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虎 ▏内乡宛梆,一路走来
内乡宛梆,一路走来
马秀华 摄影/文
序
2021年3月15日,在驶往新野县上港乡齐花园村的乡道上,两辆大巴、两辆现代舞台车和数辆装载大货车,呼呼呼急驶闪过,好一幅兵团驰骋战场的宏大画面,气派!
满载演职员的大巴车
(马秀华 摄于2021.3.15)
两辆大巴车身上涂着“河南省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字样,车头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
当天晚上的演出,令我震惊。
先说舞台场面之大。一位资深摄影师说:这是我这辈子见到的乡下演出,最大的舞台。
不亚于“同唱一首歌”的舞台
(马秀华 摄于2021.3.15)
是的,远观,不亚于“同唱一首歌”的舞台。有朋友抄大步走了个来回,舞台的台口宽约30米,前后纵深约36米。仅仅一个舞台,占地约1.6亩。
演职员紧张有序地组装舞台
(马秀华 摄于2021.3.15)
再说团队人员之多。随团的炊事员郭师傅说,每餐吃饭人数都在80人左右。三班衙役、丫环仆女往那台上一站,这边铺到那边!
演员在台上认真地演出
(马秀华 摄于2021.3.15)
朋友,别忘了,这是个县级剧团啊!
1
时间倒回到世纪之交——
为了生存,不得不分团改行
(资料照片)
那些年代,戏曲艺术被新兴的电视、歌舞所替代,戏曲在窄小的生存空间里,宛梆更被豫剧、曲剧所挤兑,加之宛梆也被“断供”,生存处于极度的危机之中,宛梆剧团濒临解体。
剧团就地搭建简陋舞台
(资料照片)
宛梆,从400多年前一路走来,虽有辉煌,但进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日趋衰落,多数班社相继解体,艺人流散,仅有极少数戏班,时演时停。至1949年已面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内乡县组建宛梆剧团。1957年后,剧团相继培养了数批青年演员,1959年,在河南省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演员杜林保就荣获表演一等奖,王大英获表演二等奖。
之后,一代代老师们艰苦卓绝地奋斗,无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是在“文革”中,宛梆剧团一直顽强地生存着。全国仅存的这一个宛梆职业剧团,如果解散,标志着“宛梆”的艺术火种,就可能从此熄灭。
自那个年代起,演职员下乡
自带行李、打地铺睡觉
(资料照片)
自那个年代起,演职员下乡
自租车辆、自己装卸
(资料照片)
内乡的宛梆人,从老艺人那里学会了担当,长期磨练中练就了一种“精神”:
迎难而上、负重奋进
坚韧执著、团结奉献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打响品牌、争创一流。
这就是内乡县委县政府早在2017年用一号文件要求全县广为弘扬的“内乡宛梆精神”!
延续至今,还是演职员
自己装卸、自搭舞台
(马秀华 摄于2021.3.15)
那些年,宛梆要生存,宛梆人要吃饭啊,他们不得不分出多个小分队,唱流行歌、跳流行舞,来迎合社会需求。他们除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要养活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一直坚守、传承宛梆剧目的小分队,因为即使没人看,他们也要演出。那个时代形成的“自带炊灶、自带铺盖、自带舞台、自租车辆”的“四自”习惯,便一直沿袭到今天。
自那个年代起,演职员下乡
自带炊灶、自炊自食、沿袭至今
(资料照片)
2
历史见证
宛梆剧团在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日
演出庆贺
(资料照片)
1992年,在戏曲表演最低谷时期,传统戏《打金枝》一剧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周成顺获优秀表演奖。
2001年,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宛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老百姓喜欢宛梆
每场演出观众爆满
(资料照片)
宛梆戏校的学员们
(马秀华 摄于2017.2.21)
砖头代锣,铁板代镲
学生们艰苦练功
(马秀华 摄于2013.3.27)
当历史步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欣赏疲倦了蹦跳艺术的人们,终归回归到老祖宗的艺术上来,宛梆与时俱进,焕发生机。除了完成国家、省市安排的演出、展演任务外,每年下乡演出达四五百场,订单接应不暇。特别是在文化扶贫、乡村振兴中做出了积极的奉献!
宛梆剧团新拍大型神话剧
《钟馗嫁妹》
(马秀华 摄于2021.3.15)
正在排练自编自导的脱贫故事《重生》
(马秀华 摄于2021.1.21)
如今,适逢盛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无偿配置演出车、大巴车,拨付大量的演出经费,内乡宛梆必将不辱使命、乘风破浪、使仅存的一支宛梆艺术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
宛梆剧团在南阳医圣祠
演出本团自创的《医圣张仲景》
(马秀华 摄于2004.9.17)
2018年11月22日,宛梆大戏《潼台关》北京清华大学精彩亮相。
2019年10月2日,宛梆应邀参加北京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活动。
如今下乡演出盛况
(马秀华 摄于20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