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笔记:奇石街集贸市场
梁东方
发现了一条穿越村庄和县区边缘的近乎直线的路,可以直达最近的山,不用去绕,尤其不用和那些大车并行。这条路保持着多少年前的样子,未经开发,没有拓宽,路边的灌木乔木自由生长,草木花朵都自然而然,不是市政规划的结果,没有过分的横平竖直,也没有日常的养护。因为是从平原到山地,所以坡度是有一些的,坡度适当,并不陡直,可以忍受,骑车行,推着车子走也好。
路上还有一段土路,这段土路在一条两岸生着婆娑的灌木的水渠处,会有一个近乎直角的转折,不仅转折还有巨大的坡度。所以汽车是走不了的,走在这条路上的只能是自行车、电动车和行人。
这一处步行时代的转折和大坡是既往没有被大规模改造过的旧日生活里的遗存,固然不方便,但是却已经显示出了过去的交通状态里的某些优势:安静,没有那么多车辆,大家都有随时停下来的可能。拐上桥,一侧的胡同深处还会有狗狂叫着做远远地飞扑之状,它认为这是它的领地。
这条凝固了历次下雨以后的车辙痕迹的路到了县区里,会直接到一个叫做奇石街集贸市场的地方。集贸市场的花卉和宠物区就在这条路最靠近市场而还没有到市场里面的路边,各种各样养在花盆里的花儿,各种各样圈在笼子里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鸭子小鸡,都眼巴巴地供来来往往的人观看、选择。他们的主人却早已经习惯了不抬头,只坐在那里看手机,或者像在任何时候一样一味专心致志地拾掇眼前的花儿和宠物,好像不是在做买卖,而是在现场演示怎么照顾这些较弱却也是人类温饱之余便愿意倾心的美好。
马路对面是奇石街集贸市场的大门,大门里面是一个非常宽阔的大广场。早晨摆摊的人还不多的时候,广场就成了周围住户的锻炼场所,走圈跑圈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走在夏天早晨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从而显得格外宝贵的清凉里,山脉是其宽大的背景,充分显示着一座山城人居的可以俯仰于山形之间、呼吸庞大自然的纯净气息的动人魅力。在密集的高楼缝隙里,实际上人是体会不到山城不山城的特点来的,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最突出。所以这些锻炼的人,每天来锻炼,就既是为了锻炼,也是为了享受山城的气息。
这个背景也立刻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叫做奇石?除了可能有售石传统之外,其背后的山脉大多已经被开过矿,山体齐刷刷砍去了一半的情形比比皆是。倒是形成了一溜硕大的奇石。
硕大的奇石街集贸市场的广场上没有树,水泥抹地,在烈日下几乎无法立足。但是市场上的摊位热闹程度超乎想象,蔬菜水果都是批发价格、直销价格,走量为主。五块钱一大兜子土豆,五块钱一大兜子西红柿,西瓜已经率先降到了六毛,红色的桃子刚刚下来就已经十块钱四斤。
这价格不用说比超市,比城市里的农贸市场也便宜很多。作为一个原来的县,鹿泉和其他几个县区一样有着相对广袤的农业田园,蔬菜生产量是比较大的,而本地消费其实有限,这就使十分着意运输成本最低的本地销售的小块种植户格外注意自己的产品价格吸引力,物美价廉就成了本地农副产品的一个普遍特征,尤其奇石集贸市场这样不必进入核心城区的靠外的销售地,价格就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了。
曾经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听几位本地人由衷地说起来,由衷地说起本地的优势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本地农副产品丰富,价格很低,生活成本不高就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当然他们说的主要还是农副产品,不是房价,也不是教育和医疗。
奇石街集贸市场因为已经到了城边上,所以门口的便道上停车还是比较方便的。这也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繁荣条件。在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里,停车难已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一个市场是不是兴旺发达,往往与门口停车的方便程度直接正相关。
人们开车到奇石市场来,自然是汽车时代里的一种采购常态,何况这里距离核心城区有了一段距离,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来这里买菜,总是会多买一些。买多了带不了,就只有开车最方便了。
不仅土豆葱头西红柿之类的一买一袋子,一下买好几个大西瓜的也不在少数。至于水果,一般也都是十块钱三斤伊丽莎白、四斤白杏、四斤桃、一袋子苹果、一袋子梨……少了人家也卖,但是既来一次就多买点,毕竟便宜。这是大多数采购者的心态。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集贸市场的品类是十分齐全的,不仅有蔬菜水果熟食生肉鱼蛋奶盆花和宠物,还有衣服布料小商品百货,所有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日用品几乎都包括在内了。这是一个有规模的大市场的大之所在,也是人们逐一走下来,总能买到自己想买的,甚至主要不是因为事先想买而是因为看到了便想起来要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我在一个熟食摊位上买炸鳕鱼块。旁边一位老者一直看着,对摊主说原来你这鳕鱼块是卖十五,现在便宜了。卖家说优惠了,十三。
卖家在收了款以后又积极推销自己制作的小香肠,切下来一点一定让尝一尝。老人说,今天小香肠做得少。卖家笑着说,老爷子你观察太细了。老人面无表情地说,那是,每天“监督”着呢。老人显然就住在附近,每天到市场上来转,和熟悉的摊主以这样的方式聊天就是他的乐趣所在。
这样的大市场已经成为相当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光越来越强烈,各个摊位完全靠着遮阳伞抵御着这没有一棵树的市场上的灼热。如果不是时时都会有生意上门,如果不是经营的期待,大约人们是很难在这样的阳光下一直忍受下去的。在早晨七点左右开始的人流高峰之后,到了上午十点以后,逐渐地市场上就会进入到一种寂静期。只是不知道傍晚是不是还会有第二次人流的高峰。
这样的市场,如今在城市乃至周围的县区之地,都已经越来越稀少。其将过去缝几为集的乡村化占道市场变成了每天开业的长期摊位市场,依然保留了露天的形式,尽量降低市场本身的加价成本,实在是周围居民的购物方便实惠所在。
在这里,一般不会有只买一棵葱、一个蒜、一根黄瓜的事情。不管购买者的收入水平怎么样,一般来说大家在这里都能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感觉:收获的既是商品,也未必没有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