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视野 |彭艳:满纸云烟翰墨香——读万雁中篇小说《折断的炊烟》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孝感文学
时光煮文字,文字暖人生


满 纸 云 烟 翰 墨 香
——读万雁中篇小说《折断的炊烟》
□ 彭艳
以前,有幸拜读过孝感美女作家万雁的散文集《水蓝风清》,那一篇篇散发着植物清香的文字,曾似一首首斑斓的歌,划过我的心湖,令我陶醉。而今,读到她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炊烟》(发表在《芳草。潮》2016年2期及《槐荫文学》2016年1期),它又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迷醉了我的神思。
初见“折断的炊烟”这个标题,三分讶异,七分迷惑。那袅袅的炊烟,要么飘散,要么匿迹,岂能以手断之?待细品之,便觉诗意盎然,意味深长。原来,此炊烟,非彼炊烟,此乃亲情、友情、爱情及民风民俗等的象征矣。所谓“折断”,亦即消逝之意。
《折断的炊烟》是中篇小说,里面涉及的人物和场景很多,主题涵盖面广,意蕴也较深,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好小说。品读中,你会发现,这篇小说亮点频出,让人惊喜不断,它们像一剂剂提神药,刺激着你的神经,调动起你的兴致。奔丧,一件看似悲伤沉闷的事情,却被作者描绘得风生水起,声色卓绝;葬礼,一个司空见惯得近乎枯燥乏味的风俗礼仪,在作者的笔下却是绘声绘色,摇曳生辉。不经意地,让人生发“开篇即得惊人句,满纸云烟翰墨香”之感。
综其所述,这篇小说有三大亮点。其一,本文以奔丧为主线,其间故事连连,不时穿插细节描写,笔酣墨宝,精彩纷呈;其二,有较深的思想意蕴。小说描写了主人翁程素素参加葬礼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发生在童年与成年后某些事件的前后对比,揭示了经济腾飞的今天,那些可贵的亲情、友情及爱情等,像一股被折断的炊烟,于人们的视野中消弭,很值得现代人深思;其三,精彩的叙述方式与语言表达。在这三大亮点中,本文尤以这点最为闪耀。若把故事情节比作小说的骨架子,那么,思想意蕴就是小说的灵魂,叙述方式与语言就是构成小说的血与肉。可见,语言叙述在一篇小说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该篇小说中,它们的精彩,究其何来呢?
简而言之,该小说的叙述方式可用“巧”“妙”“真”三个字来概括。
所谓“巧”,就是布局精巧,不落巢臼。本文以程素素的心理活动为导向,以其行动去向为轴心,二者之间以“听从心的指引”作牵引取得承接,将其间发生的多个故事串联起来,从而巧妙地推动中心情节向前发展,摒弃了段落之间枯燥生涩的桥接叙述,也规避了大段大段单调的介绍性情节。文中故事随主人翁的思绪纵横驰骋,情节看似散乱,偏离航道,实则一线串珠,形散而神不散,与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有异曲同工之妙。
“妙”,就是铺陈隐伏,不动声色。伏笔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手法,伏笔运用得妥帖,可使小说情节珠联璧合,结构浑然天成,能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这篇小说也善用伏笔,且不易觉察,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到最后才知匠心独具。如:开头写程素素的老公总是连名带姓地喊她,就像喊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一点也不亲昵。这看似调侃的叙述,实际是为后文她老公对婚姻的背叛暗设的一条伏线;又如:当程素素跟同学聊天时,几乎问遍了所有同学的近况,唯独那个令她心怡的男生她羞于问及,文中仅一处提及,看似可有可无,然而,到小说尾声,当程素素发现老公背叛了自己后,她在悲愤之中一下拨通了那个男生的电话,这举动既让人心生意外又觉得合乎情理。回想,都是那一笔之功。
“真”,就是逼真到位,很接地气。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发生在乡村的人和事,涉及的对话描写较多。作者很善于把握地方特色,人物动作及对话的描述很符合每个人的身份,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述,其形象及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尤其是舅舅们开家庭会那段,将每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当三舅恁说没钱交宴席钱时,四舅说“'哎哟喂,老三,你可真是财神爷要饭啊,求你就别在兄弟们面前装穷了……’说罢,四舅扔掉手中的烟屁股,用脚重重地捻了几下。”后面又写道“三舅也不是省油的灯,猛地站起来,一手叉腰,一手指着老四的鼻子说:“哈个杂,你还在哥面前充起老子来了,反了天了!”
再者,本文的语言特点也可用“新”“活”“趣”三个字来形容。
所谓“新”,就是新颖时尚,不陈腐。本文善用简洁性新奇性富于时代特色的词汇及语言,不仅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接轨,且让读者耳目一新,增添了阅读兴趣。如:“素素,晚上我打你电话,你可千万别玩失联啊!如果找不到你,我可要发红色通缉令哦!”;再如:“他们不时地发出一阵哄笑,玩得嗨爆了,程素素感觉莫明其妙,不知嗨点在哪里……”其中,“失联”、“红色通辑令”、“嗨”都是新近几年才有的词汇。
“活”,就是鲜活生动,不死板。这是本文亮点中的亮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刻画人物,是作者极其擅长也是本文惯用的一种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真是俯拾即是。如“程素素的双脚像踩在云端,内心如一锅沸腾的水,汩汩地冒着热泡”;又如“幺舅的头略微抬高了一点,但双手还是夹在裤裆里不愿拿出来,就像裤裆里有一坨胶,将手粘住了似的。
“趣”,就是俏皮风趣,不枯涩。这样的语言在该小说中也是比比皆是,它们像一道道时令美味的下酒菜,令人兴味大振。如“你是在威胁我吧?你是在挑战我的忍耐力是吧?你看我能不能把你怎么地?我今天非好好修理一下你不可!不修理你一下天理难容,不修理你一下你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又如“……烤肉烤菜烤鱼烤虾烤翅烤肠,烤啥都有,店家将蒲扇那么一挥,我的娘亲啊,整条街都飘着扑鼻的香味。”
总之,这篇小说优点多多,只是不足以一一而论,这里提及的只是本人的一点点拙见,至于那些未被发现和不能详细列举的亮点,还有待用心欣赏这篇小说的朋友自己慢慢发掘与品味,相信独具慧眼的你,一定比我更有鉴赏能力,从而发现更多隐含在这篇小说里的特点及看点。
【本文已发2017年《槐荫文学》1期】
作者简介

彭艳,湖北省作家协会高研班学员,孝感市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业余创作散文随笔小说评论等近四十万字,作品散见于《潜江日报》《孝感日报》《孝感晚报》以及《散文天地》《旅游文化》《九头鸟》《槐荫文学》和《黄香故里》等报刊杂志。作品“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信义兄弟》中、小学生版入选武汉市《金华年华》中、小学生课外读物。

第 六十二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