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1章译文/原文:什么是知病?圣人如何对治知病?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破无明章\破知病章
第一段: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第二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段: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71章译文
--道体是混成的,无名的,
--因此也是无知的,
--世人的俗智无法证知。
--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又说“道常无名”,“道隐无名”。
--道体混成,本来无名,
--有名则为名所拘束,
--违背道体之真。
--世人俗智欲给道体命名,
--命名就是分别,
--说大非小,说小非大,
--说白非黑,说黑非白,
--道体却无法分别,
--结果是蚊子叮铁牛,无处下嘴。
--圣人有无分别之妙智,
--玄照道体的无分别性。
--无无相会,空空相合,
--以身观身,妙契玄同,
--此是“不知”之妙智。
证知“不知”者,是至高无上的;
不能证知“不知”者,是患有知病者
因为认知能力有限。
世人的俗智都知道,
只有把病当做病来治疗,
才能治好疾病,恢复健康。
不仅身体会患疾病,
知见同样会患疾病。
世人从无始来已患有知病,
但讳莫如深不肯求医,
知病岂能断绝?
圣人的真智没有疾病,
因为早就把知病当做疾病,
所以早就断绝知病。
--世人一直走在为学之路上,
--世人张开双眼寻找食物,
--分别什么是美味,什么是恶臭,
--当走上为道之路后,
--依然习性不改,
--想分别道体形状如何,
--颜色如何,味道如何?
--至今一无所获,两手空空。
圣人关闭分别智,
开启无分别的妙智,
玄览觉照道体的无分别性,
无形无相,无色无味,
无生无灭,妙契于心。
章名释:(1)破无明章。知病即是无明。(2)破知病章。破除分别智之知病,河上公题为“知病”,甚确。
题解:此章补充上章,主题是破知病,揭示“易知难知”根源。知病即破无始以来的无明。世人的俗智是分别智,僧肇《般若无知论》中称为“惑取之知”,后人统称为分别智。分别智重点在“取”为己用,无分别智重点在无取无用。有取则心邪,无取则心正,所以老子褒赞“无事取”,取无所取,得无所得。如此,则知病破矣。
破知病(破无明)是道德经一开始就蕴含的主题,现在才宣讲,这是说法者的次第。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凡夫要见道,知病是根本障碍。破除知病,则道妙现前,内外洞彻,玄照十方。知病不破,妙心不生,只能自入死地,不能出离死地,证入无死地。
破除知病,则彰显“不知”之妙知。《列子·仲尼》说: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无所不知 。《涅槃无名论》说:思益演不知之知,禅典唱无缘之慈。
又说:是以知己无知,无知即知。以上可知“不知”妙理,此不知即上章的“无知”。“不知知”即“不知'知不知’”之省。前“不知”是真谛的不知(妙智),后“不知”是俗谛的不知(俗智)。前后二“知”都是真谛之知(妙智)。“知不知”是以空合空,混同一体;“不知知”是以水投石,互相分离。因为不知真俗二谛,注释极为困难。
常见以下译文:
知不知: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
不知知: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
张纯一注释较近:知不知,大道甚深玄妙,不可思议,不可言诠。故知道难尽知,虽深知犹不敢云知者。注上章“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为“唯众人无真知,是以不知我之真,亦不知我与众人同一真”。我与众人性同而相不同,所以说同一真。
文本和注释分歧:
蒋锡昌依据御览疾病部引文“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改动文句,致使论证过程丢失。此章分为三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论证前置逻辑,有此一段,说服力大增。今人多有从之者,以为愈简愈好,实际并非如此。古人引文时有简化概括,非为确据。
此句帛乙本作“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也”。义理弱化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