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参简介
林下参,原指利用野山参的小捻子或籽海仿山参条件而育成的人参,采挖山参时挖到的山参幼苗,弃之可惜,于是重新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长,若干年后挖出利用,也称山参“趴货”。
而现在所说的林下参是指利用现有园参品种参籽,广播于山野林间,人工创造仿山参生长条件,且人工管理,一般在10年以上的人参。2005 年新版药典,名之为“林下参”,2006年,修改为“林下山参”。
扩展资料:
林下山参的基本特征主要集中在芦头、主根、须条及纹点上。
1、芦头
林下参的芦头比较独特, 芦细长而碗稀疏,多呈细长的“线芦”或节间十分明显的“竹节芦”状,无典型的园芦,绝无“三节芦”或“两节芦”,艼细长,下顺,枣核艼极少。
10年以后的林下山参进入增重期,芦碗长得硕大而显眼,20年后,芦碗长得更大,表明林下山参进入快速增重期,茎杆粗壮。
2、主根
林下山参主根色白,体胖,质嫩,东北参农俗称“白胖小子”、“白胖娃娃”。野山参年限长,增重慢,色黄白,体灵巧,质结实。
林下山参有灵体,顺体,太肥的土地也会出笨体,分腿自然,小腿显嫩,质地虽不太坚实,但疙瘩体、顺体、横体皆有,且分腿(分裆)灵活,虽无野山参的锥形尖腿,但不臃肿而显顺长形。
3、须条
10年生以上的林下山参,须稀少而长,只有2~3条,但支须不清而茂盛,又细又软无韧性,远非纤维化,不像野山参的主须清,支须也清,极富弹性。
4、纹点
林下山参有浅纹或近于光滑无纹,其纹特点是稀疏而浮浅,分布到中下部,肩部不会有纯山参那样的“铁线纹”。
干燥后主根上出现的纵皱纹和横皱纹,不是所说的山参的横纹,年限短的林下参须条上一般不会有珍珠点,若偶见“珍珠疙瘩”,也不是很显眼。
最后:为了让朋友们能更好的了解林下参,请老铁们将此文转发至朋友圈。。。
虽然帮不了每个人,但咱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帮助自个儿需要整这玩意儿的朋友,让他们(她们)能更好的了解林下参,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