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考前的闺女谈平静(下)
我说,一个人“为什么要修炼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就自然进入“怎样修炼自己”的层次了?道家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将自己的主观意志调整到与自然规律一致了(道法自然),就是抛却过于主观的私心杂念(佛家叫放下“我执”),这样我们才能“放得下”该放弃的东西,我们才能静下来,才能养成自己的静气。有了心平气和的静气,人的修行才算得正果,才能“拿得起”该拿的东西(这时已经融入了正确的价值观),然后我们才能实现宁静致远的人生追求,而不是像许多根本不懂修行的人那样,只满足于过着肤浅、浮躁、无序、无度的“快乐”生活。
真正的哲学化生活是静与动的对立统一,就象外面宁静的春日时光,清脆的鸟叫声能说明自然是不平静的吗?闺女心领神会地说,正是鸟叫声反而衬托了自然的静。
我接着说,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灵魂安静下来,才能消解人性恶的贪婪与伤害,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部积极功用,人类才能克服先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而这一切皆是对个人欲望的合理调控,可以理解成与自己的和谐相处。如是,人类才能实现终极追求的自由,否则,便是处理不好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那样,现世和历史的诸多触目惊心的冲突便是我们宿命般轮回的梦魇!只有内在的自我平和了,才能达至天人合一的高级境界。
我说,大自然是按规律运行的,虽时有狂风暴雨,时有风和日丽,但均是自然现象,修道之人不可主观地对其附加任何人文情怀——看山还是山。这就像我们日常学习后有心得时,内心一样可以欢喜异常,但表情上仍相对平静与平和。如果能做到这样,便证明我们是有修行的人,这种内心的欢喜是快乐,而外表的平和则是主动对内心快乐的合理调控,这样的动与静的结合就是内外兼休,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通过修行将快乐转化成幸福。
快乐是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而幸福则是通过对生活进行主动反思所获得的脑力劳动成果,它们虽然都对人具有积极意义,但幸福则是更深沉的哲学化活动。所以,不能将快乐简单地与幸福直接划等号,否则就是肤浅与无知了。所以,平和的喜悦应该算得上接近于道法自然的境界了。所以,真正的聪明绝对不会简单地追求快乐,因为那样的快乐会成为戒不掉的瘾,导致人变态的心理,因为简单的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价值观的指引,而追求幸福则不然。
修行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建立正知正念——由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的转变。人人都实现这种转变后,我们的社会才能因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普及而真正变成价值、意义均最大化的理想存在。这样的存在是平静的,是最自然的,所以平静才如此有意义,其于人、于社会的价值才如此巨大。
而那些利已主义者,因为时刻注重积极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工商业文明环境下的他们可以常常享受“得到”的快乐,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不一定有多高,因为快乐从来只是初级产品,从来不是哲学与人生的终极追求,所以社会才总要批判那些享乐主义者,因为那样的存在是要上瘾的,是必然要给他人带来麻烦的,是不合理的!哲学研究的就是存在,追求的就是更好和最好的存在,是不上瘾的收放自如的存在,是幸福的存在。
遗憾的是,按这样的标准,当下的许多人存在得属实很“不够好”,而现代政治治理策略却只片面注重外部约束机制的建立,忽略了内在自我约束机制的培养,我们不能批判他们是南辕北辙,但却可讥讽他们为无知的失职,或者至少可以追究他们在哲学常识化方面不作为的失责与失策。
我说,自然界的规律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科学就是用以发现自然运行规律的,大科学家一定也是哲学家,或者他至少是哲学的,因为他在做科学研究之前,必然要在充分整合现有知识的前提下,对自然运行的未知部分做合理的、必要的怀疑、猜想与假设,而这样的权衡就是哲学的。
再延及学生和专业的文理分科,这文科是什么概念?就是人文的,就是让学生实现“人之为人”的。可惜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懂这个道理,因为人文的东西是需要抽象提炼、概括和总结的,是需要整合的,我们所学的所有学科都服务于你将来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主题,只是少有老师会将自己的学生主动往这个方向引导,因为这是哲学的必然要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是为了更明晰地分,分是为了融洽地合。
只可惜有太多老师只陶醉于分的精细,却失之于合的宏大。只可惜哲学从来是小众的,是极其难学和难以把握的,所以,大众教育往往忽略这最重要“分久必合”的旨趣,因为这其中的宗旨是隐性的,是非显性的,是抽象的,于是被人为的或者客观的弄成曲高和寡的了——任何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的设立都含有哲学追求,只是在具体的落实和实践中,少有人领会,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便是哲学不昌的原因和结果。
一个东西怎么可能即是原因又是结果呢?这在逻辑上似乎多有不通,似乎有自圆其说、自吹自擂、自证清白的无知与狂妄,但哲学就是如此,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是如此——人类发现事物的对立,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整体,认识整体现象背后的本质需要先认识局部,先认识事物矛盾的两面性,而后才能有效统合起来,才能建立对事物真正客观且统一的认识。
而许多人却只喜欢纠缠于事物的矛盾对立这一面儿的认识,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却不去做最后那一下的统一与整合。这种吊诡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或许是这些人能力不足所造成的。但我认为这种能力不足是后天因素的局限,因为智力正常的人,大家的认识能力是相同的,所差的便只有一个哲学式的冲动或者反思精神,而这种冲动与反思是以怀疑常识为起点的,于是,许多人不屑于做这样的“蠢事”,于是使自己失去了走近哲学的机会。
这就值得深思了,一个人的哲学化既然如此重要,却在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得不到有效传播,这个责任该追究在谁的身上呢?除了政府失职外,我觉得其他所有负有教育义务的主体都是,更包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和最爱我们的家长们。原来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目标的缺失和效率的低下害得世人的天性(能动性)被普遍抹杀了,这该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儿啊!
好在人类的整体教育水平仍是以不变的节奏在缓步提升,这意味着哲学常识化的加速度是恒定的,但绝对速度的提升还是加大的,人类(整体)还是很有希望的。只是这样的节奏中,人类为自己进步所支付的成本还是太大了点儿(我也避免不了主观期待,所以,我也是不得彻底放下,所以我在本质上是痛苦地存在着,但我因哲学所获得的快感又是现实的,是可以称之为幸福的,你们可以把我的感觉一样理解成“变态”的快感!)
我说,修行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我就是说到但做不到的典型,不然,我的口腔也不会频繁溃疡(要是有医学证明口腔溃疡的发生肯定与心态无关该有多好!),因为真正修炼到佛祖和至圣先贤们的境界从来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事儿。
结合闺女当前实际,这第三次模拟考试没考好,一定是与头两次模拟考试考得较好后的骄傲有关,因为她类似的这种傲骄是一惯的,甚至她对有一个略懂一点儿哲学的家长也是很傲骄的,这在她平时的言语中多有表现——她在我的教导下,可以对同学们的无知与盲目表示同情,但她一旦在同情之余表现出那一点点傲骄,就足以让她“千年的道行”毁于一旦。所以,我提示她,平和的能力高低就是道行水平的高低,修行就是如此之难,难在知行合一的一惯持久性上,佛家的“一念不生”与道家的“道法自然”从来不是简单模仿一下就可以达到的,人家要求的是时时、处处保持正知正念的知行合一,任何一点点、一丝丝的溜号儿都不被允许,都是自毁长城之举,再严重者,转化成修行上的走火入魔,就更可怕了!
因为发现自己其实在与闺女一同成长,尤其在共同探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问题时,必不可少地要回望自己的来路,突然悟得,曾经年少的自己也一样不懂如何与异性开展正常交往,更不敢主动表白对心仪者的仰慕与追求,反在被人家主动追求时被吓得退避三舍,简直可以说是辜负了大好的青春,好在回忆并不苦涩。原来以为这很不可思议,现在想想,却是自己缺少必要的人生指导的最好、最正常的表现了,因为咱没有任何伤害别人的主观故意。
当时的我,从来自觉平常得很,认为咱比咱所认为好的那些人差很远,于是导致了不自信的无所适从。现在明白了,咱的不自信源于不自知,用哲学的话说,是不认识自己(哲学的功用之一便是帮助每个人认识他自己)。现在想想,如此不自信的我都还能吸引到异性,其中原因在于咱有异于常人的静气,是内在的,是不自觉外现的,对某些异性产生不自觉的吸引是自然而然的,而自己的静气竟然过于重了些,竟过度到情窦该开时亦不得开,从而辜负了人家的美意,浪费了人家的热情,或许还伤了人家的心,这该是怎样的无心之过啊!再想想当今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严重,定是我们整个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的一个局部消极影响的必然结果,这又该是怎样的悲哀啊?!
对此,闺女竟深以为然。于是我告诉闺女,哲学就是将不自觉的善变成有意识的善!我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可以蓄积自己的正知正念,但这些正知正念其实需要哲学的统合使之明确化,哲学之功甚伟、甚大!可惜世间竟有那么多人在狂热地鼓吹哲学无用论,呵呵,可悲啊!说哲学无用者,本质应该是他们对自己能力有限的潜意识扭曲认识,是投降,是无奈的妥协,是向无知的臣服,是可悲的。除此之外的,可能也有学问也很深的人也在否定哲学,那就只能用学术傲慢来定义之了!
哲学因为追求对立而后的统一,所以,哲学是实用的,是和谐的。在实用的过程中,哲学既可指导个人修身,又可以规范社会运行,所以这个由点及面的和谐过程就是哲学的普及化过程,当然也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个哲学的常识化过程,有了这个概念,才更有利于摆脱哲学推广过程中的许多主、客观困难,才能让更多人建构起自我人格的完善,才能让更多的人养成平静的静气,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整体进步才能更快,才能更早形成最大化的合力谋人类共同的宇宙化的福祉,你懂的!
后记:和闺女讲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纲,不然闺女早迟到了!如今为了整理需要,自然而然地拓展了许多,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说与写之间的巨大的差异性了!要是真能发表,这得骗多少稿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