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听”漫谈

听觉功能在于接收声波而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从而为主体的认识事物提供感性材料。故听觉器官是人体同大自然、同社会沟通的重要通道。但是传统气功中的听觉运用,并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获取信息,而是利用它来为建立和强化气功功能态服务。它的注意力始终是指向机体的内部,并且是听其无声。气功典籍中称此为“内听”。这是听觉功能的逆用。

“内听”一词最早见于道家南宗始祖张伯端的《青华秘文》。文云:  “定中觉目有所睹,则神役于目矣,急收内返视。耳有所听,神役于耳矣,急收而内听。”文中对内视和内听的作用,也作过很好的阐述。他说:  “夫两目而为役神之舍,顾瞻视瞩,神常不得离之;两耳为送神之地,盖百里之音闻于耳,而神随之而又去……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则神岂不安而全之?”他又说:  “大抵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视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忘于身,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俱忘而俱归于鼎,而合于其内矣。”十分明显,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接收外部信息的两个最重要途径,如果阻断视觉和听觉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并让它们的注意力指向机体的内部,这不但可以调神止念,还有利于凝神入气穴。所以清末内丹学家黄元吉称听息法为“真正凝神调息之妙法”是“第一修炼良法”。

从心理角度看,将视觉和听觉功能引到自体的内部,引向不具认识意义的生理部位,可以迅速转移视听对外部世界的注意。这时大脑的中枢神经会建立起一个新的兴奋灶,即形成新的优势兴奋中心,它会把传到其他中枢的神经兴奋吸引过来,从而让其他神经中枢处于相对的抑制态。这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叫作优势原则。这样,原来受到外界干扰的兴奋灶,便自然地被削弱乃至消失。而这个新的兴奋灶因为不具有认识意义,故其兴奋水平低,且不会引起扩散;同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负诱导作用,会让大脑皮层形成广泛的抑制态。这实在是一个转移主意、排除杂念的好方法。

从气功修持的角度看,运用内听除了能够迅速排除杂念,让主体尽快处于松静态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练功时的心理动量。比如意守丹田时,如果同时内听丹田,则既不增加意守的强度,又能强化丹田同中枢神经的条件反射关系,有助于激发丹田的气机。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看,气功态中枢神经出现的一些特点,有利于内听发挥其强化脏腑功能的作用。根据一些科学实验报道,气功态时,丘脑听放射和颞上叶听皮层处于较抑制状态,而耳蜗基膜的兴奋性升高,从听神经、延髓到中脑易化很明显。这反映了外周神经感受器反应的增强。这样,逆运听觉功能于机体内部,由于皮层听分析处于较抑制态,便不易引起听皮层兴奋,而听感受器反应的增强,脑干的易化,正可以通过内听将中枢神经和体内特定部位的内感受器联系起来,以强化这些部位的生理运化功能。

传统气功运用内听,有下述四种情况:一是内听自己呼吸出入之息。《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后人称此为听息法。这是最早运用内听进行身心修炼的方法。实际上气息并无声音,但主体可以让听神经来跟踪和感受气息的出入。《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说:  “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唯听其无声,有声即粗厚而不入细。”它强调内听呼吸之息时,息要轻微。二、内听丹田。济阳子说:  “返听者,返听丹田之妙也。人若耳相不觉逐声,急切凝韵,收回入于气穴,返听丹田之妙,自然禅机静然,湛然常寂。”(《金丹妙诀》)太极桩功中有“三性归一”之说,即“内视丹田,内听丹田,内想丹田”。已故气功家胡耀贞介绍的“意守丹田法”,要求“以意想着它,以意看养它,以意听着它”,他说,这叫“意蓄丹田”。三、内听祖窍(上丹田)。《性命圭旨》云:  “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内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因为“性命之根则总持于祖窍之内”。四、内听整个机体内部的模糊态。《幻真先生服内气诀·进取诀》:  “内视返听,万累都遣,然后淘之。”这里便是指通过内视,内听整个机体内部的模糊态,来使自己排除杂念,安静下来,然后再进行淘气。宋人沈作哲在《寓简》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居楼下,市声喧杂,初若不可耐,洗心内听,一二后寂无所闻,盖与逃空谷者略无少异。”《寓简》作者对传统养生法颇有研究,他运用“内听”法来排除“市声喧杂”的干扰。这里的内听显然也是指内听整个机体内部的模糊态。在气功修持中,内听经常和内视联合运用,因为这可以明显提高练功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几种感受器官同时感受一个物体的情况下,此时中枢神经建立了暂时联系,故能相互增进感受力。

在气功典籍中,内听又称“反听”或“返听”。  “反听”一词最早见于汉·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这里“反听”的意思,是指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内视是指进行自我省察。因为古代“反”字还有“返回、回到”义,所以后来西晋陆机《文赋》中用的“反听”,便是指不听了。其文云: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这里“收视”和“反听”是并列词组,  “反”同“返”,意谓将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来,不视不听,专心致志地进行沉思浮想。再后来,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中,则进一步将“反听”解作内听。他说:  “学仙之说,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这里的“反听”和内视并提,显系指内听。因为只有把视觉和听觉引向机内部,才能迅速转移注意,断除杂念,从而出现恬愉淡泊的心态。此后道家典籍便一直沿用葛洪的说法,将“反听”解释为内听,并将“反听”写作“返听”。  “收视”也被解作内视。故气功典籍中的“收视反听”,不再是不视不听的意思,而是指内视、内听。

在传统养生法中还有一种内听,它不是听其无声,不是听觉的逆用,而是听其有声,是听觉的特殊运用。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不像一般听觉活动那样,听外部世界的声音,而是通过掩耳等动作专听人体内部的声音。传统养生法“鸣天鼓”,便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内听。

根据气功典籍记载,“鸣天鼓”有两种操练方法。一种是金·刘元素《河间六书》所述的“鸣天鼓”:“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呜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另一种为金-丘处机《颐身集》所述的“鸣天鼓”:  “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前一种“呜天鼓”是内听掩耳后所产生的耳内那种嗡嗡之音。这是心脏搏动与血脉流动的声音。中枢神经不断接收并感受这种单纯、平和的本体之音,可引起颅腔共振,从而有助激发体内的气机变化。后一种“鸣天鼓”则是内听双手掩耳之后,用手指弹脑后两骨所发出的那种咚咚之音。这是声波在空气传导被双手掩耳阻断之后,通过骨传导传至内耳的声音。内听这种声音同样能引起颅腔共振,从而产生清醒大脑,改善大脑功能的效应。可能是后一种“鸣天鼓”效应更为明显,此后所传的“鸣天鼓”均为后一种操练法。  “鸣天鼓”这种操练法一直为养生家所重视,像《圣济总录》、<修要旨》、《养生十六宜》等均有记载;传统健身术“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纳了此法。

已逝的武术名家万籁声所传的“童子功”(见《武林》1984年1月号),实际上也是一种内听的特殊运用。其法为:以两食指塞两耳孔,以不透气为度,不可重塞,亦不可太轻,以不透气舒适为旨。有时,由鼻出气一口时,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上来时不要管它。如此一两次,此后即是自然呼吸。三四分钟,觉口内生津,咽下就是。觉精管尿管似乎紧缩,很舒适,即可慢慢将两食指放下。万氏对此法十分推重。从功法构架看,万氏的“童子功”,可能源于上述《河间六书》的“鸣天鼓”,因为均是掩耳内听心脏搏动和血脉流动的声音。不同的是:

1、  “童子功”用两食指塞住耳孔,这比《河间六书》“鸣天鼓”的用两手掌闭耳,其内听效应更为明显。因为这能更好地隔绝空气流通,阻断外界声音的干扰。

2、“童子功”开始,要求呼气时“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时不要管他”,这样就将内听的声音同呼吸运动的气息出入结合起来,从而强化和扩大了内听的效应。它不但能清醒大脑,且能对全身的经脉产生激荡作用。万氏“童子功”的呼吸法,在于突出呼气时鼻翼肌放松向外向下排气的动觉,和腹肌内凹的动觉,并以此组成一种呼气直达双脚涌泉的呼吸动型。这样,随着呼气直达涌泉,便可将内听声波的效应扩展至全身。万氏说,练呼气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不要管它,这是因为呼气既然直达涌泉,吸气时自然会有上提的感觉,故不宜配合意念。万氏还说,这样的呼气法只需一两次,此后即是自然呼吸。这时因为通过几次意念引导呼气直达涌泉的训练,便可在潜态里建立起这种呼降吸升的呼吸动型,此后不再施加意念引导,让潜意识去支配这样的呼吸动型。由于持续的呼降吸升,所以才会有“尿管精管似乎紧缩,很舒服”的感觉。应该说,万氏的“童子功”虽然属于“鸣天鼓”一类的特殊内听法,但它很有自己的特色。

总之,不论是听其无声的内听,还是听其有声的内听,均为传统的养生良法。

(0)

相关推荐

  • 健身益智气功

    健身益智气功是综合佛.道.儒.医各派功法创编的新功法.该功法坐式为主,动静结合.阴阳互生,阴阳互变,"天人合一",是一种适宜老(中)年健康者和患病者练功的好功法,它性命双修,既可以 ...

  • 强肾壮腰的古老功法介绍!

    摘要:强肾壮腰的古老功法,古代强肾壮腰的功法,强肾壮腰的古老功法有哪些?壮腰强肾功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对肾的训练就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及历代的医学论著,都对 ...

  • 中医气功五禽戏之补肺功法

    在新冠肺炎抗疫一线,来自华佗故里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仅娴熟运用了中医临床治疗.护理技能,还带领患者一同练习五禽戏强身健体,战胜病魔. 中医气功五禽戏,是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套路5 ...

  • 漫谈“内听”

    浙江 林书立 听觉功能在于接收声波而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从而为主体的认识事物提供感性材料.故听觉器官是人体同大自然.同社会沟通的重要通道.但是传统气功中的听觉运用,并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获取信息,而是利 ...

  • 中药漫谈|赤芍与白芍,不易说清楚的芍药

    芍药是可以媲美牡丹的传统名花,而今天我要说的药用芍药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现代中药学将芍药分为白芍与赤芍,二者功效有别,然而古代并无赤白之分,如<神农本草经>只言芍药,<伤 ...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

  • 站桩 | 漫谈蹲猴桩三要

    漫谈就是胡扯 在我练过的桩里,最喜爱蹲猴桩,练起来不至于枯燥,而且有三要六艺作导向,慢慢练慢慢悟,就像青梅煮酒,小火慢烹,有滋有味. 蹲猴桩是戴氏心意六合拳独有的内功修炼桩法,全名叫"先天一 ...

  • 高建忠—血府逐瘀汤漫谈

    拾伍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府逐淤汤漫谈 (一)明白气血和辨病位用方不读书,不足以临证.每一位临床大家都应该是饱学之士.不临证,也不容易读懂书(中医书). 中医书中很多内容必须经临证体悟才能真正明 ...

  • 张廷模:漫谈附子

    附子和前面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 ...

  •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 ...

  • 漫谈“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有些愚蠢之人,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