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王屋山道境广场

王屋山耸立于太行山南端,有“太行之脊、擎天地柱”之称,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之为王屋山。因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自古以来王屋山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自然也成为了道家的“道境极地”。洛阳之旅后,我便来到了王屋山下。

当来到王屋山下的道境广场,我被广场内恢弘的建筑所吸引。首先看到的是广场石牌坊前的两根巨大的朝元仙仗柱,石柱上雕刻的是朝元仙仗图。朝元仙仗图是北宋画家武宗元在唐代画家吴道子所作“八十七神仙图”的基础上创作的“八十八神仙图”。左边柱子上雕刻的是男仙,右边雕刻的是女仙。这两根石柱表明了王屋山是道教圣地,更是神仙朝会之所。

五门六柱十一楼牌坊是道境广场的地标性建筑,牌坊上雕刻有祥龙,莲花等吉祥的图案。还雕有中国的创世神话,如: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祭天、伏羲演卦、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这些画作在全国独一无二,灵感来源于王屋山道教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国道教文化最丰富、雕刻工艺最精湛、建筑规模最宏大的纯花岗岩牌坊。

牌坊南面中间的拱洞雕刻有“第一洞天”四个字。自古以来王屋山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分作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一洞天”,从而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首地位。

牌坊的六根柱子上面是用图画表示的对联,叫做画联。雕刻的内容都是与王屋山有关的神话故事。从东边看,第一根石柱上部分是嫦娥奔月,下部分是后羿射日。第二根石柱上部分是轩辕祭天,下部分是大战蚩尤。第三根石柱上部分是伏羲定历,下部分是推演八卦。第四根石柱上部分是女娲补天,下部分是抟土造人。第五根石柱上部分是神农尝草,下部分是播种谷物。第六根石柱上部分是鲧父治水,下部分大禹治水。五门代表着:福、禄、寿、喜、财,象征着增福、升官、长寿、添喜、发财。

牌坊后面是五行四象广场。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古代星相学中,太极为一就是土,土分二为阴阳,而四象便是从阴阳演化而来,分别为木火金水。木为东方,火为南方,金为西方,水为北方,土为中央。四象源于中国古人对星宿的信仰,古人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分别是东青龙、西白虎、北朱雀、南玄武。广场中四象的周围可以看到十二个圆形剪纸生肖地雕,正所谓四象生八卦。伏羲从太极中领悟创造出八卦,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整个广场合起来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继续前行,途经一个古老的石井,井壁已被井绳磨出多条沟壑,探头向井中看去,水清映人影。此井距道境广场上方的阳台宫不远,据说,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在阳台宫修道时,就常到这口古井中取水。

醮坛是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每到祭祀的时候,道教宫观中的道士们就会身着各色道袍,手持法器,走上高坛举行祭祷仪式。参加醮坛科仪的道士称为斋醮执事,根据斋醮规模的不同,斋醮执事的人数也不相同。斋醮科仪中唱念经韵、击打法器的执事为经师,负责提音接韵的为提科,负责奏陈表文的为表白。其它还有负责侍经、侍香、侍灯的道士。

道境广场上一座座雕塑组成了一部中国道教文化的演化史,也叙述了王屋山与道教的渊源。据史料记载,黄帝在统一华夏的争战中,久战蚩尤不胜,遂在王屋山设坛祭天。西王母降于天坛后,召九天玄女率众仙驾临王屋山,授予黄帝《阴符经》,黄帝遂克伏了蚩尤,自此王屋山成了皇帝祭天之所,也成为王屋山作为道教洞天的缘起。

走到用5210块石头镶嵌的《道德经》前,不禁让人肃穆而立。据记载,老子在写《道德经》前曾在王屋山悟道多年,《道德经》中的许多思想观点均出自于此。这面石刻《道德经》墙长101米,寓意老子在世101载,高8.1米寓意《道德经》81章,刻字用的石头全部取自王屋山中散落的天然五彩石。远观这些整齐排列的石头,就像一个大型棋盘,每一块石头就像一枚象棋子似的契合。

在道境广场会使人感觉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自己的身体似乎漂浮了起来,隐隐约约浓厚的道家文化、汉民族信仰在向你扑面而来,并潜移默化着你。从愚公移山的传说,到道教文化的兴盛,加之历代文人骚客的留恋与赞颂,王屋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在这可以统揽王屋山的道教文化、黄帝文化、愚公文化等文化精髓。

走过正天门,眼前是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说,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具,酒具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一说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南朝的粱吴均《续齐谐记》里:“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泛酒”。一说启于西周幽王时期,《十节录》中记载:“昔周幽王淫乱,群臣愁苦之,于时设河上曲水宴”。

两侧是道文化长廊。左侧长廊内展现了历代著名道士求仙访道的场景,如:司马承祯、丘处机、葛洪炼丹等等。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数以万计的方士、道士修道炼丹之所,而且还是历代隐士、文人墨客栖身埋名,探幽觅胜,烧香祷告之地。右侧长廊内展现了留下赞誉王屋山诗词历代诗人如李白、王维、白居易等古代文豪,以及愚公、文昌帝君张亚子、汉代隐士河上公、晋代女道士魏华存等。

从愚公移山的传说,到道教文化的兴盛,加之历代文人骚客的留恋与赞颂,王屋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道教起源于民间,是从原始的崇拜开始,跟随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步分化出独特的文化阶层,方士直至道士,使得原始的宗教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道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但都以“道”为核心一直传承延续,“道”是道教文化的高度抽象,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与起点。道教的发展,在王屋山的历史变迁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

看着一幅幅的道家壁画,聆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历史道家人物在我心目中升华起来。唐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上清天宫地府经》,将王屋山被列为“第一洞天”,奠定了王屋山的宗首地位。轩辕黄帝大统天下后,在王屋山重会西王母,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以后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道教鼻祖老子和道教早期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晋,清虚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都曾修道于王屋山。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敕令各地营建道观,奠定了道教发展的基础。被称为药王的医学家孙思邈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奉旨建造阳台宫,唐玄宗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山修道,使得王屋山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修身、炼丹、成仙之所,同时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先后来王屋山游历。他们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王维在《送张道士归山》中说:“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居”。刘禹锡在《奉送家兄归隐王屋》中写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

踏上高高的台阶,前面就是轩辕殿了。在轩辕殿前立有两根高大的石雕龙柱,也称为图腾柱。关于龙图腾形成的原因,史料中是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龙”的动物形象。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轩辕殿内供奉着轩辕黄帝的坐像,轩辕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他以征服东夷、九黎,统一华夏部落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旁边分别立有玄女和素女塑像,玄女是给皇帝送阴符经,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的九天玄女。素女则是黄帝的侍女。大殿左侧是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的塑像,右侧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塑像。

轩辕殿后面左右两侧是道境广场的钟鼓楼,其实这两座建筑并算不上楼,应该称之为钟鼓亭。两座亭子遥相呼应、制式相同,都是绿琉璃瓦饰顶,四角重檐歇山顶,峰脊飞檐,门开四面,画栋雕梁,极有气势。右边为钟亭,左边为鼓亭,钟亭内悬挂一口铜制大钟。

凡是寺庙或道观中,都设置有钟鼓楼,晨钟暮鼓除了在祭祀活动中使用外,还每天早晚提醒人们时光流逝要珍惜时间。鼓亭中设置有铜制的鼓架,架上放置着一面巨大的鼓。据说,这面鼓是用整张的澳洲进口大牛皮制作的,在鼓面上绘有道教的五行八卦图。

小贴士:王屋山在河南省济源市,从济源市途经长济高速自驾约48公里,单程约需1小时;另外,也可以在济源汽车站乘坐旅游专车到达王屋山景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