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需要什么喜报

孩子,你不需要什么喜报

2017年高考落下帷幕,6月22号晚上的不眠之夜后,23号早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往常这一天的各高中高考成绩宣传被一种窒息般的安静取代,教育部连夜发文: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公布学生高考成绩,不得宣传炒作所谓“高考状元”。

史上最严高考成绩管控政策来了,近日,教育部对高考成绩管理提出了10个不得: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公布、提供考生成绩、名次等信息;不得在校外或校内摆放、悬挂、张贴关于高考成绩的条幅、宣传板等宣传物品;高校不得以签订“预录取通知书”等形式违规承诺争抢生源;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所属高中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各市、县(市、区)及所属高中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升入985/211高校及一本高校情况等高考信息;不得以高考成绩对各市、县(市、区)及高中学校进行排名排队;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各市、县(市、区)及高中学校进行高考表彰奖励;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惩局长、校长、教师等。对新闻媒体提出不报道各省、市、县(市、区)和各高中学校的升学率、升学人数、升入985/211高校及一本高校等情况,不公开按高考成绩给学校和学生排名,不宣传炒作所谓“高考状元”以及高价填报志愿咨询费等。

看惯了每年的23日宣传乱象后,今年的清静让人感到不适,除了个别几个强势中学私下对状元的信息透露撩拨着人们的神经,一切显得不够正常,没有学校为了一两个学生和个别百分之零点几上线率的彼此攻击诋毁和掐架,没有各种充满噱头的宣传和高调的一张张喜报,没有几乎所有中学无一例外的高考大捷,这一年的高考成绩发布,似乎让人有些意外。

其实这意外并不意外,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非常态的情况太过熟悉了,常态反而成了意外。无论作为选拔性考试还是教育水平测试,高考都是每一个考生的高考,再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对于每一个出分报志愿的单个考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无论多少省状元市状元都只属于单个的考生自己,一味的鼓吹和宣传会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自己的孩子也就能变成省状元市状元,学校关注此,家长关注此,社会着眼此,其实很长时间我们的路子都走偏了。

高考的大数据分析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深切的明白,这种所谓的总体实力并不能代表我们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水平,再换言之,我们所谓的一本率背后有多少生源的先天影响,我们所谓的省市状元有多少偶然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教的还是学生,是每一个学生,除此以外,相关甚少。将本末倒置大肆鼓吹宣传,本身就已并非常态。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我坚定不移的认为:我们的教育不是面向群体的经验总结,而是面向个体的生命陶冶;不是立足整体的宏观把控,而是直面个体的微观推理;不是大数据下的批量分析,而是小个体上的逐个完善。

国家督学、石家庄二中校长邵喜珍说:学生好,一切都好!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认为这里的学生绝不是批产量化的学生总体,而是在校园中行走求学的每一个学生,包括2017年省文科状元牛璐瑶,也包括那些发挥失常没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

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省状元(姑且把高考看做一种标准),但我们需要关心并关注走进这所校园的每一个孩子。高考上线率无论多高,哪怕是99.99%,一万个考生只有一个没有上线,对于那一个没有上线的考生而言也是100%,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应当只关注大数据下的上线率,更应当着眼于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学校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每一个人。

大数据概括不了单独个体,极端值不能代替普通学生,我们的教育不是量产的评比,不销不售,没有必要也坚决不能非要决出个谁的出厂合格率高谁的出厂合格率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代表的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期许,大数据的博弈只会造成一种假象,在浮光掠影中忽视了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地方,教育是教好每一个人。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说:没有大数据的博弈哪有小个体的成功,没有大国崛起哪有小民富足?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对教育却毫不适用,因为您肯定没有走进过中学课堂的一线,我们教的是每一个孩子,无论他能否成为状元。这个班的优秀率有多高,对于那个没有优秀的孩子,都是决定性的失利,那个优秀率对于他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的教育对于这个孩子就高考成绩而言都没有成功,相对于这一点,谁都无法因为其他的高数据而沾沾自喜,相信每一个有过班主任经验的老师都有此感受。

告别大数据的博弈,将让我们的身子俯下来,关注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地方,回归教育最终的价值和使命,落到孩子身上,落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学生好,一切都好,让每一个学生都好。

与那张天花乱坠的喜报无关,

与每一个学生有关。

【任老师说】

理想 情怀 温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