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鬼钗草、鬼黄花、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一包针、家脱力草等。
〔来 源〕 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鬼针草Bidens bitinnata L.的全草。
〔成 分〕 全草含生物碱,鞣质,皂甙,黄酮甙,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含油27.3%。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清热解毒: 《本草拾遗》: “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也杵绞汁服”。 《本草纲目》: “涂蝎虿伤”。《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肿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2.消瘀止血: 《福建民间草药》: “散瘀活血,消痈解毒”。 《江苏药植志》:“捣汁敷,止血”。 《泉州本草》: “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二、近代研究
1.抑菌作用:鬼针草乙醇浸出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1〕。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
2.消炎作用。鬼针草与海洲常山混合制成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作动物试验证明有消炎作用,对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分别单用则消炎作用不明显〔2~3〕。
〔性 味〕苦、平,无毒。归肝、大肠经。
〔功 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 治〕疟疾发热,湿热泻痢,黄疸,脘腹疼痛,肠痈,噎膈,咽喉肿痛,风水水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
〔临床应用〕
1.疟疾泻痢:鬼针草单用治疟疾寒热,湿热下痢,或泄泻有效。也可选用柔芽配伍白糖及红糖煎服。
2.黄疸水肿: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无黄疸型肝炎之黄疸、胁痛、 不思饮食、脘腹满闷、舌苔腻等。一般黄疸多配伍柞木叶、青松针等煎服;无黄疸型肝炎则配伍黄花棉煎服。此外,近年来用治急性肾炎水肿,单用鬼针草煎后加鸡蛋一个、麻油或茶油适量服。
3.脘腹疼痛:本品可用治脘痛及肠痈腹痛等,类似于慢性胃炎,急性或慢性单纯性阑尾炎等,前者可与瘦猪肉炖食,或单用研细末服。后者单用煎后加冰糖、蜂蜜或牛奶服。
4.跌打出血:如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单用鬼针草煎后加黄酒冲服。便血及尿血可单用煎服,金疮出血可用鬼针草叶捣敷。
此外,单用鬼针草煎洗或捣敷可治虫蛇咬伤,近用治气性坏疽等。民间煎服治四肢无力等证。
〔用 量〕 15~30克,鲜者加倍,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
〔禁 忌〕孕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