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季话麦客

上周回正宁,时值收麦打碾季,公路两边随处可见成排结队的收割机,整个早胜大街更是被收割机所占满,雷沃谷神、谷王、久保田、春雨金麦客……挤扎成一道特珠的风景线。

时代在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割打碾越来越变得简单,那些三十年前十多亩麦子需要三五人月余的劳作,在今天两三个小时就可以颗粒归仓,不得不说这是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现代人的幸福,但面对如此多的收割机,且源源不断有结队的收割机从211国道上驶来的场面,却让人止不住感受到一种狼多肉少的局面。

陇东大塬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和果园等经济作物的侵占,早以再难支撑“陇东粮仓”的辉煌,但机械的普及化与交通条件的越来越好,却把无数的外地收割机引上了大塬,看着这些来自关中腹地,来自河北河南的收割机,看着那些夫妻结伴、兄弟相帮出门收麦子赚外快的异乡新“麦客”,实在让人无法不有一种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慨。

如今年龄在六十岁上下的庆阳南部农民,大都有过下关中撵场割麦子的经历,位于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条件相对优越,关中老百姓习惯上把彬旬长永淳等山区地叫北五县,把北五县的老百姓叫北山狼,庆阳南部正宁、宁县等地下关中撵场的麦客也无不被以北山狼概称之,或许是他们觉得北五县人民更吃苦,同恶劣自然环境争斗的能力更强,或着是物质的丰富养就了他们的养尊处优,既不想干最劳苦的收麦活,又觉得麦客们通过体力赚走了他们的财富,所以藐称之。

古人的用词用语总高妙而切实,我总觉得撵场一词极其生动,麦子随着地势和温差逐地成熟,说黄就黄了,麦客总需要赶着麦子成熟的趟儿,在恰当的时机适时的去撵场,早去了不行, 晚去了也不行,收麦子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赚快钱。

去关中撵场是古来就有的习俗,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达到顶峰,那时候刚分产到户,农民的生活还比较清苦,来钱的路子极缺,收割机也还没有普及,关中人也还烧柴草喂牲口,他们每年麦子相对比北部山区要早熟,所以咸阳北五县及庆阳南的农民就习惯于到关中去撵场,提着镰刀去收麦子赚点零用,俗称搞副业。

常听一些老辈人说起收麦撵场的故事,背着干粮提一把镰刀,翻山越岭南下关中,逢雨天就在村头屋檐下随地一躺,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收割,也有干了活被克扣了工钱的忧伤。

那时候关中人看到有提镰收麦的麦客就说北山狼来了,也是做为一种恢谐的打趣,我村子有个老六,那些年年年都去关中赶场,但他喜欢开玩笑,人胆大也口无遮拦,他说人家叫他北山狼他就对骂,并编故事骗他们,去有户人家去撵场时他告诉主人说:“瓜娃,你甭胡叫,北山狼是你祖先。”关中人就骂老六说这北山狼还骂人,老六就一本正经地给他们说故事,说以前北山的人其实也生活在关中,后来关中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一些老人一商量向北山迁,这样一迁孩子们地就相对多点,能吃饱饭了,可到北山的老人们还放心不下在关中生活的儿女,年年收麦季节就跑到关中帮儿女们收麦子,收麦原来也不收钱,至多是带些礼当,后来就慢慢收点小钱,慢慢形成了撵场的习俗。这说法后来还被某户人家信了,也,从此不再叫老六北山狼,老六收了麦子给开了多的工钱,还送了旧布衣给老六。

关于老麦客与新麦客的故事一时也说不完,且摘发群友张正武老师的一首诗,以此作为解绍那些旧岁月的结篇。

麦客故事(七律)

文/踏雪寻梅

伏蝉乱噪急匆匆,麦客秦农各不同。

到嘴收成悬虎口,赶场打价救家穷。

长趟二百镰嫌短,暴食三餐胃怕空。

多少赶场人及事,如今都在笑谈中。

张老师给这首诗作加了注,内容如下:

注:1 . 麦客:过去麦客多为陇上粗汉,结帮成伙下陕西关中赶场收麦,。

2.打价,即打镰价,据说,在开镰割麦前,雇主头和麦客头(也叫镰头)须比武论价,每亩报酬(镰价)由胜者说了算。

3.长趟:割麦术语,即二三百步长的麦田。

4. 暴食:传言麦客特能吃,雇主管饭管饱,即是吃不了也得偷偷藏在随身携带的口袋里,留着雨天没有雇主的情况下充饥。

麦客是农业落后时期的特殊事物,现在已变成一种粗旷而心酸的传说。

结束语:撵场人是踩着金风走的,各自在不同的地域,由东而西,自阳而阴,始终赶得开镰的日子 ,在渭河平野,他们身后是刚刚割过的麦茬地,或是连夜已经翻过的泥土。脚下则是割倒的金浪,一捆捆地堆堆的麦秸,组成新的迭浪的形状,抬眼望去,逾远逾呈现绿的颜色,镰刀下,却永远是成熟了的金黄。

(0)

相关推荐

  • 割麦

    农村泥土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不会做农活的,只要舍得力气.像我这样,从小在山沟里长大,自然也不例外. 在所有的农活中,最让大家头疼的是三伏天气里"浇玉米",其次便是麦黄时节" ...

  • 想到早已逝去的麦客

    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在收割小麦的时候,专门请来割麦子的帮手,关中人就尊他们为"麦客":前来参与收割的麦客们自称为"撵场":撵场.麦客其实都是 ...

  • 【最后一位麦客】/ 周海峰

    最后一位麦客 周海峰 农历小满过半,芒种就要到了.这个时节,身居固原山区的德发就坐不住了.他从娘供奉着土地神龛的架板上取下一个布袋,掸去上面的灰尘,解开束口,从里面取出一把镰刀,镰刀把儿是桑木的,那是 ...

  • 记忆中的麦客

    麦客 陶浒 绘 临近夏收,我回到乡下老家,徜徉于田间地头,看着蓝天白云下在微风中涌动的麦浪,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麦香,我的思绪剥茧抽丝,回到了从前,眼前浮现出昔日收割的场景. 我的家乡在秦岭北部的渭 ...

  • 「散文」小满过后咱割麦

    小满过后,关中平原东部的东府渭南就开始搭镰割麦了.这里地处黄河中游,古称下邽.莲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每年关中平原的"桃花季"就是从这里的 ...

  • 【轉帖】【收藏】黄季刚词钞 (民国)黄侃

    黄侃 1886.4.3-1935.10.8.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 ...

  • 【北京诗词】No.61340期A版||​关于故乡六月怀抱的麦黄记忆 ​作者​:刘经建

    北京诗词 欢迎您的阅读 <北京诗词>属于新古典主义诗词流派,主要发布古体类型的诗词(含仿古体诗词)和现代诗,兼发优秀的现代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纯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大家能努力研究继承古体诗词, ...

  • 梅子黄时话梅雨,江南梅雨季节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事情!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 宋· 周邦彦 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但古人则喜欢从文 ...

  • 【颍州文学.散文】管淑平||麦黄黄,芒种忙

    麦黄黄,芒种忙 管淑平   芒种,是被那亲切的麦儿香唤来的. 在乡下实习的日子里,我有幸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到受麦香和农忙.在我成年之后的这次的感受,和孩提时代大为不同. 草青青,麦黄黄,芒种忙.不错的 ...

  • 宗枫朗诵《麦黄杏》|| 作者:王成标

    麦 黄 杏 朗诵:宗 枫 作者:王成标 一阵风自远方而来 风里弥漫着夏日的情怀 诗意的时空 灿烂出阳光的故事 绿色的大地 涂抹着金黄的封面 一阵风自心里而来 思想的成熟孕育收获的精彩 每一粒麦子 都沉 ...

  • 黄季焜:中国口粮能够绝对安全,要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黄季焜表示,我国的水稻.小麦基本上能够达到接近百分之百自给率,但是玉米的自给率会显著下降. "去年玉米进口已经超过1000万吨,我们预测在2025年可能达到4000万吨左右.大豆的自给率同样 ...

  • 麦黄榴花傲||赵中岳

       即涂    文:(镜嵩-赵中岳) 嗨!老乡 恁还别说 这老天也真俏 正炎日悬空哩 天气预报说有雨 恁瞧瞧 那西北角 乌雲就立马喧嚣 真是浓墨重彩啊 把夕阳涂掉 嗖嗖嗖 那凉风就随着来到 咔嚓嚓 ...

  • 乡情散文:麦黄吃杏子

    乡情散文:麦黄吃杏子 文:张宗龙 麦子黄了,杏子熟了,那酸酸甜甜的杏子勾起了我幸福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村里的土地金贵,沟沟洼洼都种满了庄稼,难得见一棵果树,至今我们村周围十里八村的都没有成片的果园.在 ...

  • 【雷池诗社】田荣 | 又值麦黄杏熟时

    上刊作家:田   荣 田荣 |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田地.田野.秋枫丹.雷无雨等,退休前在望江县教育局工作.1974年7月发表处女作,早年创作过诗歌.曲艺.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散文.随笔.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