有这样的传奇故事:

清嘉庆九年(1804),詹家屯村被一帮土匪围困,匪首叫嚣让詹家屯答应其条件:不超过午夜,交五十石谷子,送十名女子;若说半个“不”字,将血洗村寨,让詹家屯“一锅熟(全杀死)”。交粮也罢了,但送十名女子,这不是将村里人往火坑里推吗?村里派出代表与匪谈判,土匪毫不让步。看看午夜到了,匪首下令攻寨,詹家屯村一片恐慌,妇女、小孩哭喊着。正在此时,詹家屯《三国》跳神队拿上兵器,挺身而出。只见扮演关羽的“神头”拿着大刀,带领十几名队员冲出寨门,大声高喝,誓与土匪决一死战。匪首大怒,指挥上百名土匪包围上来,眼见跳神队将被杀害。千钧一发之际,一声炸雷,半空中一道电光划破夜空,隐隐约约现出关公,骑着赤兔马,提着青龙偃月刀,立于詹家屯大门楼。只见关公大刀一挥,闪电即熄,再次闪电时,匪群突然大乱——原来匪首头颅已被斩下——众匪大声喊叫:关公显圣了,快逃啊!村民趁势出寨追赶,土匪四处逃窜。匪退后,全村人对着大门楼磕头,拜谢关公显圣救民,而跳神队的忠勇卫寨壮举亦受到众人称颂。村民将匪首头颅坑埋在詹家屯村西南面一个小坡上,因有头无身,故将小山取名为脑壳坟(后来又慢慢讹称为老岗坟)。这事一传出去,四方土匪以为詹家屯跳神队能请关公显灵,不敢再侵袭詹家屯。

詹家屯地戏队对外御敌,对内除害。传闻民国时詹家屯出了一恶霸,此人习武,生性残忍好斗,无恶不作,村民极为痛恨,曾多次组织围捕,不料此贼狡诈阴险,几次除奸不成,反被其勾结外面土匪,残害多人,于是村民心生忌惮,而恶霸气焰益炽。某日,村民探得此贼在某家赌博,急报知地戏队。地戏队得知,迅疾组织村民带上刀枪将其包围。恶霸警惕甚高,似有所觉,忽地站起身来,将桌子一推,未等众人反应过来,倏忽之间,他已奔出一二道门,眼看就要窜出第三道门,逃出野外。众人惊呼,若围捕失败,詹家屯则永无宁日。危急之际,地戏队员一拥而上,将贼围住,合力攻击;贼亦自恃其勇,拔出随身佩剑迎战众人。他东跳西蹦,寻隙出击,欲夺路而逃。地戏队员临危不惧,舍身向前,将其诛杀。

又有传闻,说那恶霸悍勇异常,久战不竭,地戏队竟渐至难敌,危急中岳飞岳云显圣:提刀扬锤,破门而入,贼惊厥于地;地戏队员一拥而上,刀枪并举,方将此贼除掉(至今那家门上尚可隐约看出岳家父子当年留下的枪刺、锤碰之痕)。村人说,岳飞岳云父子显圣除害,是受地戏队的“忠心”所感而至。(《旧州地戏》)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

图片来自《忠义之屯地戏魂》

詹家屯地戏队之“义”,更为人们所赞佩。

詹家屯地戏之初,有大门地戏和小门地戏:詹、曾为大门戏,叶姓为小门戏。小门地戏先跳《反山东》,为纪念祖辈之忠勇,后改跳《精忠传》(《说岳》);大门地戏初跳《三下河东》,后改跳《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还有一个义薄云天的故事。

原来,詹姓始祖詹嗣宗与曾姓始祖曾德益率所部随傅友德征云南,擒安锁,克普定,留兵戍守普定卫。“未几,诸蛮复叛,命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明史》)普定卫指挥使顾成命詹嗣宗率部出征,因詹嗣宗年迈,曾德益请命替代。曾德益心知此战凶险,行前将三幼子曾珉、曾玥、曾英托付给詹嗣宗。在花江之役中,曾德益受伤沉江身亡。詹嗣宗闻知,悲忿带兵征讨,平定叛乱后,派人入江打捞曾德益尸骸。“因值六月天暑,乃将我祖之尸葬于江岸,并将革履发来安顺,葬于东门外。”(《曾氏家谱》)詹嗣宗班师回到普定卫,因与曾德益有“托孤”之约,乃将次子詹彝过继给曾氏,以赡养曾氏老人,抚养幼子,自此视詹、曾二姓为一家,乃训令二姓后人:詹、曾二姓不能通婚。有鉴于詹、曾二姓始祖的忠肝义胆,犹如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詹、曾二姓地戏队遂放弃跳《三下河东》而改跳《三国》。

詹家屯地戏队秉承祖先“义”之血脉,演绎了许多感人的“义”事。

旧州东街人黄兴盛,对詹家屯地戏极为敬慕,四处为其宣传,常请詹家屯地戏队到旧州演出,组织旧州人观看。某年,黄兴盛孩子要娶媳妇,而黄家老房屋架已朽,无一间可作新房。黄兴盛一没人手翻修,二无钱请人,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詹家屯地戏队得知后,放弃演出,为黄家翻修老屋,给黄家孩子装饰了新房。黄家感动得流下眼泪,旧州人亦为詹家屯地戏队的义举称赞不已。

地戏队之间,也有竞争,特别是同时在某村表演,往往会出现矛盾。遇到这种情况,詹家屯地戏队以“义”为先,不以技艺逞能。某年,旧州城隍庙会,同时邀请了詹家屯队和水桥队表演。因詹家屯队盛名远扬,若同时演出,很多人势必选择观看詹家屯队,水桥队自会受到冷落。正当水桥队为此犯难之际,詹家屯却出乎意料地放弃演出,而作为普通观众一起观看水桥队表演,为其喝彩壮威。水桥队感激不已;观众亦受感动,纷纷为水桥队鼓掌。詹家屯地戏队的义举,赢得了许多地戏队的尊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

图片来自《忠义之屯地戏魂》

詹家屯村虽讲义气,但不免会有年青人血气方刚,恃勇好斗,有时难免做出一些不义之事。旧州等村寨开展篮球比赛活动,詹家屯有几个年青人参加比赛,竟置比赛规则而不顾,强占冠军之名;达不到要求,则强横生事,搅乱比赛秩序。詹家屯地戏队闻知此等不义之事,气愤地站了出来,严厉训斥这几个青年:如此蛮横,置祖宗大“义”于何地?如再生事,则非我詹家屯子弟!这几个青年亦感悔愧,向地戏队发誓,保证今后再不会有此类行为!

像这样的“义”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006年,詹家屯地戏队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但是,正如地戏神头(班主)詹学彦先生所说的,詹家屯地戏队所要保护和传承的不仅仅是其演艺,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在詹家屯村弘扬地戏队的“忠义”精神,使其代代相传,让詹家屯后人牢记“关羽重义岳飞忠,家神祭祀永无终”,因为“忠义”不仅是戏魂,也是詹家屯的村魂。

詹家屯地戏队走进电影《千里走单骑》

图片来自《忠义之屯地戏魂》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自詹学彦先生口述,亦参考《忠义之屯地戏魂》)

· 作者简介

林德胜:上世纪60年代出生,任职于旧州初级中学,西秀区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教学与管理》《安顺日报》《黔中早报》《安顺晚报》《黔风》杂志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