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讲 外感温热篇 第二条

63讲   外感温热篇  第二条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啊讲了《外感温热篇》的第一条。第一条的内容,主要是讲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它和伤寒辨治的异同,其中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讲的是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从文字上看,应该说它是和伤寒对照着讲的,但是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呢把伤寒略掉了。

第二段讲的是,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的关系,他是把卫气营血和脏腑结合起来辨证。

第三部分就是讲了,温病和伤寒辨治的异同,说是异同,实际上是在异,所谓同,只是营卫气血四个字同,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只是这四个字一样,实际上温病的营分证和伤寒的寒伤营不一样,温病的卫分证和伤寒的风伤卫也不一样。温病的气分证和伤寒的太阳蓄水气化受阻也不一样。伤寒虽然有太阳蓄血是血分证,温病也有,但是温病的血分证要比伤寒的血分证范围广得多,它主要表现为出血和伤阴,这个在伤寒里面呢没有明显的体现。所以实际上它的在根本的治法上,病因病机上都不同。

咱们归纳一下,温病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图形演示2:04)

温邪上受,就是包括口、鼻、皮毛。因为皮毛归肺所主,肺在上焦,所以上受包括皮毛。总而言之呢,温邪上受首先侵犯肺。这个肺指的是肺系不是单指肺脏。伤寒说犯足太阳膀胱经,在(温病)这儿他用了一个肺字,原因在哪儿?因为肺它本身既包括卫分证又包括气分证,温病是用卫气营血辨证,不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脏腑结合起来辨,所以他首先提出来在肺系,然后又解释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就把脏腑和卫气营血联系起来。

肺系初起,邪气从口、鼻、皮毛入侵,它可以影响到手太阴肺经,进一步深入也可以影响到肺脏。

侵犯口、鼻、皮毛主要表现为卫外失司;侵犯手太阴肺经主要表现为,经气失利,肺失宣降,这么两个类型。再进一步发展可以进入肺脏,表现为肺热炽盛。这两个类型(卫外失司、经气失利,肺失宣降)都属于卫分证,到肺脏就属于气分证。所以首先犯肺,实际上包括卫和气两类证候,而且(肺的卫分、气分)它们本身就有传变规律。

按照(三焦传变)这个逻辑,应该说进一步发展,首先犯肺,顺传胃和肠。这和伤寒一样,伤寒表证以后,然后阳明里热。

温病也是一样,从肺顺传是到胃到肠。

到胃热势很高,但是没有有形的燥结,属无形热盛。

胃热进一步发展,高热伤津,可以导致肠燥,形成有形热结。

再深入发展,就深入到下焦肝、肾,导致真阴耗损。

它这个发展过程,顺传是这个顺序(口鼻皮毛→肺、心→胃→肠→肝肾),这一点呢学生很明白,没记。记了一个逆传心包,所谓逆传,实际上是针对顺传而言的。另外逆传也标志着病情重。逆传怎么传的呢?由肺的卫分可以(传来),由肺的气分也可以(传来),都叫逆传。首先犯肺只要不顺传于胃,都叫逆传心包。这就是温病它本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图63.1

从病因上讲,它强调温邪(引起发病),先定性。然后传变途径,上受,点出了传变途径,首先犯肺,定位是在肺系。逆传心包指出了传变规律,十二个字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交待得很清楚。然后又解答了为什么我不说卫气营血,说“肺”和“心包”,讲脏腑的名,因为肺主气属卫,肺包括卫分证和气分证。心主血属营,心的病变又包括了营分证和血分证,就把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联系起来了,因为卫气营血离不开脏腑,六经辨证也离不开脏腑,脏腑辨证是基础。然后后边就详细地讲,“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你就去体会吧,营卫气血四个阶段有什么不同?咱们都讲过了,今天咱们就不再重复。

 

2. 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及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

 

下面讲第二条,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及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

第二条啊讲了这么一个大问题,它讲了伤寒和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又讲了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讲了两个问题。一段话,这段话他怎么说的呢?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这一条啊稍长一点,他说:“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这段话讲了两个问题,前面这一行(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讲的是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区别,伤寒怎么由表入里传变,温病怎么由表入里传变。

下边这一段就讲了温病初起的治法,不仅讲了治法,而且还讲了夹风怎么办,夹湿怎么办。

再下面一条,就接着讲,你不这么办会出现什么后果。一层一层递进,讲得非常清楚。

这一条是紧接着上一条啊,为什么又讲了一句,“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因为上一条讲了“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讲完之后,学生又提问题了,说,老师,伤寒与温病它们的区别我是搞清楚了,在传变的过程中有没有区别,都是外感病,伤寒怎么由表入里?为什么出现里热证?温病怎么由表入里?为什么它也出现里热证?他现在就开始解答这个问题。伤寒、温病,表证有表寒、表热的区别,但是入里之后都是里热,没有区别,从临床表现来看都是高热,表现没有区别,但是从病机和发展趋势来看,并不一样,所以叶天士这儿讲得很清楚,伤寒之邪是化热入里,温邪是直接入里变成里热,由表热变成里热,它们俩个并不一样。

1.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

(图形演示:11:19)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①寒邪

怎么讲?伤寒之邪它是外感寒邪,因为寒主收引。受寒之后,腠理闭塞,整个门都关上了,寒邪在表,阳气在里,内外不通,所以它初起恶寒重,阳气宣发不出来啊,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明显的是寒的表现,因为它把腠理给封闭了,邪气也进不去,正气也宣发不出来,这个寒邪入里的过程就长,所以他说留恋在表。寒邪之所以留恋在表的原因,是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主收引,侵犯体表之后,腠理闭塞了,它进不去,但是它也不走,所以就形成了内外僵持的表现,里面的阳气要往外出,寒邪要往里进,它们俩要僵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留恋得比较长。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虚,如果阳气虚它不会留恋在表。如果阳气不虚,正气有力量和邪气相争,正邪相争得很激烈,经过斗争的结果,阳气没有把邪气赶走,使它转化成热邪,这个过程是在体表进行的,所以叫化热入里,就好象体表有一块冰,阳气没有把这块冰给驱逐出去,但是呢把它给变成热水了,热水进来了,这个过程是在表进行的,不是说入里以后才变成热,是化热以后入里,所以它就变成了阳明里热证。开始是太阳表寒证,表寒转化成阳明里热,前提是阳气不虚,但是在这个化热入里的过程中,它是以阳气的消耗为代价的,没有阳气的消耗它绝不能转化成热,它虽然已经化成热了,已经潜伏下阳气被消耗的危机。如果说阳气不足,会出现这种(阳明里热证)情况吗?实则阳明啊,如果说阳气虚,虚则太阴,变成太阴下利了,它入脾呀。所以太阳的表寒证能不能化热入里,决定的因素(前提)是阳气,如果阳气不足,虚则太阴。转化成阳明病,是以阳气消耗为代价。

在这个(阳明里热证)过程中再发展,往哪发展?如果说继续发展的话,它还要继续耗气,简称就是耗气吧,同时它也伤津。阳明里热呀包括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都属于阳明病,有形、无形都包括在内,它们最后的发展结果继续耗气伤津,导致三阴虚寒、亡阳厥逆证。太阴、少阴、厥阴虚寒,最后亡阳,四肢厥逆,向这个方向发展。

有没有其它的发展趋势?也有,这跟人的体质有关。如果他是阴虚火旺体质,本来在热证过程中既耗气又伤津,他阴不足,他本来阴就虚,就容易向这儿发展,向伤津方向发展。向伤津(方向)发展呢可以发展成少阴热化。向这边来(15:16)耗气伤津导致的向三阴虚寒、亡阳厥逆方向发展)是损伤了阳气,向这边来(阴虚火旺体质的耗气伤津往往会)是损伤了肾阴,可以出现少阴热化证,所以《伤寒论》里边有猪苓汤证、有黄连阿胶汤证,但是这两种类型比较起来,作为伤寒来说,大多数是出现三阴虚寒,亡阳多,这种(耗气伤津导致损伤肾阴)证型毕竟是少数,因为它性质是寒,寒的特点是伤阳。这(三阴虚寒、亡阳)是总的发展趋势,这个是主流,这种(损伤肾阴)情况有,是支流。

②温邪

(图形演示16:51)

温病是外感热邪,它不是寒。叶天士讲“温邪则热变最速”,这句话怎么理解?伤寒是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由寒变成了热。温邪存在变的问题吗?温邪本身就是热,温和热不就是程度的不同吗?温邪就怎么变成热了?他指的是由表入里,在表是温热邪气,是热邪。他指的是由表入里,变成里热证,他指的是这个过程。所谓“热变最速”是什么意思呢?在表是温热邪气,入里变成里热,是指的这个变,由表证变里证。这个过程消耗津液,这是势所必然,所以伤寒初起口不渴,小便清长,意味着津液未伤。温病初起口微渴,尿黄,意味着津液伤。当然哪,温病也消耗阳气,但是它以伤津为主啊。它发展的结果,如果顺传的话,也是阳明里热证,就是传到胃、肠嘛,同时还可以逆传心包,它和伤寒又有所不同了,它不仅能顺传胃、肠,还能够逆传心包。顺传胃、肠呢属于气分,逆传心包属于营分。不管是传气还是传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津液是消耗的,尤其入营消耗了营阴,津液的消耗更严重。

这两种类型(传胃、肠;传心包)继续发展,不管是气分证还是营分证,发展趋势它必然是入血分,耗血动血呀,最后就导致真阴耗损。肝血肾精严重地耗损,最后亡阴脱液而亡。它和伤寒完全不一样。

那么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气分证还是心包的营分,有没有这种情况——虚脱亡阳,有没有?气分证由于高热大汗,逐渐发展,高热仍在,正气不足了,白虎加人参汤(证)啊。再继续发展,体温骤降,突然体温下来了,汗出不止,脉微欲绝,虚脱了。再发展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亡阳了。有啊。

逆传心包也有内闭外脱嘛。所以不管气分证,还是逆传心包的营分证,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出现虚脱亡阳,气分的虚证。但是在温病里面毕竟是以真阴耗损,以伤阴为主,向这个方向发展为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仍然伤津,所以这个方向为主,这个(虚脱亡阳)也不是没有。

伤寒向亡阳发展,温病也可能,但是温病向亡阴发展的多。就是说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伤寒之邪是寒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这个化热之中就大量地消耗了阳气。变成里热之后又继续消耗阳气,所以向亡阳的方向发展。  

温病本身就是热邪,它传变入里还是热邪,这个过程很快。为什么很快呢?因为热邪不闭塞腠理,它是开泄腠理,邪气很容易就入里。所以这个变化过程非常的快。

这个(寒邪伤人)是留恋在表,这个(热邪伤人)是变化最速,很快。在快的过程中津液大伤。不管是入气分还是入营分,继续耗气伤津,它(热邪)以伤津为主,所以最后以亡阴为主流。

这就把伤寒和温病它们传变的规律,用这一句话高度地概括出来了。所以叶天士讲伤寒和温病的区别,不光是在第一条,第二条头一句话还是接着讲,第三条还讲,后面还讲,就是反复讲伤寒和温病的区别,讲得非常清楚,不仅讲了温热和伤寒的区别,也讲了湿热和伤寒的区别,把它区别得非常清楚。

 
 

(图2)

2.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

第二个部分,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学生就提出问题来了。老师,你讲的呀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我们都明白了,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所以它表证的过程很长,太阳病持续时间长。温邪则热,温邪是热邪,所以它传变得非常快。那么请问,温病有没有表证啊?您开始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肺。这儿又提“温邪则热变最速”。那么它这么快,它有没有表证呢?提了这么个问题。咱们这么设想啊,为什么叶天士下面说这段话,把伤寒、温病区别完了以后,讲温病有表证,那就是学生提出问题来了。有没有表证?他解答有。头一句话就是,“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这话说得多简练,伤寒温病不同,温病虽然传变最速,但是未传心包,邪还在肺,把话又拿回来了。他不是说逆传心包嘛,热变最速嘛,但是没有传心包之前,还是犯肺呀,肺倒底是卫分还是气分?你光讲了一个脏,你没说阶段哪,没说是卫分还是气分哪。底下说:“肺主气”,肺主一身之气,它能够向体表敷布津液和阳气,它司理皮毛的开合,腠理的开合由它来支配,所以说它“合皮毛”,为什么说肺合皮毛呢?因为肺敷布津液和阳气到皮毛,卫气的宣发在肺,所以它外合皮毛。叶天士是主张(邪从)口、鼻而入啊还是皮毛而入?这是什么?口、鼻而入,这是什么?这是口、鼻而入。“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他不否认口、鼻而入,也不排斥皮毛而入,这观点很明确。按照传统来说,伤寒是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是皮毛,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外感病从皮毛而入。到叶天士这个时代,已经提出来了,邪气有从口、鼻而入的,但是排斥不排斥从皮毛而入呢?并不排斥。伤寒从皮毛而入,温病可以从口、鼻而入,也可以从皮毛而入。皮毛可以影响口、鼻,口、鼻也可以影响皮毛,为什么?因为它们都归肺所主,没有矛盾。肺主一身之气,向皮毛敷布津液和阳气来抵抗邪气。那么邪气侵犯了皮毛,肯定是犯肺。所以我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句话没错。肺有表证,按卫气营血来说就是卫分证。所以卫分证就是表证。有学生问,伤寒有表证,温病有没有表证?温病有表证,表证就是卫分证,所以温病初起呀只要没有犯心包,又没有顺传于胃,在肺这个阶段,初起在皮毛,还是表证。这就先给你定下来,卫分表证。

底下具体怎么治?“在表,初起用辛凉轻剂” ,用了这么一句话。“在表,初起用辛凉轻剂”,表证初起用什么法呢?他讲的是法,辛、凉、轻这三个字不得了,概括得非常好。辛指的味,凉指的是性,轻指的是质。《中药学》讲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这三个字)是不是都包括了?(辛)五味、(凉)四气、(轻)升降浮沉,都用上了。味,要辛,因为辛能散。性,也就是气,要凉,因为凉能清。从升降浮沉的角度来讲,应该用轻扬的药,这个地方是讲,轻能够扬,能够宣,轻扬宣透,能够透邪外出。为什么呢?邪在表,只有用轻扬的药,才能够使它透表而解,透出去。讲的概括性非常强。这个轻字啊,它主要的含义是指的质地,要用轻扬药。另外一个,另外一层意思,轻和重相对而言的,就是说用辛凉轻宣的药物,质地要轻,它的作用也要轻,不能用辛凉重剂白虎汤,石膏也是辛寒药,但是它重。在表,特别提出“初”不能用重剂。这个结合他后面第八条所讲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就是告诉你呀初起用轻剂,不要用重剂,因为它没有到气分,虽然是热证,但是表热,不能用重剂,用重剂就能够导致凉遏,寒凉遏阻气机,使发气机凝滞,在表的热邪反而发散不出去了。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质地轻,一个指轻重的轻,主要在这(质地轻)。(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这就是表证的治疗大法,吴鞠通的银翘散是怎么来的呀?就根据这个组方原则,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里面找了一个病例,把那个方子拿过来,定个名,辛凉平剂银翘散,就这么来的。所以这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是一个大法。

后边接着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夹湿,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外感温邪,热邪它既可以夹风邪又可以夹湿邪,因为不同的季节,气候不一样啊,春天温暖有温邪,但是它又多风,也有风邪呀,所以往往是风夹热,热夹风,叫风热邪气。因为要到长夏季节,降雨量多,自然界又有湿邪,那就可以湿和热相合,热夹着湿。热夹风和夹湿的表证,除了清热之外,用辛凉轻剂清热邪之外,那你就得考虑夹风和夹湿的问题了,夹风就得有风的治法,夹湿就得有湿的治法,不能单打一。那么大家考虑一下,怎么知道他夹风了?比如说头痛、咽喉肿痛,这就是夹风的表现。古人有个说法,“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人体的高巅指的是哪?最高的部位就是头,向头部来,一般都得夹风,不管是内风,还是外风。外风嘛因为它上行,风性上行啊,所以可以鼓动气血上行。内风、肝风也是一样,肝风鼓动气血上行,眩晕哪,甚至于昏仆啊。不管内风、外风,最容易上头,因为风为阳邪,它轻扬上行,所以出现头痛要考虑到风的问题。另外上部,咽部红、肿、痛,也可能红不肿,就是有点充血,或者是充血太严重了肿起来了,疼痛,也是风热上攻啊,热邪夹风上攻头顶,上攻咽部,出现头痛、咽红、咽痛,这一系列的表现,这说明它有风。在辛凉轻剂里面要加什么?夹风加什么药?夹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他给你举例而言啊,之属,就是这一类的药。为什么不说夹风加荆芥、防风、加羌活啊,荆芥、防风、羌、独活,不都是散风的吗?因为它是热夹风,不是寒夹风,桂枝汤证也是外感风邪,但是它是夹寒的,所以用桂枝。这儿所说的温病夹风是热夹风,风热邪气,不能用辛温。薄荷辛凉、牛蒡辛平,都不是热药,他举这一类的药。在辛凉轻剂里面加上它们干什么呢?——向外透,疏风透风,叶天士讲透风于热外。因为风是阳邪,是无形的邪气,所以用宣透的方法,把热和风给它分开,使风邪向外透。所以透、外这是对风邪的处理办法。

如果夹湿就不然了,夹湿的表现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热邪夹湿了?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头身重痛,“首如裹”,头部啊胀,有个紧束感,像箍起来一样,上了一道箍,身上也重,痛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沉重。头部和周身都有沉重感,头部有紧束感,苔腻、脉濡,这不是湿的表现嘛。如果热,它不是这种表现哪。这就说明它夹湿了。

对这个湿怎么处理?祛湿,他提出来“加芦根、滑石之流”。加芦根、滑石这一类的药,目的是什么?淡渗利湿,渗湿于热下。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看这个,用的是渗下,这两个字不一样吧?透于外,渗于下。因为邪气的性质不同,处理方法自然不同。湿邪重浊粘腻有形,它和风不一样。风是无形的、飘动的,一透就出去了。湿邪不容易透,怎么办呢?往下渗,把它怎么和热分开呢,把它从下面渗走,“渗湿于热下”,使湿、热分离。举了两个药,滑石虽淡渗利湿的药,不错,可以导湿热下行,从下面利湿,渗湿于热下。芦根是利尿药吗?芦根是淡渗利尿药吗?芦根不是。那为什么说用芦根、滑石之流,他怎么不说泽泻、滑石之流啊?为什么啊?因为它是热与湿合,它不是湿为主,它是热夹湿。热夹湿是热为主,湿是次。在热夹湿的情况下,热照样可以伤津液,利尿也伤阴,热本身就伤津液,你再加利尿药容易伤津,为了防止它伤津,加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利尿,利尿而不伤津。考虑得多周到!芦根不滋不腻很清灵,甘寒生津而又不影响湿邪。所以你那儿利你的湿,不要紧你别怕,我这儿有(芦根)给你保护的,我保着津液,伤不着津液。芦根、滑石之流。人家叶天士在这儿是举例,咱们临床使用是不是就一定芦根、滑石?别的药就不能用呢?那倒也不一定,如果它在表,辛宣芳化的药,藿香、佩兰这一类的可不可以加?可以呀。在大队的清凉药里面嘛,你要知道,“辛凉轻剂”这是大法呀,银花、连翘、竹叶这一类药里面加一点藿香、佩兰,它能怎么着?它虽然是辛温,但是它芳化呀,它毕竟是夹湿啊,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如果邪在表,里湿不重,藿香、佩兰、竹叶这一类药可以加入,但是是在辛凉轻剂的基础上配合它们,方剂出来还是辛凉,用的是它们的芳化作用,而不是它的温,这个不用怕。叶天士在这儿是举例而言,他特别强调“或透风于热外”,风邪是透外,湿邪是渗下,“渗湿于热下”,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办?最后一句话落实到这儿啊,“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说把风和热分开,这种(针对风热)叫做“辛凉散风”,叶天士在第四条讲“辛凉散风”,透风于热外的方法,因为用的是薄荷、牛蒡嘛,叫辛凉散风法,这种渗湿于热下的方法,叫“甘淡驱湿”,用甘淡的药渗利祛除湿邪,辛凉散风法、甘淡驱湿法。有什么作用?目的“透风于热外”,是把风和热分开,“渗湿于热下”,是把湿与热分开,不让(风、湿与热)这两种邪气互相结合,“相搏”就是互相结合。不让它们互相结合在一块,光剩一个热就好办了,风去了,湿去了,光剩一个热,我就清热,单打一,就好办了。如果它们两个结合起来你就不好办了。所以他的目的是不让它们(风和湿邪)和热互相结合。那么这个热自己势力就肯定孤单了。所以 “透”和“渗”的目的,是把它们这两种兼夹的邪气和热分开,最后让它势力孤单,专门治热。

这段话啊非常概括,把前后两段结合起来,这整个一条,第一段还是承上条,接着上条继续讲伤寒和温病的区别,这个就不从那个角度讲了,讲什么呢?伤寒也由表入里,温病也由表入里,在这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它们有什么区别,就是传变的区别,不是说从整个的伤寒温病大体区别一下,营卫气血怎么区别了,发展过程怎么区别。伤寒是寒伤阳,最后是向亡阳发展,因为它留恋在表那段时间就在伤阳;温邪不是,它本身就是热,所以变成里热很快,这个过程以伤津液为代价,最后向亡阴发展。

交待清楚之后,下边接着就讲温病怎么治,因为伤寒的治法不用讲,《伤寒论》讲得清清楚楚啊,这个肯定学生没问,老师也没讲,说伤寒怎么治呢?要问那个的话,那不是叶天士的学生,叶天士的学生不是那水平。所以下边就讲温病怎么治了。接着就讲温病也有表证,你别看它快,只要没传心包,它就在表,在表就用“辛凉清剂”,先把大法交待出来,然后又交待或者有夹风的,或者有夹湿的怎么办,“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不让它们结合,单剩一个热邪,就清呗,“热者寒之”,就清热就行了。这段交待得很清楚。下面就该接着讲了,你不按我的说法办会有什么后果。所以不仅正面地给你叙述了应该怎么办,下面还要交待反面,不这样就会怎么样。

咱们下节课再讲。

下课!

(0)

相关推荐

  • 基本知识和概论

    一.基本知识 足太阳膀胱经: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连腰肾,和肾相连.经别散布于心.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足太阳膀胱腑:膀胱,气化津液.居于下焦,气是通过太阳之经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所以 ...

  • 郝万山讲伤寒论7,8

    ​万山讲伤寒论 第七讲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分类:本证,变证,类证 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 表证:邪气偏于浅表 ...

  • 62讲 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

    62讲  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了第一条的前两句话,下面咱们就讲第三段. 3.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 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他(叶天士)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辨营卫 ...

  • 61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一条(1)

    61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一条(1)       图1 同学们,这节课呀咱们开始介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这是叶天士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它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叶天士当年带着学生浏览太湖洞庭 ...

  • 66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2)第五条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温病热邪逆传入营,它的主要的治法,大法是"凉血清热",也就是清营,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配合透热转气,气分的热不除,营分热不能解,所以必须要用清泄气热.宣通 ...

  • 65讲 外感温热篇 第四条

    65讲 外感温热篇 第四条

  • 64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三条

    温热邪气和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 ...

  •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 ...

  • 第67讲 《外感温热篇》第六、七条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把<外感温热篇>的前五条介绍完了.前五条啊它主要讲了温病和伤寒病因.病机的区别,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病在表的治法,也就是卫分证的治法,然后是逆传入营的治法,他把 ...

  • 第69讲 《外感温热篇》第八条(2)

        同学们,上节课讲了营分证的治法.应该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至于透热转气嘛,那就看气分有什么样的邪气阻碍了营分热的透发,那你就采取相应的办法,去除气分的热邪,降低气分的热势,同时宣畅气机,使营热 ...

  •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顾护阳气 ②阴虚火旺体质--顾护津液 ③素有湿蕴体质   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