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中药材之乡!葛洪、陶弘景都曾为温州药材点赞
根据媒体报道,最近的疫情之下,中药“走红”美国、意大利,意大利等疫情严重国家对中药的需求大大增加,美国纽约的板蓝根销量飞涨,英国伦敦当地人还把板蓝根叫做Chinese coffee。
在中药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药材好,药才好”。许多人知道宁夏枸杞、广东新会陈皮,但一般人很少知道,温州也是道地药材的产地之一,有几种药材,更是以“温”冠名,以“温”为佳品。
前不久,李校堃院士曾在采访中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及药物研发、防治措施,提到温州道地中药材温郁金、温莪术系列制剂,对广谱抗病毒有积极作用。
位列“浙八味”之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药材——温郁金,又名温州蓬莪术(Pénɡ é Zhú),在温州瑞安一带已有超过一千年的种植历史。业界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品种,命名为“温郁金”。
温郁金
200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温郁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据《本草纲目》记载:温郁金具有利胆、镇痛、杀菌等功效。其根茎在加工后,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血栓、保肝、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以“温”为佳品的药材也不少,早在宋、明时期,温州干姜、雁荡石斛都曾成为皇室贡品。
而在温州民间,老百姓至今对“本地姜”、“雁荡石斛”也是情有独钟:招待贵客、身体受凉时喝红糖姜茶,产妇坐月子里吃姜粉红糖粥等,“九蒸九晒”的姜粉价格不菲却很受欢迎;“雁荡山铁皮石斛”则在2017年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乐清被誉为“中国铁皮石斛之乡”。
温州名药材魏晋已有名人记录
伴随着温州悠久的历史,早在魏晋时期,不少名人就发现温州有着诸多好药材:
相传东晋著名医药家、道教思想家葛洪曾来温州,他在《肘后备急方》中赞赏“温州白干姜”治疗脾胃虚冷等症状“其效如神”;
瑞安陶山药齐顶,相传当年陶弘景在此种草药
一百多年后,同为医药学家、道教思想家的陶弘景也来到温州,在瑞安陶山、永嘉大若岩等处留下足迹,记述下温州的寒瓜(可能是今天的冬瓜)、牡蛎、干姜等药材。
特别是南朝宋时期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时,记述温州诸多名山及其出产,特别是平阳横阳出产的恒山、楼石山出产的栀子、泉山(今大罗山)出产的麦门冬等药材。
“温五味”北宋起名扬天下
而到了北宋时期,被世界著名科技史泰斗李约瑟博士称赞“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曾任宰相的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了温州天门冬、温州石斛、温州生姜、温州狗脊和温州蓬莪术等五种药材,后来有专家称其为“温五味”。
苏颂塑像
堂堂一位北宋名相,怎么会这么了解僻处东南一隅温州的药材呢?
苏颂(1020-1101),字子容,今福建泉州人,出身名门望族,与同时代的苏轼、苏辙是同宗。苏颂一生活到82岁,历仕北宋五朝,曾于元祐七年(1092),拜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登上宰相高位,是北宋政坛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后人仿制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
说起来,苏颂和温州真是非常有缘,古城最热闹的五马街、公园路,都与他有着很深的联系。苏颂不但与最早开发五马街的温州太守石牧之交情深厚,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记录了他在温州的功绩,还为公园路的千年古刹开元寺(今东南大厦一带)撰写了《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
开元寺旧址
但是苏颂给后世留下的最大财富不是在政治方面的成就,而是在科技方面的建树。苏颂是著名的药物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为中国赢得了多项第一,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就出自他的创造发明。国际天文界对此评价很高,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本草图经》
1061年,苏颂完成了图文并茂的《本草图经》。李约瑟评价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药物学家……《本草图经》是附有木刻标本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本书中,不但保存了北宋中期全国中草药“普查”的丰硕成果,而且图文并茂地标注了温州五味中药,其中“温州石斛”,既附上写真的墨线本草图,又曰:“温、台州亦有之”。
在书中还或文或图简述了温州的益奶草、放杖木、牡蛎、蓼螺(今温州人习惯称呼的辣螺)、寒瓜等和毗邻温州的台州所产许多中草药。
有学者认为,开永嘉学术先河、“皇祐三先生”之一的王开祖,在皇祐五年(1053)石牧之任天台令时,从温州负笈赴台从游黉下。如此一来,苏颂通过石牧之了解温州中药材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温五味”中,以温郁金(温州蓬莪术)最为知名,名列浙江最著名的八种道地药材——“浙八味”(延胡索、白术、菊花、玄参、白芍、浙贝母、麦冬、温郁金)。
“温五味”闻名至今
温州石斛
石斛,温州民间称“吊兰”。药农将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称铁兰或铁皮;将兰科植物细茎石斛称铜兰或铜皮。
苏颂提出“温州石斛”后,这种温州知名药材从此名扬天下,为世人所称道。
雁荡石斛
明末卢之颐(1599-1664)在《本草乘雅半偈》中曰:石斛出“台州、温州诸处,近以台州、温州为贵”。据《雁山志》记载,明代雁荡石斛还曾“岁取入贡”,供皇室使用。
到了清代,海盐人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更推崇温州石斛:石斛“味甘者良,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
灵岩飞渡
野生石斛质优价昂,常生长在悬崖峭壁阴处。雁荡药农常挂绳荡索于千仞巉岩之间採撷铁皮或铜皮,积年累月,形成横空飞渡绝技,壮观寰宇。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在2008年来到雁荡山,观摩飞渡表演时惊叹之余挥毫赞诗:雁荡药工巧如神,飞崖走壁踏青云。采得长生不老草,献给天下多情人。
温郁金
《本草图经》作为蓬莪茂(术)入药,附图“温州蓬莪茂”;并记录:“今江浙或有之。”“根如生姜,而术在根下,似鹅鸭卵,大小不常”。
温郁金
温籍药物学家陈毓亨和原《浙南本草新编》编写组林泉两位先生,根据本草学家考证成果,将此物鉴定为植物新种温郁金,已经国际公认。
植物温郁金可谓“全身都是宝”,药用部位有三处:主根茎煮后加工品为温莪术,侧生根茎切片晒干后为片姜黄,块根煮过加工为温郁金。一株植物能提供三种不同药物,实属不多见。
温州狗脊
《本草图经》曰:“狗脊,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根黑色”。并附有成德军、温州、眉州和淄州狗脊四图。
狗脊
明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说:“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
据说在1949年之前,平阳的金毛狗脊就已经名闻全国。
温州天门冬:
历史上,上海是天门冬主要集散地,规格有川天冬、温天冬、湖天冬三类。
天门冬
其中温天冬由温州销往沪上,根条较小,但肥壮,表面光泽,色黄褐,粘性重。民国时,中医药大师曹炳章先生认为其以“肥大性糯、色黄明亮者佳”,并介绍当时药业尚将温天冬的等级分“提、揀、统”三档。
利济医院良医陈葆善(字栗庵)于光绪癸卯(1903)时曾言:天门冬“吾瓯颇多,而海山中尤不胜採取”。
其实温天冬主产区除温州之外,尚含台州在内,但温产者肥,台产者略瘦次也;且温州乃浙南天冬的集散地。故至今仍沿宋代之称“温天冬”。
温州生姜
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提到生姜:“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
若将净生姜晒干,即为干姜。
生姜
前文提到,晋代葛洪就已经对温州干姜赞赏有加,在书中提到“近世方有主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其效如神”。而到了唐代,《侯宁极药谱》更称干姜为“永嘉圣脯”。
宋时,温州干姜已大量入贡朝庭,淳熙(1174-1189)《三山志》云:“天圣元年(1023),以州产干姜岁运十万斤,如温州例”。
王十朋《梅溪后集》:《食姜》
南宋温州状元王十朋《梅溪后集》中有一首诗《食姜》:
辣皱人眉性最良,药中功效不寻常。
吾侪自是生无智,夫子何曾食彻姜。
古往今来,生姜之乡的温州民间对其情有独钟,乡人常在受凉时饮红糖生姜茶,月里时食姜粉红糖粥等等,已成民俗民风。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中药温五味名彰北宋时》杨力人
《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俞光编
《温州医学史》刘时觉