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36: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
昨天(7月20日)下午的读书岛活动的主题,是分享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是枝裕和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分享嘉宾是知名影评人苏七七。苏七七著有影评集《声色现场》《雨中百合般的爱情》《幻境中相逢》,并主编《时钟突然拨快——生于七十年代》。分享会围绕是枝裕和的这本书和他的电影展开。文艺气十足的苏七七为她的分享起了一个非常文艺的名字“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这也就是是枝裕和在他的电影和书中要传达的东西。
分享会从是枝裕和的经历讲起。是枝裕和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后加入制作公司,拍摄电视纪录片。他的文学系学历和电视纪录片导演的背景,都是成就他著名导演的重要因素。他的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而且他的电影成就和戛纳电影节有着密切的联系:2004年他导演的《无人知晓》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3年他导演的《如父如子》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18年他导演的《小偷家族》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苏七七老师首先带领书友回顾了是枝裕和的电影目录,从他的电影作品,如《幻之光》《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第三度嫌疑人》《小偷家族》中,可以看出是枝裕和在尝试通过电影的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家庭观”“时间观”。阅读他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可以了解到那些未曾在电影中注意到的细节,那些电影镜头中一闪而过的灵感,从而深化对电影的认识。
是枝裕和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正因为是家人才互相理解”,“正因为是家人才无话不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是家人才不想让他们知道”,“正因为是家人才无法理解”,反而更符合现实。这段话或许是是枝裕和“家庭观”的一个总结性表述。所以在《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他展示了“家庭中一种复杂的亲密关系”;在《如父如子》和《小偷家族》中,他又着重探讨了“在家庭中重要的是血缘还是那些共度的时光”;在《无人知晓》《奇迹》《海街日记》中,他更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了家庭中的孩子这一主体上。
苏七七老师精选了几段是枝裕和电影的片段以说明自己的分析,让书友从电影画面中感受是枝裕和电影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感受镜头中空间布局的美和伦理之美。
是枝裕和在书中这样说,“现在的我,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东西之上的,不再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是枝裕和的故事会来源于新闻,多是从某个小家庭或者某几个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枝裕和探究生活本质的“微视角”,在日本右翼政治人士的视角下,是关于家国的独特解释,他们批判是枝裕和“抹黑日本形象”。所以,《小偷家族》在日本并不像海外电影节上那样受热捧,也没有中国那么好的票房收益。庆幸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是枝裕和不断地用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没有影响他“通过讲述个人史来表达”。我们仍能从电影、文字中体会是枝裕和的坦诚和温和有力的思辨方式。是枝裕和用家庭内部的兴衰折射社会百景的流迁,从琐碎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这种见微知著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日常生活之中,一定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比如描述死亡时,他说:“死亡未必始于生命的终结,死常常存在于生的内部”。比如关于意义,他说:“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电影逐渐成为我们日常认知世界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我们一贯以观众的视角来理解电影,那么如何从创作者的视角去看一部电影,又如何从电影作品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和这个世界?从《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这本书也许你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