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跑鞋的实战心得

“ 千里之跑,始于足下。了解跑鞋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你选好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

跑鞋是跑步运动遇到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我被朋友们问到最多的一件事情。

现在的跑鞋,技术应用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好像也使人眼花缭乱,越来越难选。

跑鞋选择,还是有一定之规的。过去我写过几篇关于跑鞋方面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今天我以自己穿得比较熟悉的几个品牌为例,说说跑鞋的选择。有几篇以往的文章,可以对照参考。

往期精选:

【新手起步】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2)穿戴篇

【跑鞋】

如何选一双合适的跑步鞋

再说内翻足和外翻足

一、几个基本概念

选择跑鞋,首先必须明白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1、内翻足与外翻足。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直接就在“支撑型”和“缓震型”之间抓瞎。

这两个名词有点复杂,因为有的地方用“旋不足”来表示,如“内旋不足”,“外旋不足”,这是医学上的说法,而很多店家可能为了方便买家,直接用内翻足、外翻足这样的概念,而且与旋转不足的方向正好相反。在上述往期精选里有一篇《再说内翻足和外翻足》的老文章,强烈建议你看一看。我们不要在复杂的名词里搞晕自己,只要记住:

外侧磨损严重是内翻脚,内侧磨损严重是外翻脚。

2、支撑型和缓震型。首先说明,所有鞋都有缓震功能。所谓缓震型和支撑型,其实是指各自技术应用重点不同。支撑型,往往在足弓部位有支撑,甚至有的鞋的支撑是硬的,缓震系列则没有这个机构。

所以,支撑型和缓震型只是相对的,如BROOKS,就好像不分支撑和缓震,用技术使两方面都能兼顾,而它也是我穿过在长距离奔跑(全程马拉松)最舒服的鞋。

基于支撑和缓震并不是绝对分割开的原因,加上大多数人都是正常脚,不是极端的“内翻”或者“外翻”,所以,我下面的行文不特别分支撑和缓震来写。如果有人对支撑和缓震很纠结,请参考“往期精选”里的文章。

3、顶级和次顶级。这个的确跟对应所用的技术成本有关系,因而也就跟价格有关系。

但更主要的,是跟体重有关系。我在80公斤的时候,穿顶级鞋比较舒服,在65公斤的时候,穿顶级鞋就不舒服。

我个人心得:体重80公斤以上的,尽量都买顶级型,70公斤以下的,原则上以次顶级最合适。60公斤以下的,选入门级。

4、路跑鞋和越野跑鞋。两种运动模式不一样,跑鞋技术和动力结构也是有所区别的。从外观来说,底的纹路就不一样。

以索康尼为例,这是常见的路跑鞋底,已经服役900多公里后的状态:

这是越野跑鞋底

究竟技术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从数据和描述,其实也没有深切的体会。从表面看来,似乎主要体现在越野鞋的抓地力方面更讲究,应对脚侧滑的固定能力更强一些。路跑鞋对脚的解放程度更大一些。

二、索康尼Saucony

这是我穿过最多双跑鞋的品牌。基本是胜利和RIDE这两个系列。胜利Saucony Triumph 是顶级鞋,Ride是次顶级。还有一个菁华Kinvara系列,是所谓的竞速鞋。竞速鞋者,鞋体更轻,利于出成绩之谓也。然后鞋体轻便,也就意味着用料必须减少,则缓震也好,支撑也罢,都会比常规慢跑鞋薄弱一些。

索康尼的鞋普遍比较朴素:

这是Kinvara系列,比其他系列绚丽一点。我对于成绩/竞技,不是很追求,所以放在角落里多少年都没有穿过它。

总体感受:

大底比较耐磨,中底的缓震性能衰减比较慢,能长时间感受到缓震效果。我的一双ride,竟然穿到900多公里,才感受到中底塌陷,对于膝盖有比较明显的感受了。但外层大底依然很好。大家可以看上面900多公里时的鞋底全图。连最容易磨损的后跟外侧,都依稀可见鞋硬胶粒上的字。

三、Asics亚瑟士

大名鼎鼎的Asics是我向家人推荐次数最多的鞋。推荐的理由是:

1、被厂家渲染得神乎其神的GEL胶,即使没穿过前,就已经迷信了一番了。而且支撑的确不错。

2、我脚宽,而Asics的鞋型也比较宽,穿着比较舒适,且不降低包裹性。

但是,Asics的鞋有几个可能比较明显的特点:

1、色彩不够炫,除了稳重,还是稳重。有时候我喜欢穿得靓丽一点,给自己增加一点色彩心情,就会嫌它太素了。对于连运动表带都会自行把它换成热情色的我来说,有时候穿着炫色的跑鞋,状态也会有提升。

2、鞋面比其他穿过的鞋都不牢固。我之前一双KAYANO在大底完好和中底缓震良好的时候,去补了一下网面,结果硌脚,不但没有通过修补延长使用时间,使其这么强大的鞋底发挥更大作用,反而直接导致退役,并且进一步被废弃。它被除名的时候还是这么“新”的状态。但小脚趾外侧的地方破了,补得不好。

3、它的内衬好像也不是很牢固,记得穿了没多久就开始磨破了。

除此以外,Asics的鞋还是优点多多的。

Kayano是它的支撑系列。可能它的支撑技术比较好吧,不像其他鞋那样足弓处是硬的,因此,我穿起来支撑和缓震系列没有什么可以体会到的区别。如果一定要说区别的话,好像kayano反馈更加硬朗一些(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Nimbus是它的缓震系列。市面上所传的什么“踩屎感”明显,我并没有这种感觉。一般刚开始穿跑步鞋的人,喜欢把“踩屎感”奉若至宝,似乎是缓震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踩屎感”过于强烈的鞋,除了穿进去感觉舒服以外,其实是无法支持长距离奔跑的,而且过于踩屎,也不利于路面对脚的反馈。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反馈明显一点的鞋,那样长距离奔跑不会让脚提前感到累。

相比较而言,我好像还是更喜欢kayano一些。

四、Brooks

Brooks好像是唯一不强调支撑和缓震之分的大跑鞋品牌。据介绍是通过技术,来使缓震和支撑都得到照顾。下面这双Ravenna好像既不叫缓震鞋,也不叫支撑鞋,而叫指导型跑鞋。不过叫什么都无所谓,跑得舒服才是正经。

鞋底花纹据说代表着各家的看家技术,在我看来大同小异。倒是同样以朴素为基调的前提下,Brooks的设计具有未来感,图案很有变形金刚的韵味。

最最关键的,它是唯一一双不超过累计200公里磨合就直接上长距离的鞋----以往,我在跑半程马拉松时,会穿磨合累计200公里以上的鞋。而在这双Brooks刚过100公里时,穿它跑了个马拉松全程。而且脚的感受相当满意。

需要指出两点:

1、Brooks不是安踏的盗版,有的人看Logo有此怪想。

2、新鞋时,在湿的路面有点滑,不知道是不是新鞋大底胶层还比较硬的缘故。因为后续没有用它做日常主力,所以,目前鞋还在比较新的状态,所以也就无法知道“旧了以后”的感觉。

五、特步Xtep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所有鞋中,包裹性最好的,竟然是一双特步!

这双鞋是我在2016年初去外地时,因为所带的New Balance挤脚至无法穿着的地步,所以临时在外地,茫然无知的情况下买的一双鞋。

累计算下来,这双鞋跑了至少有700公里以上(那时候还没有开始捆绑记录,只能根据总距离中它所占的大概比例来估计)。

这双鞋一直到中底彻底塌陷,明显有着如同Nike Free-run的脚感了,才退休。

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同样的Xtep鞋了。好像新出的鞋款,以休闲为主,专职的跑鞋比较少。

说说这双鞋的感受:

1、包裹性极好

2、鞋面极耐磨。它是我在穿着时最不珍惜鞋面的一双,也是唯一的一双到退役都没有任何鞋面破损的。

3、外底(大底)不如国外牌子耐磨。特别是鞋底外侧没有强化耐磨胶粒。

4、中底性能平均,直觉上中底的性能维持寿命,比国外品牌短一些。

5、足弓处的支撑是硬材料,极度坚固。同时,由于鞋底外侧边缘耐磨强度不够,容易导致鞋在旧了以后,鞋底逐渐向外倾斜,容易导致向外侧崴脚。这点要特别注意。如果轻度内翻足(大部分人都是轻度内翻,即外侧先着地。轻度内翻也属于正常足),最好避免买硬支撑的鞋,或者直接买缓震型。否则当鞋旧了以后,多少都有崴脚的风险。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