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大方,各有长短,能治病就是好方
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打仗,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了解药与药配伍的效能,胸有成竹,才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01
有一些疾病,用单味药可以制胜,就无需使用成方。
例如:治病瘊子(疣),薏苡仁有较好效果,将它轧面,每天冲服10克或煎服30克,一般月余可能脱落。
小儿受惊吓,或生气存食,出现不思饮食,大便干燥,鼻子下面的人中穴处发红,鼻根发青,睡眠易惊,无名指关节屈伸时格格作响,用黑白丑炒焦,每天服一小撮(约1克),以泻下为度,效果较好。
此方对小儿滞颐流口水亦效。若泻下太厉害,可用小米粥或咸鸭蛋调补。
椿根白皮主泻血,对于顽固性血便,粪色鲜红者有效,可轧面兑入适量,每次服3克,1日2次服用。
黄连或黄柏口含,对口疮分泌物多者频佳。
似以单味效方很多,临证万勿轻视,俗云:“单方一味,气死名医。”有时用成方效果不好,而投单味药获效者,屡见不鲜。
昔在山东时曾治一患者咽痛如刀刺,曾用中西药未效。细察咽喉,局部不红不肿,诊断为少阴咽痛。
病由少阴经气不能舒展所致,予服《伤寒论》甘草汤,生、炙甘草并用,以舒其痉挛,饮后2日,其痛若失。
02
较为复杂的疾病,常需多种药物配伍以治之,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从方剂入手,探索其中药物配伍的规律。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方剂之祖,他的药物配伍规律,应当很好钻研。
例如:麻黄配桂枝,可治疗风寒束表,无汗身痛,其发汗力猛。
麻黄配石膏,一祛寒一清热,各走极端,起激化作用,使其发汗力量减弱,平喘力量增强,能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
麻黄配附子、细辛,太阳、少阴经脉脏腑皆达,治疗少阴阳虚感寒无汗者效佳。
昔在菏泽曾治一成年男子,秋感风寒,全身发冷,寒甚热微,脉象沉细,多法治疗未痊。
乃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下咽,患者全身发热,自揭被褥;一剂入腹,皮袄亦脱,病竟霍然。
药物配伍产生的作用是综合功效,这种功效虽与组成它的药物有关,但亦不尽然相同。
03
对于症状非常复杂的疾病,要用许多药物组成大方来治疗,古人制有许多大方,临床疗效显著,也应当加以继承。
昔对刘河间的双解散(即防风通圣散),认为它药多方杂,麻黄汤、承气汤合一锅而煎之,看起来颇为别扭。
某次治疗一例重感证,时冷时烧,脉乍大乍小,多法无效,无奈投以双解散两丸,竟获痊愈,乃悟大方有其独特的用处,不能轻易忽视,并注意恰当的使用大方。
常用的大方如:资生丸治疗脾虚久泻,二十四味流气饮治疗气滞水肿,《局方》牛黄清心丸、回天再造丸、大活络丹治疗老年病和中风后遗症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大方的特点是药味很多,但它不是各治各的病,而是互相监制,合治一种病,即所谓“合众力而一路攻也”。
因此,每个大方突出的功用常只有一个,要把它当做一味药来用,才能运用得好。
04
任何药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治病时要取其长而避其短。
以补气药为例,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都是好药,但用后易产生胀满。
纠偏之法,服人参者,加莱菔子以消之;服黄芪者,加陈皮以消之;服白术者,加枳实以消之;服甘草者,加肉桂以消之。
其他药物也有救弊之味,无须一一枚举,监制得当,副作用就会减少,疗效也相应提高。
本文选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岳美中原著,陈可冀主编,2000年3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