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代表了《夷坚志》中两个重要标签:戒杀放生和临终入冥;一般说到入冥,也关系着“复活”这概念,因为他要不复活,无法把来自“阴曹地府”的消息带出来。这故事没有多少戏剧性,就是如实陈述的事件。
【原文】
俞一郎者,荆南人。虽为市井小民,而专好放生及装塑神佛像。绍熙三年五月,被病危困,为二鬼卒拽出,行荒野间。遂至一河,见来者甚众,皆涉水以度,独得从桥到彼岸。别有鬼使,引飞禽走兽万计,尽来迎接。稍抵前路,又遇千馀僧。及一门楼,使者导入,望殿上十人列坐,著王者之服。问为何所,曰:“地府十王也。”判官两人持文簿侍侧。俄押往殿下,检生前所为,王者问:“有何善业,可以放还?”判官云:“此人天年,尚馀一纪,并有赎放物命已受生人身者三千馀,合增寿二纪。”王遂判:“俞一本寿只六十三岁,今来既增二纪,日下(三志己此条重见作“目下”)差童子押回。”俄两青衣童引行青草路,至一缺墙,推其背使过,不觉复活。左手掌内有朱字数行,不可认,盖批判语也。
俞一郎是荆南(现湖北荆州沙市一带)人,他虽是市井小民,却专好放生以及装塑神佛塑像。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五月,他病势危重,恍惚中,被两个鬼卒拽出家门,感觉行走在荒野。眼前来到一条河,他看到很多人也来了,他们趟水过河,唯独自己能从桥上过到对岸;过河以后,另外有鬼的使者,带领着数以万计的飞禽走兽过来迎接他;再往前走了一段,他又遇到一千多僧人;到了一座门楼,有使者带他进入,他望见大殿上有十个人依次而坐,每个人都穿着王者服装。俞一郎问使者:“这是什么地方?”,有人告诉他:“这里是地府十王殿。”两个判官拿着文簿服侍在十王旁边。过了一会儿,俞一郎被押往殿下,检查他这一生的所作所为,阎王问道:“这辈子有什么善业可以把此人放还人间?”判官说:“这个人按命数说,还应再活十二年,他因为赎放物命,已经有三千多动物转受人身,这样算来,他应增寿二十四年。”阎王于是判决:“俞一郎本寿只有六十三岁,现在地府给他增寿二十四年,立刻派童子把他押回阳间。”稍后,两个青衣小童带着俞一郎走在一条青草路上,他们来到一处断墙,童子推他后背,让俞一郎过去,不觉中,俞一郎就复活了。醒来的他发现左手掌上写着好几行红字,但认不出写的是什么,大概是阴曹地府的判语。【祥宏点评】:这是个“戒杀放生”和“临终入冥”的故事。俞一郎因放生奉佛的善行获得增寿二十四年的奖励,放生的功果确实如此:使别的物命活,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长;因为放生,俞一郎在阴曹地府受到尊重,不仅可以从桥上走过(别人只能从河里走),他还受到众多被放物命的迎接;在传统民俗信仰中,一直传说着“十殿阎王”的名号,这个故事给了个证明,至少在宋代,就有所谓的“十殿阎王”,只不过他们是十王在一殿;俞一郎来到阴曹地府时,走的是荒野,还阳时走的是青草路。可见任何征兆,要注意身边、此时、当下;在现行中华书局四卷竖排繁体版《夷坚志》中,确实有同一故事出现在不同卷的情况,比如《韩郡王荐士》、《蔡主簿治寸白》(尚未编辑)等等,因原始文字就是如此。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2-《夷坚志》里的戒杀放生-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